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波
“五個走在前列”支撐德陽科學發展
——科學發展走在前列。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效益提高,做到理念更加先進,思路更加清晰,定位更加準確;總量要升位,速度要領先,質效要雙優。努力實現“25710”目標,即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突破7000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轉型升級走在前列。全力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傳統優勢產業更優,科技創新動力更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快;產業結構趨優,質量效益雙提升。努力實現“雙30”“雙12”目標,即高端成長型產業增加值占工業的比重達到30%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0%以上,年均增長均在12%以上,實現一產更優、二產更強、三產崛起。
——改革開放走在前列。堅持開放發展,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以裝備技術智能制造為引領,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打造國家裝備技術智能制造產業基地。推進重大裝備產能國際合作,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搶抓服務業發展機遇,有效促進對外開放。
——新型城鎮化走在前列。以實施成德同城化為引領,著眼全域城鎮化,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打造德陽城市升級版,力爭到2020年,把德陽建成以成都主城區為核心的北部新城,形成南有天府新區、北有德陽新城的“一核兩中心”格局,支撐成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提升四川的國際影響力。
——全面小康走在前列。堅持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硬指標,在全省率先實現次級突破,到2017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20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1萬元以上和2萬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實現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管理一體化、城鄉差別最小化。
精準發力 重點突破 實現跨越
——打造德陽經濟升級版。一是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改造提升裝備制造、食品、化工、醫藥、建材“五大傳統”優勢產業,推動工藝流程、產品、功能、服務和價值鏈“五個升級”,實現創新能力、發展后勁、品牌效應、集聚水平、經濟效益“五個提升”。二是打造現代高端產業聚集區,實施高端產業“331”戰略,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三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努力打造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高端產業集群。三是打造先導型服務業集散區。大力實施“1+8”倍增計劃,優先發展電子商務、現代金融、養老健康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到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服務業增加值在2014年基礎上實現倍增。四是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戰略,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訂單農業等現代都市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壯大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五是加快建設創新驅動示范市,大力實施前沿技術攻關“登峰計劃”、創新型企業“倍增計劃”、創新型產業空間“擴容計劃”、德陽“創客計劃”,加快建設創新創業城市。
——打造德陽改革創新升級版。一是著力探索有效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新機制。支持東汽、東電等龍頭骨干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定德陽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產品采購政策,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審合一”機制。二是著力探索以裝備技術智能制造為主的產業創新新機制。建立促進裝備技術智能制造創新發展新模式,完善使用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獎勵政策,實施以“互聯網+制造”“裝備制造大數據”為重點的傳統制造業互聯網改造提升工程,試點通用航空低空領域開放,放寬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準入限制。三是著力探索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新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強與德國等職教的合作,在自主招生、辦學規模、學歷認定、校企聯合、“雙元制”辦學等方面探索創新政策。在人才引進方面,建立全面創新領軍人才(國際)服務中心,統籌設立全市領軍人才引進專項基金。在人才使用方面,允許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兼職從事技術研發、領辦企業并給予合法股權或薪資,探索建立科技人員股權獎勵收入減、免、遞延繳納個人所得稅機制。四是著力探索推動區域內外協同創新開放合作新機制。以國家經開區、國家高新區和綜合保稅區為載體,探索建立開放創新的新機制新政策,建立以裝備技術智能制造為主的技術轉移中心、產業孵化基地,優化境外創新投資管理制度,創新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機制。
——打造德陽城市升級版。一是區域規劃協同。圍繞《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2011—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對接兩市“十三五”規劃,編制廣漢—新都、中江—金堂、什邡—彭州等重點接壤區的專項實施規劃。二是交通建設協同。以交通一體化為先導,研究規劃德陽至成都的城市主干道和地鐵交通,全面提高兩市銜接道路的通達度和等級水平。三是產業布局協同。研究制定《成德同城化發展產業協作協議》,共同打造全國現代服務業區域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基地。四是城市品質協同。加強兩地教育衛生資源的共建共享,增強城市軟實力和吸引力。實施“城市升級三年行動”,推進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態建設等向成都看齊、與成都同質。大力實施“434”戰略,加快推進舊城改造、城市環境改造、綜合管廊改造“三大改造”工程。五是政策機制協同。建立成德兩市政策共享機制,在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支撐等方面,出臺推動成德一體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成德同城化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一是堅持依法執政。健全黨委領導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工作制度,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制度,領導和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在依法治市中積極發揮作用。二是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大力實施“四項清單”制度,建立完善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三是堅持公正司法。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開展影響司法公正突出問題的專項治理,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四是依法加強社會治理。深化“法律七進”活動,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一是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深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努力實現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增幅高于GDP增幅、農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收入增幅“三個高于”目標。二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圍繞質量最優、吸引力最強兩大目標,加強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做優做強教育、衛生、文化產業,加強開放合作力度。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圍繞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根本問題,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和統籌層次,進一步完善政府兜底、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完善社會文明建設體系。大力開展講科學、講法律、講文明,愛黨、愛國、愛家,發展進步、文明進步“三講三愛兩進步”活動,力爭到2017年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首要位置,著力抓好思想理論教育、黨性法紀教育、警示教育、先進典型教育“四項教育”,扎實抓好“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進一步擰緊思想“總開關”。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鮮明正確的用人導向,認真落實省委“六個重視選用”“六個堅決不用”“六個堅決調整”要求,大力提拔使用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大力實施科技、教育、衛生、農技、大學生創新創業等重點人才隊伍發展計劃,力爭到2020年全面建成“三高兩優一領先”的四川次級人才高地。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大力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突出抓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深化非公黨建“星火計劃”,加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五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十項規定,進一步嚴明紀律、嚴守規矩,堅決反對和懲治各類違法違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