王小棟


衢州作為錢塘江源頭,抓好“五水共治”不僅關系著衢州253萬百姓的切身幸福,也牽動著浙江全省人民的心。近年來,衢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堅決打好推進“五水共治”共建生態家園這一攻堅戰,保證了綠水青山永駐衢州,“一江清水送下游”。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這一論述科學闡明了自然生態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林業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是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紐帶,特別是在“五水共治”促轉型中,林業既肩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徑流、排澇泄洪等作用,也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衢州林業部門適應新形勢和新發展的需要,努力推進林業更好更快發展,發揮森林在“五水共治”中的重要作用。
森林與水的關系
林水一家,有水才有林,有林則有水,森林與水的關系是辯證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五水共治”中,需要重視森林的水文功能作用。
農諺所說:“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這也在現實中得到實證。楊善洲造林的云南保山施甸大亮山以前遇到干旱,就要到處找水吃。而在2009年~2012年連續3年干旱中,來自大亮山上不間斷的清泉沒再讓當地的百姓找水喝,這就是森林發揮蓄水功能的最好教材。而在國外也早有例子實證,早在1997年,美國紐約市為保證飲用水供給,決定投資15億美元用于該市集水區森林的經營和管理,以取代原準備投資80億美元建設新水利工程的方案。森林具有保水功能。由于樹木扎根1米以上土壤深度后,森林土壤形成涵水能力很強的孔隙,具有了很強的涵養水源的功能。根據我國森林生態定位監測結果,4種氣候帶54種森林綜合涵蓄降水能力平均值為103.40毫米。以此來計算,1公頃森林涵蓄降水1000噸,衢州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1.5%,林地面積有1004萬畝,就相當于一個蓄水能力7億噸的大水庫。
衢州市境內錢塘江水系的流域面積8332.6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積94.2%,是錢塘江的重要源頭地,主要干流分別有馬金溪、常山港和衢江。而森林對總徑流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洪澇災害有著四道防線,第一道是雨水降落的樹木的阻隔、截留地表流,第二道是林下植被像海綿一樣吸收壤中流,第三道是根系吸收形成地下流,第四道是濕地的蓄洪。這有效減緩了地表徑流速度,使降水緩緩滲入土壤,從而有效地延緩洪水形成時間,削減洪峰,減少水患的發生。其實森林、濕地在國內外防洪排澇上應用廣泛,法國的拉洛地區、印度尼西亞紅樹林,廣州紅樹林,都在海嘯中屢立奇功。北京面臨城市內澇,在2013年實施了兩個手段完善流域防洪體系,加強水務工程建設、大力實施平原地區造林工程,在六環內打造35萬畝的平原林帶。南寧5年計劃建設6座國家級濕地公園,蘇州建環太湖最大濕地公園,合肥集中于合肥城南巢湖畔規劃10座濕地公園,都基于濕地的蓄洪防旱功能。
科學證明,林地涵養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7倍。22年生人工水源林樹木每小時可吸收300毫米降水。相比之下,裸露地每小時吸降水僅5毫米。林地的降水有65%為林冠截留或蒸發,35%變為地下水。在裸露地面,約有55%的降水變為地表水流失,40%暫時保留或蒸發,僅有5%滲入土壤。以色列全年降水量不足50mm,淡水資源奇缺,屬于典型的干旱氣候地區。以色列人把節約水資源、高效利用水資源看成是關系民族生存、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以色列通過近百年城市森林建設的成功實踐,通過改造沙漠、大量植樹,節水技術應用等取得了很大成果,很有借鑒意義。當然,森林作為一個完備的生態系統,其中森林土壤中的微生物凈化污水的功能也非常強大。
森林在“五水共治”中的作用
森林與治水密不可分,山青才有水秀,青山方有綠水,治林就是治水。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我們要把植樹治水作為加強生態建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作為“五水共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抓手,全面、系統地推進植樹治水,努力讓綠色成為美麗浙江的主元素和主色調,加快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新路。
明確了森林在“五水共治”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堅定不移、扎扎實實地去落實。一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根據其生態區位、功能,在生態區位重要、具有特殊功能的森林資源規劃生態公益林389余萬畝,實行專項管理與專人管理,建立了資源管護良性運行機制。探索建立濕地、沙區植被、物種生態保護紅線,盡快落實到地圖上、地塊上。二是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管理和保護措施。按照生態功能劃分方案,加強對源頭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濕地、地質遺跡等重要區域實施重點保護,通過封山育林、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手段,進一步改善生態條件。實施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保護烏溪江、銅山源庫區等重要生態公益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三是構筑生態屏障。實施退耕還林和防護林建設工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實施退耕還林,25度以下推行經濟林建設,25度以上進行封山育林。開展以主要干線公路、鐵路、河流沿線兩側植樹造林為主的綠色通道工程建設,與農田林網、水土防治林、城鎮村莊綠化有機結合,形成帶、片、網相結合的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在花園街道西北面建設2000畝以上的市區防護林帶,有效凈化巨化工業廢氣,同時成為城市綠色景觀帶。四是探索國家公園體制建立。以開化錢江源國家公園、古田山自然保護區為重要依托,加快開化國家東部公園建設,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功能。五是加快濕地管理與建設。開展沿江及各支流上游濕地的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等生態功能的研究,建立濕地資源及其生態功能監測,加強對濕地資源的管理、保護工作和濕地保護區的建設。加強河道整治及蓄滯洪區建設,增加濕地的蓄水容量,使濕地的蓄水防洪等抵抗自然災害因子的能力顯著提高。城市建設中應重視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在適宜地區規劃建設一定范圍的人工濕地,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