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婉莉
【摘 要】闡述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具體探討并分析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要點:樹立多元化的演唱觀念;注重對演唱風格的把握;加強對作品的體驗;提升演唱者的個人修養。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 發展歷程 演唱要點 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78-02
一、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概述
藝術歌曲是誕生于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一種聲樂體裁,有著獨特的形式和內容,被譽為聲樂藝術寶庫中的奇珍。中國的藝術歌曲發展始于20世紀初。20世紀初,伴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很多海外留學歸來的音樂家,如黃自、蕭友梅、青主等,最先開始了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他們在創作中,既充分尊重了一般藝術歌曲的創作規律,同時又注重和中國音樂的融合,對后來的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時期的前輩音樂家們,首次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古典詩詞。在他們看來,西方藝術歌曲可以將詩人的詩歌作為歌詞,那么中國藝術歌曲則完全可以將中國古典詩詞作為歌詞,并由此形成了中國古詩詞類藝術歌曲這一新的形式,也是中國音樂創作者對藝術歌曲所做出的獨到貢獻。1937年到1949年期間,時值中國的革命時期,很多愛國音樂家如冼星海、張寒暉等人,也創作出了大量愛國題材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后,除去“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國藝術歌曲一直走在一條蓬勃發展的道路上,如丁善德、李劫夫、尚德義等,分別創作出了《延安夜月》《沁園春雪》《千年鐵樹開了花》等佳作。改革開放后,中國藝術創作迎來了新的春天,藝術歌曲的創作也是全面開花,老、中、青三代創作者合力,創作出了大量的精品。羅忠镕的《涉江采芙蓉》、施萬春的《送上我心頭的思念》、谷建芬的《那就是我》、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等,都獲得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和認可,并傳唱于祖國的大江南北。時至今日,藝術歌曲已然成為中國聲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繼續朝著更加廣闊的方向發展。
二、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要點
(一)樹立多元化的演唱觀念
藝術誕生于西方,所以自然是以美聲唱法來演唱的,并由此形成了一個傳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藝術歌曲的演唱只有美聲唱法這一種方法。特別是在中國,還有著與美聲唱法相并列的原生態唱法、民族唱法等,同樣具有科學性。所以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歌唱方法,凡是有利于歌唱表現的方法,都可以運用于藝術歌曲的演唱中。當前中國歌壇上頻出的跨界,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比如有“歌壇夜鶯”之稱的吳碧霞,被譽為跨界演唱的代表,她經常在音樂會的上半場演唱西洋歌劇,下半場演唱民族歌曲,兩種不同的歌曲都被她演唱得游刃有余。因為在她看來,是沒有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之分的,只要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作品,就都是科學的、優秀的歌唱方法。特別是對于中國藝術歌曲來說,其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所以也應該在唱法上體現出一種民族性,才是對作品最本色的詮釋。而且不僅是在中國,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歌唱方法,只要其是合理的、科學的,就都可以用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演唱者理應樹立起一種多元化的演唱觀念,特別是改變“唯美聲論”的片面觀念,由此獲得更具有音樂表現力的歌唱效果。
(二)注重對演唱風格的把握
藝術歌曲在誕生之后,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多元化的演唱風格。如德奧藝術歌曲追求嚴謹、含蓄和內斂,在情感抒發方面較為克制。而意大利藝術歌曲則恰恰與之相反,其熱情奔放,追求一種激情,歌曲情感起伏較大。中國藝術歌曲的風格則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因為中國的藝術歌曲是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在藝術歌曲傳入中國之初,中國創作者也效仿西方創作者采用詩歌作為歌詞的傳統,將中國很多古典詩詞譜成了藝術歌曲。而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有著極為豐厚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都在古詩詞中有所體現。比如,青主創作的《大江東去》,其原作為宋代文豪蘇軾的《赤壁懷古》,開創了用古典詩詞進行藝術歌曲創作的先河。作為豪放派的代表,蘇軾的這首詞是極為氣派的,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向往,抒發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無成而白發已生的感慨。作為演唱者來說,則應該重點表現出這種特有的音樂風格。比如著名歌唱家莫華倫演唱的版本,就分明讓人感到了一種非凡的氣勢。所以說,中國藝術歌曲本身是與眾不同的,需要演唱者用合理的方式,表現出其特有的風格。
(三)加強對作品的體驗
在很多演唱者的演唱中,雖然其在演唱技法上大多都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卻給人以干巴巴的感覺,也就是缺乏音樂表現力。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對作品體驗的不足。只有對作品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體驗,才能真正獲得聲情并茂的歌唱效果。首先是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包含創作者的個人信息、創作背景、創作經過、表現內容等,先獲得對作品的大致了解。其次是進行試唱。要將自己之前獲得的各種理解和感悟,融入到演唱中去,并在一次次嘗試中予以不斷的糾正和完善。而且在這個試唱的過程中,要展開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將自己設想為作品中描繪的主人公,使情感體驗進一步加深。如《黃水謠》,這是一首選自《黃河大合唱》的藝術歌曲,描繪的是日寇到來前后黃河兩岸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日寇到來之前是“麥苗肥豆花香”,日寇到來之后則是“奸淫燒殺一片凄涼”。可以看出,其情感變化是十分鮮明而直接的。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就要將自己想象為一個黃河岸邊的老百姓,在腦海中浮現出歌曲中描繪的畫面,這個畫面越逼真,唱出的情感就越真實。最后是演唱作品,經過前兩步的準備之后,則可以在之前的基礎上,融入一些個性化的表現,使演唱呈現出鮮明的個性風格,獲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由此可見,加強對作品的情感體驗,正是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關鍵所在,需要演唱者靜下心來,扎實做好案頭分析工作,經過一遍遍的嘗試,最終獲得屬于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四)提升演唱者的個人修養
藝術歌曲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集多種文化于一身的集合。除演唱技術外,更需要演唱者具備豐厚的文化修養,才能從更加宏大的視角來體驗和認知作品,才能真正領略并表現出作品的精華。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為例,古典詩詞都是采用文言文的形式,且中國藝術創作中素來有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傳統,所以其本身的含義是較為晦澀和難懂的。要想真正弄明白其含義,則需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經過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明白作品的文本涵義和背后的深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歌曲的演唱是永無止境的。需要演唱者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一方面是要學習藝術歌曲、音樂相關的知識,如音樂史、各種音樂的理論等;另一方面則是學習文學、美術、戲劇等相鄰學科的知識,這些都能給藝術歌曲的演唱以多方面的幫助。要立志成為一個歌唱大家,而不是一個僅掌握歌唱技巧的匠人。這一點從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中也能看出。作為國家級的歌唱大賽,中央電視臺的“青歌賽”在近幾屆中都加入了文化知識的評測環節,且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雖然幾個文化類題目并不是一個演唱者文化水平的全面反映,但是重在表明一種態度和觀念,即一個演唱者只有具備了豐厚的文化修養,才是一個優秀的演唱者,才能為更好地表現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藝術歌曲作為聲樂藝術中的奇珍,在演唱方面是有著自身獨特要求的。特別是對于中國藝術歌曲來說,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一般歌曲以及外國藝術歌曲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演唱者從扎實的案頭工作做起,經過不斷的分析和體驗,才能真正演唱出其特有的審美風韻和思想內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個人修養的提升是其中的關鍵所在,也是以往的培養中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環節。只有個人修養的不斷提升,才能為唱好中國藝術歌曲打下最為堅實的保障。也希望本文所提出的幾點建議,能夠起到拋磚引玉之用,給更多的人以啟示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張雪麗.中國藝術歌曲中意境蘊涵的分析與詮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2]藺丹.淺論中國藝術歌曲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文學教育(中),2011(4)
[3]馬帥.中國藝術歌曲的表現與處理[J].大舞臺,2012(4)
[4]汪毓和.關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問題——簡評聲樂教授宋承憲先生[J].人民音樂,2000(10)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