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瑞
(山西傳媒學院 錄音系,山西 太原 030013)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山西地域特色音樂的高校傳播
湯 瑞
(山西傳媒學院 錄音系,山西 太原 030013)
隨著網絡、智能手機、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的發(fā)展,新媒體與地域文化的交融效應開始凸顯——兼融現代傳播手段與技術的新媒體,為傳統(tǒng)山西地域特色音樂的廣泛傳播搭建了嶄新的平臺,充分發(fā)揮了山西傳統(tǒng)民間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播作用。
新媒體;山西地域音樂;高校
新媒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如:網絡、移動電視、數字雜志、數字廣播、數字電視、數字電影等。它是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所以被稱為新媒體。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功能和魅力吸引著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高校大學生群體,借助數字技術等多種渠道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娛樂內容,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融合了個性化與社群化等特征。網絡的發(fā)展與普及,使得互聯網成為大學生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以此類為傳播媒介的新媒體,正逐漸改變著廣大群眾和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乃至思維方式。充分認識新媒體形式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對于高校做好新形勢下大學生生活引導,傳播知識、審美情趣和情感教育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地域音樂取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貼近群眾,能直接反應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比其他音樂形態(tài)更具有生命力??梢哉f,民間音樂是記錄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及地方民間音樂顯得尤為重要。
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現存民歌將近三萬多首,這些民歌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非常鮮明的地域特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高校學生是傳播地域文化的主力軍,但他們對這些民歌、民間音樂文化了解非常少,完全沉迷于流行音樂,這樣下去地域文化的流失和衰落是必然的。
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fā)歷史。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優(yōu)秀音樂家?guī)煏?,就是山西省洪洞縣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中國古代《白雪》《陽春》等名曲即是他的作品。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與教育家荀況(即荀子,也叫孫卿)也是山西人,是代表我音樂理論著作《樂論》的作者。
山西本地的民間樂器種類較為豐富,早期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樂器陶塤,夏朝的石磬,春秋時期的甬鐘、編鐘等。如今山西的民間樂器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
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規(guī)模最大的在忻州和晉中地區(qū),最有名的是《山西八大套》《和大得勝》等。在山西各地群眾演奏的器樂曲中,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當然,流傳各地的器樂體裁已經逐漸衰落,且多已失傳。
山西的地方戲曲藝術,歷史悠久,劇種繁多,居全國首位。據1980年普查,山西省共有大小劇種五十二個。山西山多,自古交通不便,這本來是不利條件,卻因此保留了許多古老劇種,如晉北的“賽戲”,晉南的“鑼鼓雜戲”,晉東南的“對子戲”。這類戲沒有唱腔曲調,尚屬“吟誦體”戲劇,與古代的社火相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原始風情。
小調在山西民歌中數量最多,分布也最廣。山西小調的體裁形式豐富多彩,既有優(yōu)美秀麗的抒情歌,如《繡荷包》《繡花燈》,也有表現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刨洋芋》;既有用于敘事的敘事歌,如《看秧歌》,也有歡度節(jié)日的娛樂性歌曲,如《觀燈》《鬧元宵》,還有詼諧幽默如《熱菜湯》等歌曲。
山西民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河曲一帶的民歌,當地居民個個都是民歌手,也因此河曲縣被稱為“中國北方民歌之鄉(xiāng)”。
山西民間音樂在世世代代的傳承過程中,凝結了歷代人民的心血智慧,是不斷積累、沉淀的藝術精品。因其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我們更應當對其加以保護。高校大學生作為地域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在高校相關藝術教育教學中加強學習民間音樂對大學生來說很重要,對高校藝術文化教育也非常重要。
傳媒技術的進步為音樂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平臺,同時也開拓了巨大的經濟市場。新媒體音樂發(fā)展到今天,其音樂欣賞的特征與途徑顯示出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特點,但筆者認為唯獨缺少了地域化。我們可在地域音樂傳播的過程中同樣也借助現代傳媒手段,因為地域特色音樂是一種民族文化,新媒體也應給民間音樂一個機會,讓音樂更加貼近大眾,更貼近高校學生,讓民族化的文化更加符合大眾的需求和情感需要。我們經常感嘆網絡音樂傳播的新形式導致了高校音樂觀念的改變,這些音樂觀念的變化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審美、音樂價值觀,充分利用高校學生都能接受的形式來傳播地域特色音樂,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有很大幫助。
馬克思曾經說過:“對于非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可見欣賞音樂不僅要有“音樂的耳朵”,更需要表演者通過自身的聲音運動作用于聽眾的聽覺器官,使其產生情緒的激動,進而感受和理解音樂所揭示的思想內容。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就是通過音樂的功能和價值來實現對學生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全面發(fā)展、身心健康。音樂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形式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非語義性,音樂之美深藏于音符和情感交織的運動之中,能以最強烈的能量洞穿人類的內心世界,所以人們常說音樂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作為一名大學教育工作者,本人也常常發(fā)現,在音樂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常無明顯覺察,卻在不知不覺中受其感染產生了某種情感體驗。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大學生的音樂賞析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促使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積極引導高校學生學習民間音樂,有利于大學生關注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生活。從音樂中,我們能體會民間藝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了解大千世界的絢麗多姿;通過大學生擴大民樂的普及面,提高其影響力,促進民族音樂的復興,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同時,還有利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們的精神品味和藝術素養(yǎng)。
充分利用新媒體來普及高校學生的地域音樂教育是一個非常有優(yōu)勢的手段和途徑。新媒體環(huán)境下欣賞地域特色音樂作品就像解讀一段歷史和故事一樣,可以引導學生從總的情緒和意境上結合自己的閱歷和聯想去理解它。好的藝術形象往往被認為是準確、鮮明、生動而完整的,同時具有其固有的意義和高尚的社會價值與美學價值,教育學生評價一部音樂作品時,不僅要關注是否好聽,還要關注其是否表達了積極的社會效應和社會價值,以及作品內在是否表現了一個民族真實的生活寫照。只有這樣,我們的優(yōu)秀的歷史和地域的寶貴文化才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
[1]修海林.音樂學領域的傳播學研究[M].北京:中國音樂出版社,1993.
[2]韓晉寧.淺析傳播山西民歌的重要途徑[J].音樂創(chuàng)作,2013(7).
[3]陳輝.新媒體時代網絡音樂文化傳播特征解析[J].中國音樂學,2009(3).
[4]周小娟.晉北民歌與陜西地域特色[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2(1).
J642.22
A
1007-0125(2015)11-0057-02
本文系2015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山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本科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地域特色培養(yǎng)的探索”課題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J201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