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興揚+周淼葭
曾有人評價道:“春風村的發展歷程所傳遞的,就是這樣一種在石頭縫里也要生根發芽的動力?!?/p>
騰達鎮春風村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南部,地處筠連縣東北,距縣城約6公里,再往南行30余公里就是云南地界了。春風村有一個土名叫“貓咡灣”,還有個更出名的稱謂是“石頭村”——地處四川盆地南緣,與云貴高原相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春風村的喀斯特地貌廣布,是典型的山區石漠化貧困村。
從果到花,資源利用更充分
初進春風村,滿眼望去,山嶺丘壑均是裸露著的大量碳酸鹽巖石,僅有少量的泥土存在于巖石夾縫中。而就在這一片冰冷且荒涼的條件下,春風村見縫插針般的搞起了李樹種植。十來年的時間過去了,如今,每到春初或是入冬前的“小陽春”,灰黑的山頭總會滿布潔白如雪的李子花,昭示著再度豐收的喜悅。
早在2001年,春風村就已開始小規模的李子種植,但由于銷售過程中的惡性殺價,價格一路下跌,不少村民一年的辛苦付之東流,甚至連成本也無法收回。面對這種情況,2005年,新上任的村主任王家元帶領村委討論決定成立李子協會,由協會與收購商簽訂合同,確定最低收購保護價,并對全村的李子進行統一包裝,實現了全村李子產業的科學生產和統一管理。與此同時,在筠連縣工商局的支持和幫助下,春風村注冊了“貓咡灣”李子商標。
李子種植漸成氣候,為春風村原本綠植覆蓋最為薄弱的喀斯特地貌區域帶來了絕佳的美景——冬春之交,李花漫山遍野,既好看又壯觀。雖說春風村較為偏遠,但在沒有刻意宣傳的情況下,居然也能看到慕名而來欣賞美景的游客。王家元靈機一動,便帶著村委于2006年初籌辦了首屆李花節,數萬名游客的到來使得當時的春風村名聲大噪。
而在歷年舉辦李花節的過程中,春風村又及時抓住了發展農家樂的機會。除了初春賞花,每年6—7月李子成熟的時候,春風村還舉辦品果節,開展文藝演出、評選“吃李子冠軍”、評選“李子大王”乃至精品果實的拍賣活動。截至今年,盡管春風村總人口僅864人,而已獲得農家樂經營執照的卻多達48家,游客不僅可以在此賞花品果,還能嘗到地道的筠連粉條、石磨豆花、農家臘肉等原生態美食。
如今,傳統的李子種植已成功帶動起春風村包括鄉村觀光、假日體驗、餐飲服務等在內的鄉村旅游產業。2014年,春風村全村李子種植面積1820畝,實現產值260萬元。也因為李子種植的成功,春風村由一個遠近聞名、自然條件惡劣的貧困村逐步轉變;此后,憑借著強烈的脫貧致富愿望,春風村上下齊心,實干加巧干,接連開辟了多條致富之路。
天時地利,苗木與茶的“組合拳”
春風村共有三個村組,除了喀斯特地貌為主的春風組外,中沙組和龍塘組的土壤條件并不適合發展李子產業。
2006年,3位來自宜賓市高縣的客人到春風村尋找一片適合發展花卉苗圃的土地。村主任王家元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便與村支書郝忠全一道,積極地向3位客商推薦了地處中沙組和龍塘組交界處的老茶園。
為改善花卉苗圃的基礎條件,村支兩委將修建環村公路的方案作了改動,再次組織沿線村民無償把土地讓出來修路。僅一個月,村上便修通了花卉苗圃基地兩公里的斷頭路,鋪上了水泥路面,并在園區修建了4000米的水泥便民路。為解決水源問題,村干部帶領村民冒著烈日尋找水源,組織群眾專門為花卉基地修建了100立方米的蓄水池8口,安裝了2000米的引水管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園林公司快速發展,基地里種植了桂花、茶花、紫薇、紅葉李等10多個品種,并開發了林下烏骨雞養殖。2014年,春風村的花卉種植面積達到了1780畝,實現產值240萬元。
而在發展花卉產業的同時,春風村還從雅安、瀘州兩地引進“烏牛早”“平陽特早”等優質良繁茶苗,在中沙組和龍塘組建起了茶樹種植基地。
憑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筠連縣素有“川紅故里”之稱。當地春茶的采摘和上市比江浙地區要早一個月,春風村也始終保持著一年只摘討一次春茶的習慣。每年的陽春三月,春風村的茶葉加工廠里都會特別繁忙。從浙江遠道而來的茶廠老板說,這里每天能加工鮮葉4000斤左右,產出1000斤上下的干貨。“由于春風村的茶葉采摘早,品質和色澤都不錯,在外地很受歡迎,市場價能達到每斤800—1500元?!?/p>
提前的投產期和良好的品質,春風村吸引了來自浙江等地的多家茶葉加工企業入駐。2014年,春風村的茶葉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實現產值600萬元。而在今年年初春風村舉辦的首屆采茶體驗節上,各方游客在參觀茶葉生態園和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過程中領略茶文化的獨特魅力,為當地以綠茶、紅茶為主的茶產業錦上添花,更開辟了一條生態與產業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
由己及人,經驗與利益共享
近年來,春風村在鞏固水果、茶葉和花卉三大農業特色主導產業規模的基礎上,逐步嘗試水果基地的立體種植,開展以黃精、半夏為主的中藥材種植;依托云上石漠西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與魯班山北礦建立蔬菜供需合作關系,構建利益共同體;更創新經營理念,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力求擴大第三產業在本村GDP的比重。
雖然春風村每年的農忙只在2—7月,但總共到省外務工的人數不足30個。村民何大哥說:“我們在自家的果樹林和茶園努力工作,就可以有足夠的收入。農閑了就經營農家樂,或者到周邊做點小生意;跟老人小孩兒在一起,平時也好照顧?!睋私?,春風村2014年的人均收入已達到17200元,是10年前的近10倍之多,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自2009年,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劉奇葆要求推廣“春風經驗”至今,“春風精神”帶動了筠連縣100個村、宜賓市1000個村的發展,省內外各地前來學習先進經驗的團隊更是絡繹不絕。2011年6月,春風村更聯合騰達鎮的鄰近村,抱團發展為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包含5個村、37個組、2022戶、8436人的“春風綜合體”,成為四川兩個新農村建設綜合體之一,為當地幸福美麗新農村建設貢獻了不可替代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