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蕊
28歲的小林是女白領,兩年前,她突然發現耳部發紅,一段時間后發展成整個耳朵呈粉紅色,外部皮膚也開始脫落。接下來半年,她的手心也出現了發紅、脫皮癥狀。到醫院過敏反應科就診檢查,醫生發現小林的癥狀并不是全身性的,僅僅是部分接觸點出現濕疹,且只存在局部表皮,初步判斷是對接觸性化合物過敏。經過斑貼檢測,發現小林對氯化鈷、硫酸鎳、重鉻酸鉀的合金制品化合物過敏。
原來,2013年時小林買了iPhone 5手機,開始當起了“低頭族”。她的皮膚過敏主要是手機金屬框造成的。隨后,醫生建議她給手機換一個橡膠套,再堅持口服和外用藥物,目前她的情況已經大為好轉。
隨著各類新款智能手機頻頻上市,人們玩手機的時間更長。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往往會出現一些原因不明的皮膚病。主要表現一是皺紋加深,雖然很多智能手機都采用大屏幕,但文字還是很小,很多人讀手機的時候會不自覺將眼睛瞇起來,這些動作會無形中增加眼角以及眉間的皺紋;二是黑斑增加,一些習慣煲電話粥的人,會因為手機變熱而影響到耳朵也變熱,時間一長,手機產生的紫外線極易在面部形成黑斑;三是皮膚過敏,手機熒幕沾到的細菌或臟污物,在煲電話粥時直接黏在臉上,這是產生粉刺或肌膚干燥的原因。此外,一些生產廠商在制造手機外殼時,常添加鎳、鎘、鉻等金屬成分,使其外觀更漂亮,這些金屬又是常見的過敏原,炎熱天氣下,人出汗多、毛孔擴張,容易引起接觸性皮炎。
如果一段時期皮膚過敏反復發作,且你又屬于“低頭族”,就必須警惕手機搗亂了,可嘗試以下辦法予以避免。一是用手機前勤洗手;使用手機時不要吃東西或喝飲料,避免吃入細菌以及手機沾上食物殘渣;少把手機借給別人,避免病菌交叉感染。二是盡量使用耳機,讓皮膚遠離手機,既可降低手機輻射,也可使易感染的面部、口唇、耳朵等部位減少細菌侵害。三是選擇干凈地方放手機,必要時買個專用手機套,并和錢包等物品分開放。過敏體質者休息時盡量將手機置于距離身體兩米開外的地方。還要定期清潔手機。可用沾有酒精的棉球經常擦拭,或將手機送維修、銷售點,讓客服人員進行專業清潔。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癥狀仍沒有好轉,應考慮到醫院過敏反應科做深度檢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