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林+李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目前全國人大已經著手調研農村金融立法的可行性,鄰水縣聯社對此開展了專題調研。鄰水縣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縣農村信用社現有48個營業網點,縣農業銀行設有10個,郵儲銀行有17個網點,本文從鄰水縣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金融服務狀況調查入手,深入分析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就如何促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鄰水農村金融服務向好
——支農力度不斷加大。從近三年的數據看,2012年、2013年、2014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分別為135.54億元、 165.61 億元、190.37億元;2012年、2013年、2014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分別為48.02億元、62.28億元、77.46億元。近三年累計投入涉農貸款達150億元,較好地支持了涉農、惠農、利農的特色經濟支柱發展,對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規?;?、產業化、市場化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互動發展。
——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全縣先后投入金融服務終端設備1381臺,POS機1185臺,打造無障礙金融一條街6個,ATM實現“鎮鎮通、鄉鄉通”,累計發放銀行卡133.7萬張,開通了大小額支付系統、銀聯卡系統,加入了全國“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開辦了小額支付、個人跨行通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身份證核查、財稅庫橫向聯網等。為行政、企事業單位、城鄉居民提供了高效、方便、快捷的現代金融服務。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較好效果。近年來,農信社通過積極開展信用戶、鄉鎮、信用村,推行“先評級、后授信、再用信”的信貸流程,信用戶貸款實行“一次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為農戶貸款提供了方便,營造了“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氛圍。
農村金融改革主要問題
——資金困擾。在需求方面,農戶和農村企業在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中,需要資金用于擴大種植業養殖業規模、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化、更新大中型農業設備、加大技術投入、支持農村科教事業等,而且很多個體工商大戶及中小企業都處于創業初級階段,存在較大資金需求。在供給方面,由于農村金融體系資金外流狀況嚴重,農村金融市場上貸款增速低于存款增速,存貸差的不斷擴大反映出資金從農村流向非農地區及產業。
——農村金融體制不健全及功能不完善。由于國家政策的調整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還是粗放型的,只是簡單量的增加,忽視了質的提高,導致服務分化仍然不足,且功能不夠完善,農業保險日益萎縮和風險投資金融嚴重缺乏,加之信用擔保不健全,銀行設置的貸款門檻較高,使得農村龍頭企業只能暴露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之中,融資困難。
——農村法制建設不完善。造成農村法制建設不完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較為關鍵的是農村法制環境的缺失,具體表現部分黨政干部法制意識不強,執法機構調查不力,融資企業和農戶缺乏金融及法律法規相關知識,即所謂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這樣的法制建設顯然不利于農村金融的發展。
——扶持性政策不給力。面對農村地區的特殊性,政府盡管已經給予了極大的扶持,但具體的鼓勵性政策及優惠措施仍顯得力不從心,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缺乏實踐經驗,對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沒有切身體會,雖然理論是科學且完備的,但政策的可行性不強;另一方面,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發生扭曲和變形,一些政府未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過度干預農村金融,使得原本應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金融性政策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一是社會信用意識不高導致社會信用文化缺失。有少部分農戶、農村中小企業缺乏誠信意識,逃債、躲債和賴債的現象仍有存在,使農村金融機構債權難以維護;二是農村金融市場競爭的規范化程度不夠。目前部分銀行業機構重新回到農村金融競爭的行列,尤其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出現無序競爭的問題。
政企銀農四方通力合作
——提高財稅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機構作用,實施以扶持性為主的財政政策。一是對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規模、比例,涉農貸款相關利率的設定以及財政的利率補貼給予規定,同時明確一些優惠政策。二是嘗試通過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建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并提供財政補貼,調動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性。三是廢除禁止社保基金、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住房公積金等存入農村信用社的相關規定。四是通過財政貼息,以扶貧性信貸利息補貼或每年劃撥一定比例扶貧貸款資金,再通過農村金融機構以低息或無息的方式投放,來滿足農村中低收入和弱勢群體金融需求。
——推行積極有效的貨幣金融支農、惠農政策。一是建立城鄉有別的存款準備金政策,使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設定比城市金融機構低,以支持和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把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持三農。二是對愿意向農村提供信貸支持的金融機構給予存款準備金率降低的同時,還可制定貸款和業務準入批準優惠政策,以支持農村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發展。三是嘗試建立一個合法的借貸平臺,對民間借貸要加強登記管理和監測,以保護和規范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
——改善和優化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一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可以通過新聞媒介,借助輿論宣傳,開展誠信教育,為開展農村信用村,農村信用家庭評比,在農村倡導誠信、有序、守法等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發揮政府的協調作用。為銀行與政府、銀行與企業、銀行與農村等之間進行合作,促進銀行與企業融資創設良好環境。三是加快農村信用村鎮的管理與建設,對農戶和農村企業等進行嚴格的信用評級。
——創建農業保險體系,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為更好地保護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利益,政府對涉農保險機構應給予相應的補貼,在此前提下,保險機構應不斷創新出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業務品種,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戶的保險意識。農村金融相關機構還可設立針對風險補償的專項基金,解除農業投資者對于自然災害和事故損失的后顧之憂。
——加快農村金融立法建設步伐。一方面針對我國農村金融法制環境不佳的問題,國家應通過立法和制定切實有效的扶持性政策來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增加資金和金融服務的投入;另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建立金融機構的危機處置和救助制度,推進農村金融業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擾亂農村金融秩序和逃廢金融債務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作者單位:四川鄰水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