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果 宋聰敏
摘 要:文章通過對“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分析、區別,對“城鎮化”的概念作了解釋,并提出中國的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對中國城鎮化歷程劃分了發展階段,并對每一階段的特點作了分析。
關鍵詞:中國 農村 城鎮化 歷程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2-011-02
一、對“農村城鎮化”的理解
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城市化,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城市化的表象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導致城市的發展壯大和農村人口的弱化,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1}。城市化一詞是在17世紀中期由西班牙工程師(IldefonseCerda)提出的{2}。而城鎮化一詞也已經有200多年歷史了,但是關于城鎮化的概念卻沒有形成一個權威定義。有學者認為城鎮化最早起源于英國,也有學者認為是中國學者制造的詞匯。對于“城鎮化”和“城市化”的異同,我國學者一直眾說紛紜。“城市化”國際通用,而“城鎮化”則在中國官方和學術界占主流。城市化、城鎮化、都市化,英文都是Urbanization,一般地,在中國內地使用“城鎮化”,西方國家使用“城市化”,而在我國臺灣地區和日本則使用“都市化”{3}。中國內地一開始城市化、城鎮化通用,后來學者們認為“城鎮化”更符合中國農業大國的國情。隨著“城鎮化”一詞被中國學者們的廣泛認可和1999年9月在中央文件中的使用,這一詞匯在新聞媒體和官方文件中的使用便開始增多,廣大民眾也慢慢接受了這一說法,漸漸地“城鎮化”提法在當今中國占了主流。
唐紅波{4}對城市化、城鎮化概念的理解是比較科學的,他認為在現實實踐中,農村城市化與農村城鎮化是很相近的兩個概念,二者既有相同之處,又略有差別。二者相同點都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聚集,農村人口變少,城市人口變多,人口從農村居住地轉向城鎮居住地,人口分布從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放棄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活動,隨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多層次發生改變,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是可以通用的;但從二者的不同點看,雖然二者都是指農民職業的轉換與居住位置的變遷,是生產要素從農村向城鎮的流動,人口流動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也伴隨著人口素質的提高,但是,二者還是略有區別的。“農村城市化”含義主要側重的是農村人口向現有城市轉移,從農村遷向現有大、中城市居住,導致現有城市發展壯大,不涉及城鎮數量增加,是個“市化”過程;而“農村城鎮化”則主要是指農村人口在農村范圍內聚集,這一過程伴隨著小城鎮產生,人員流動范圍較小,對產業變更產生的影響也較弱,是個“鎮化”過程。
韓文明{5}認為,城鎮化的內涵承認城市的帶動作用是首要的,小城鎮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城市的帶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應該共同發展,在強調發展城市的前提下,再強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共同發展;而城市化則更側重發展現有城市,強調現有城市的輻射、引領作用,主張走發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沒有城市的發展,則談不上城鎮化。
但是,在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二者是混用不加區分的,正像江澤民同志所說,不管是城鎮化還是城市化,實質都是把農村富余的勞動力轉移出來{6}。我國《城市規劃法》中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因此城市是包含建制鎮的。有些中央和地方的正式文件中,城鎮化、城市化同時出現。正像秦建建{7}說的那樣:小城鎮作用的發揮必須以城市的發展帶動為前提,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應該共同發展,沒有城市的發展,就沒有小城鎮的發展。
筆者認為,所謂城鎮化,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二、三產業不斷發展,城鎮數量逐漸增多,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城鎮不斷壯大,農村逐步弱化的過程。西方國家主要表現為人口向大城市遷移,而在中國則是先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把農村發展成為鎮,再將鎮發展為城市,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進而達到城鄉共同發展。這一過程自然包括:城鎮增多,城鎮基礎設施增加,農地減少和城鎮占地增加,二、三產企業增加,以及就業崗位增加,人們生活方式、工作內容的改變,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的變化等等。城鎮化是以工業為主的二、三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由傳統“散居”、落后的農村向現代“集聚”、先進的城市轉化的過程,是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變遷,是我國消除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過程。城鎮化的核心是城鄉資源的融合、生產要素的融合以及生活方式等的融合,包括居民、經濟活動、地域空間三個主體的轉化過程。
但是,張爭艷{8}認為城鎮化并不代表放棄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村城鎮化是相互促進、不可或缺的,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點,讓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健康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2006年2月,回良玉同志在省部級建設新農村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提出:“今后‘三農問題的解決,要靠兩條腿走路:一為城鎮化;二為新農村建設。”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基礎,只有在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才能全面實現現代化。
二、中國農村城鎮化發展歷程回顧
中國農村城鎮化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49年以前、1949—1958年、1958—1978年、1978年以后。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農村城鎮化萌芽階段
1949年前,中國以農業生產為主,城鎮發展相當落后,非農經濟相當薄弱,城鎮無法帶動農村,城鎮發展相當緩慢。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除了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外,全國只有136個城市、2000個左右建制鎮,5765萬城鎮人口,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9}。
(二)1949—1958年城鎮化穩步進行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城鎮化道路才正式開始,但是走工業優先發展的道路,且片面發展重工業,使城鎮化發展大大落后于工業發展,尤其是效仿前蘇聯高度集權的經濟管理和戶籍管理制度,把公民分為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嚴厲控制城鄉人口流動,制約了城鄉資源的融合,形成城鄉二元化,延緩了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
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是在恢復、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重點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經過三年的恢復期,便是1953—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期間啟動了156個重點工業項目,大量吸收了農民進入工礦企業,使城鎮人口得到了迅速增加{10}。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走工業化發展的道路,隨著大規模地工業建設和大批農民進入工廠,全國城鎮化率從1949年的10.64%提高到1958年的16.25%,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城鎮化伴隨著工業化穩步發展。
(三)1958—1978年的城鎮化徘徊時期
1.1958—1965年。這段時間由于政策原因,使得城鎮發展大幅度波動:人口大量向城鎮集中,造成超高速城鎮化,城鎮化率從1958年的16.25% 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19.75%。之后,從1961年開始大幅縮減職工人數,壓縮城鎮人口,城鎮化率從1961年開始下降,到1963年下降為16.84%,隨后起伏發展為1965年的17.98%,使城鎮化水平又回落到自然水平。
2.1966—1978年。1966年開始的“十年動亂”,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曾一度試圖走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經濟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無力安排新生勞動力就業;大批機關干部、知識分子攜帶家屬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抑制了城鎮人口的增長,使工業化、城鎮化處于停滯狀態,1966年到1972年城鎮化處于“負發展”,城鎮化率從17.86%逐年下降為17.13%,至1978年才逐步恢復為17.92%,接近1965年的城鎮化水平。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城鎮化率從1958年的16.25%徘徊發展到1978年的17.92%,20年僅提高1.67%,年均增長0.08%。
(四)1978年以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城鄉二元結構逐漸打破,城鎮化發展速度加快。
1.1978—1983年恢復發展期。1978年11月24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安徽鳳陽小崗村誕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向全國推廣,1983年全面落實。經濟體制改革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提高,農村經濟隨之得到了迅速地發展,富裕勞動力便開始轉向城鎮,加上國家允許知青回城,下放的干部返城等等政策,使城鎮人口快速增長,而且大城市人口增長更快,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開始加快。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2%恢復發展為1983年的21.62%,年均增長0.74%。
2.1984—1991年小城鎮劇增期。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和農村二、三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村集鎮和小城鎮得到快速發展,全國小城鎮數量從1984年的71861個,快速增加到1991年的12455個。1984年新戶籍管理制度允許農民進城務工經商、進鎮落戶,小城鎮的數量也急劇增加,但對人口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的輻射作用不強,城鎮的集聚效應很弱。城鎮化率由1984年的23.01%緩慢發展為1991年的26.37%,年均增長0.48%。
3.1992年以后,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逐漸打破了城鄉壁壘,中國的農村城鎮化進入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城鎮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城鎮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城鎮化率從1992年的27.63%快速增長到2014年的54.77%,年均增長1.23%。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992年的1221元,上升到2014年的9892元,年均增加394元。到2014年末城鎮常住人口達74916萬人,不僅城鎮人口年凈增量長期處于世界第一位,而且,城鎮人口總量也已長期居于世界首位。目前,中國城鎮人口數量有了較大發展,中國城鎮人口相當于美國總人口的兩倍,中國的城鎮人口規模比包括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愛爾蘭、荷蘭等27個正式成員國家的歐盟總人口規模還要大,大約多25%{11}。
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分不開的,是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當今的中國,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城鎮化發展都備受世界矚目。而所有的發展都離不開一代代中國領導人的英明決策,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城鎮化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將會發生質的飛躍,未來的中國將徹底取消農村戶口、城鎮戶口,實現城鄉人口入學、就業等機會均等,社會保障全覆蓋的新格局,中國將不僅以一個世界強國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更是以一個平等和諧大家園的環境笑迎八方賓朋。
注釋:
{1}雷長青.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中國特色城鎮化問題與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2
{2}成咸寧.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理論、模式與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謝倩.河北農村城鎮化問題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2
{4}唐紅波.中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耕地保護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5}韓文明.中國特色農村城鎮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
{6}王張平.資源型農村城鎮化道路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2
{7}秦建建.中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政治穩定問題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0
{8}張爭艷.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的現實意義.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9):8-9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手冊.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128-13l
{10}國家統計局.新中國五十年.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28-33
{11}張亮.農村城鎮化中的農民教育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1
(作者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河北衡水 053000;河北省農作物抗旱研究重點實驗室)
[第一作者簡介:王秀果(1964—),女,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人,碩士,副研究員,正高級會計師,主要從事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