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四川省蒼溪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道教文化、紅軍文化、民間文化和生態庭院文化特色鮮明。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文化工作先進地區(縣)、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全國廣播電視標準化建設先進集體、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全省首批農村文化建設示范培育縣和全省文化工作先進縣,建成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個、省級先進文化鄉鎮8個、省級民間藝術特色之鄉7個。近年來,蒼溪縣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文化大縣”向“文化強縣”轉變,全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文化產業發展不斷加快,文化事業持續蓬勃發展。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創新機制中促進文化發展。一是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2010年底,全縣有線電視網絡實現了事轉企改制;2011年8月,成立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2012年9月,完成了文化、廣播影視和新聞出版機構重組,成立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縣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推行全員聘用制、崗位績效管理制,對基層文化建設隊伍實行定崗定員,文化體制基本理順。目前全縣文藝社團發展到400多個,發展書法、詩詞楹聯、舞蹈等專業協會12個,其中有國家級會員40多人、省級會員120多人。二是完善領導機制。將文化建設納入地方政府和領導政績評價考核,納入各項榮譽申報、創建的必要條件。充實調整了文化建設、“掃黃打非”、出版物市場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等領導小組,充分整合政府組成部門的力量,合力推進文化建設。形成了黨政齊抓、社會參與、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文化建設新格局。三是健全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公共文化機構的各項經費足額預算,重點項目、免費開放等縣級配套資金足額到位。設立了縣文化事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300萬元/年、優秀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資助獎勵專項基金50萬元/年、對外宣傳獎勵基金30萬元/年。同時采取企業贊助、社會捐助等形式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各類文化設施,舉辦公益文化活動,贊助公益文化事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使之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蒼溪縣舉辦梨花節、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動以及“送文化下鄉活動”,均采取市場運作、社會捐助或政府購買等投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完善體系中夯實文化陣地。緊緊抓住“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四川省農村文化建設示范縣”等建設機遇,強化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整合利用,不斷完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了縣有館、鄉鎮有站、村有室、組有欄、農家有戶四級文化網絡格局,全縣城鄉文化體育活動陣地總建筑面積達到30多萬平方米。一是縣級文化陣地鞏固加強。投資1.1億元新建成面積2.7萬余平方米的縣文化藝術廣播影視中心,集廣播電視臺、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宮、影劇院等多功能于一體,成為全縣人民享受精神文化大餐的家園。縣圖書館建成國家一級圖書館,縣文化館建成國家二級文化館。二是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全縣建成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其中省級示范站7個。三是村級文化陣地輻射農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體建設,以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村級文化陣地不斷健全。全縣已建成519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打造了白鶴鄉柳池村、石門鄉文家角村等8處文化院壩。村(社區)文化活動廣場總量達到88個,27000余平方米。建成了以“永寧火龍文化”為主題的金蘭生態文化園、以“蘇維埃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岳文生態文化園、以“元壩獅舞文化”為主題的大金生態文化園,提升了新村建設文化內涵,充分發揮了特色文化園的核心示范和輻射帶動功能。
——融合蒼溪地方特色,在傳承創新中打造文化品牌。依托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積極開展文物和非遺項目搶救保護,著力打造三大特色文化品牌。一是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加快發展紅色旅游文化產業。以保護開發紅軍渡、黃貓埡等紅色資源為重點,統籌規劃建設紅色旅游景點,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體驗項目和旅游產品,以紅色文化帶動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二是打造道教文化品牌,積極發展道教文化旅游產業。深度挖掘云臺山、西武當山道教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和利用,道教文化已逐步成為全縣文化新品牌。三是打造生態庭院文化品牌。立足山區農業縣實際,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開發利用房前屋后發展庭院種植、養殖和加工業,同時建設自己的文化娛樂室,并注重改善美化居室及周邊環境,由此形成了“實用科技型、文化知識型、信息通道型、休閑娛樂型、旅游觀光型、科普推廣型、特色文化型”7種生態庭院文化建設模式,并獲得文化部“創新獎”,被列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項目。目前,全縣共創建成市級小康文化村73個、生態庭院文化戶3萬余戶,元壩鎮陳冶先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大戶。
——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在資源轉化中壯大文化產業。一是促進群眾文化消費,推進文化活動經常化。組織文藝表演團體和文藝工作者開展每月“百場文藝下鄉”和每周“百姓大舞臺”活動,引導開展廣場文藝活動300余場次。充分利用鄉鎮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開展小型文藝演出或地方戲曲演出,實現了每個村每年看到2場以上舞臺文藝節目,全縣群眾文化活動每年達到2500場次以上。常年組織開展“龍騰獅舞鬧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等系列民間活動,其中“全民健身龍騰獅躍鬧元宵”活動,近三年連續榮獲全國龍獅大聯動活動民族傳統特別獎。開展的漓江鎮農民運動會、運山鎮魔芋文化節、石馬鎮社區文化節等地方文化活動,也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建成燈戲、龍燈等業余文藝骨干隊伍200多支,川北燈戲《撞親》,民俗舞蹈《獨角獸》《梨花龍》等文藝節目走進央視、香港鳳凰衛視,多項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群眾文化星光獎。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成立了電影放映隊41個,確保了農村每村每月一場、學校每學期兩場公益電影的放映。二是堅持文旅融合發展,推進文化產品商品化。依托深厚文化資源,將14個現代農業園區打造成集休閑度假、餐飲住宿、娛樂觀光、商務會務、旅游購物、獼猴桃種植、畜禽養殖、淡水養殖、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生態文化休閑旅游景區,成為游客體驗風土人情、享受綠色健康生活的好去處。三是大力發展文化企業,推進文化產業多元化。組建了蒼溪縣文化產業商會。引導發展了中外合資企業御樓蘭絲毯廠、川北古玩藝術城等四川省文化旅游品牌企業,支持發展了鵬飛雜技團等知名文化產業公司,培養出“東方卓別林”左國武、軍旅歌手陳紅等一批文化名人。初步形成了以歌舞娛樂、文化演藝、康樂健身、休閑旅游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群,成為全縣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縣文化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3.33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6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