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人們對執行規則、制度、法律等理想的追求。其實心與行是高度契合的,如果學校德育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就很難收獲行為的果實。如何讓學校德育少一些教條、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生動、多一些美麗,做好走向心靈的德育?我談一些個人的思考。
一、走進心靈的德育,應該是貼近式德育
什么是貼近式德育?貼近式德育是在“最近發展區”著力的德育,是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德育,而不是對著小學生進行宏大敘事、真理式的德育。從小學到大學德育目標倒掛的現象,教育界早就有過相關的討論,但是我們的校園里還是不時充斥著概念化、口號式的德育范式。比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只是簡單地將相關印刷品張貼一下就算完成了任務,有多少學校思考過如何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對12個關鍵詞進行兒童化解讀?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很難理解成人化的“愛國”、“和諧”、“民主”這些高度抽象的詞。學校只是向他們灌輸這些概念,毫無實效。姜堰區城南小學做了一件非常有心的事情,他們用“師說”、“童話”的方式,對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比如“民主”,學生的解讀就是“我可以向老師提建議”,“班干部應該是我選出來的”等。
貼近式德育要求我們把真理式的德育目標,用學生聽得懂的話進行解讀,把一些抽象的東西變得更加具體化。比如小學生守則中有很多抽象的表述,有不少學校用生師公約的方式進行了具體化,讓守則“官方語言”變成了“兒童語境”。
貼近式德育,就是要貼近學生生活,從生活中來,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貼近學生認知規律,用學生能夠接受、樂意接受的方法;貼近學生心理,營造易于被學生接受、認可的教育氛圍。
二、走進心靈的德育,應該是體驗式德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校德育僅僅靠空洞的說教,無濟于事,必須營造各種德育體驗場,讓學生身臨其境。“道理”即使再正確,也需要貼近生活、注重感悟才能被學生接受,真正入耳、入腦、入心。當前在中小學校應該扎實抓好以下幾個主題德育體驗活動。
一是“八禮四儀”體驗教育。 有人說,禮與德是一對孿生兄弟。古人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有時德很抽象,不好把握。有了禮,就可以落實到具體行為上,就有了可以實際檢驗的具體標準。同時,禮不只是使德得到落實,它反過來也起著培養仁德的作用。通過禮的熏陶,可以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只有德禮兼備,文質彬彬,才是有德君子。 “八禮四儀”教育自實施以來,不少學校組織了諸如演講、辦手抄報等活動,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學校滿足于“告訴”這個層次。儀式感的培養,是德育內容之一。浙江海寧中學校長周彬說,他所在的學校一定會讓學生在校期間穿一次正裝。
二是“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體驗教育。“小小百家講壇”重在動嘴,“墨香書法校園”重在動手,“尋訪紅色足跡”重在動腿。“小小百家講壇”堅持“班級為主,人人上臺,包羅萬象”的原則,讓每個學生講旅游見聞、百科知識、成長足跡、好書推薦、生活智慧、閱讀分享、安全文明等,當然學校也在國旗下講話、紅領巾電視臺、校園廣播等給學生辟出演講空間,讓特別出色的選手亮相。“墨香書法校園”活動重在把“書法進課堂”抓實的同時,還組織書法名家、名品進校園,為有書法專長的孩子設立展示平臺。“尋訪紅色足跡”活動,在小學階段遠行肯定不適宜,近距離的參觀訪問完全可行。還可以通過看紅色電影、介紹紅色基地,達到“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目的。
三是“100個好習慣”體驗教育。品德實際上是習慣的合成。“習慣就仿佛一條繩索,我們每天為它添上一股新索,很快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好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實踐體驗。從2013年起,我們強勢推進“100個好習慣”進校園活動,為體驗式德育找到了很好的抓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好習慣的養成,需要調動家庭的力量,學校可以定期給家長布置“家庭作業”,讓他們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責任。
四是“大閱讀工程”體驗教育。現在說起閱讀,很多人都在說“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我認為“大閱讀工程”的啟動,是做好走向心靈德育的基礎工程。高爾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交談。”也有人說,喜歡讀書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不喜歡讀書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讀書,能夠讓人知美丑,辨善惡。為了讓“大閱讀工程”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學校應當組織好學生“閱讀明星”評選、教師“閱讀形象大使”評選、“五有書香家庭”評選、優秀文學社團評選、優秀圖書館等級認證、“我家的讀書故事”征文評比、“書香伴成長”優秀讀書筆記評比、“書香伴成長”主題演講比賽、閱讀欣賞指導課大賽、各類讀書知識競賽,讓讀書活動風生水起。
三、走進心靈的德育,應該是自主式德育
自主式德育,就是讓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做到生活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設自主、文娛活動自主、社團組織自主、成長發展自主。成長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必須由成長者親身經歷。賈平凹就剖腹產這件事說道:“做了剖腹產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門,不走‘人門,上帝是不管后果的。”現在學校里由教師替學校包辦的事太多。在管理制度的嚴格約束下,為防止出現漏洞,值勤人員和班主任不得不加倍付出,親歷親為地跟靠全天。這種管理方式確有成效,但長此以往,管理者倦怠,教師苦不堪言。
有時懶教師可以帶出勤學生。有一本書叫《“懶”教師手冊》,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師講授,學生的記住率僅有可憐的5%,而實際上,教師采用講授方式授課的卻占令人瞠目的95%。學生討論、學生實踐、學生互教三種方式學生的記住率均在50%以上,而我們教師的采用卻依次遞減,尤其是學生互教這種方式,學生記住率高達95%,而采用過這種方式的老師僅有區區的5%。”
我認為,衡量一個學校是不是在實施自主式德育,主要有四條標準:一是看有沒有“放手”意識,是站在成人角度思考問題,還是站在兒童立場整體考量;二是看是不是有自主管理的崗位,班級有沒有實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級人人當干部,班級干部人人當”,讓每個學生都有擔任班干部的工作體驗;三是看有沒有學生自主活動的陣地,比如紅領巾廣播站、電視臺、禮儀值日崗;四是看是不是實行自主式的多元評價。
當然,倡導自主式德育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師的作用,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有的學校、班主任總是把“自主德育”粗淺地理解為讓學生管理學生,或者讓學生監督學生,這是很大的誤解。自主式德育管理模式中,成人的角色已經由保姆、警察轉變成了教練、導演,角色定位就應該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價值引領,告訴學生做每件事應該達成的目標意義;二是方法指點,像球場教練那樣在比分落后的情況下適時暫停,和隊員一起討論策略;三是總結評價,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四、走進心靈的德育,應該是欣賞型德育
現在相當多的學校德育是問題德育,即發現問題,然后用制度、條文來管束。這樣造成了教師倦怠,學生失去了自信。
李希貴說:“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威廉·詹姆士說:“人性里最深的原理是受欣賞的渴望!” 一個在欣賞中成長的老師,必然會有一幫在欣賞中成長的學生。不是好孩子需要欣賞,而是欣賞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越來越壞。有時,面對別人的過錯,微笑比責備更有力量。當然,對“不是”的欣賞不等同于以愛的名義對他們的錯誤讓步,只是換一種方法讓對方知道“我錯了”而已。因此,我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讓德育成為最人道的事業,成為一道最美麗的風景。
北京師范大學的檀傳寶教授特別提出了“欣賞型德育”理念。他認為:“德育的內容和形式如果可以處理成一幅美麗的畫或者一首動聽的歌,那么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覺接納這首歌、這幅畫及其內涵的價值,讓道德學習在欣賞中完成。欣賞型德育的核心是欣賞,欣賞自己、欣賞他人、欣賞一切道德美!”
我覺得,做好欣賞型德育,一是挖掘“道德之美”。挖掘德美,就是要勤于對那些感動過我們的人、事、生活場景和過程以及蘊藏著道德智慧美、道德人格美的各種德育題材進行發掘、積累與運用。典型的故事就是展現德美的優秀題材。要善于講好屬于自己校園的故事。二是設計“德育之美”。我們在與人分享那些感動或啟迪過我們的人物、事件或過程時,采用的形式和過程(細節及整體)可以多樣,但需要符合審美的規律。三是提升“師表之美”。教師表道合一及其自然而優美的流露,是師表美教育潛能發揮的關鍵。好老師勝過萬卷書,好老師勝過好學校。
當我們的學校德育由問題德育走向欣賞德育,德育也就成了關注道德情感、道德智慧和道德自由的美麗德育。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