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姜朝暉


千年發展目標所帶來的全球動員行動衍生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反貧困運動。2000年,世界各國領導人匯聚一堂,作出了里程碑式的承諾,“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們的人民擺脫赤貧的、悲慘的和非人道的狀況”已經化為8個鼓舞人心的框架,這些承諾將轉換成為廣泛的實際行動,幫助全世界的人們改善他們的生活和他們未來的前景。千年發展目標有助于10億人民脫離赤貧、饑餓狀態,且能夠幫助更多女童上學。這些行動產生了更多的合作伙伴關系,讓民眾也積極行動起來,展現出宏遠目標的巨大價值。通過優先考慮人民的利益及其迫切需求,千年發展目標重塑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決策體系。
盡管該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而且該行動的進展是不均衡的。世界上的窮困人口絕大多數仍然集中于某些地區。2011年,60%的世界上最貧困的10億人口僅分布于5個國家。太多的婦女在懷孕或分娩期間罹患并發癥導致死亡。由于年齡、身體狀況、種族等因素,婦女往往無法從該行動中獲益,她們處于社會經濟階層的最底端。
達成千年發展目標的經驗和證據表明,我們清楚應該做些什么。但是,未來的進展仍需要堅定不移的政治意愿和集體性的、長期的努力。我們需要在根本問題上下功夫,做出更多的努力來整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舉措。2015后教育發展議程包括一整套可持續發展目標,力求反映出我們一路走來的經驗教訓,以及我們取得的成功,通過各國的共同努力,堅定地創造一個更繁榮、可持續、公平的世界。
反思千年發展目標,展望2015后全球教育議程,毫無疑問,我們將承擔共同的責任——杜絕貧困,幫扶落后,創造一個所有人都能獲得尊嚴的世界。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一、關鍵事實
發展中地區的小學凈入學率在2015年已經達到91%,比2000年的83%有所增長;世界范圍內的失學的適齡兒童人數減少了近一半,2015年這一數字約為5700萬人,比2000年減少了1億人。自千年發展目標實施以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進展情況最為突出——該地區在2000-2015年的凈入學率增加了20%,而在1990-2000年,這一比率僅為8%;1990-2012年,該地區的小學入學人數增加了2倍,從6200萬增長到1.49億。在發展中地區,最貧窮家庭兒童的失學率是最富裕家庭兒童的4倍;1990-2015年,全球范圍內的15~24歲的青年的識字率已經從83%升至91%,這一指標的性別差距也在縮小。
二、2000年以來,世界各國在小學入學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自1990年,特別是2000年千年發展目標開始實施以來,世界各國在提高小學入學率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然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很多適齡兒童無法上學,更不要說完成小學學業。
自1990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的小學入學率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1990-2000年,發展中地區的入學率僅從80%提高到83%。2000年之后,小學入學率增長速度加快,凈入學率在2007年達到90%。2007年后,進展停滯不前,小學入學率并沒有顯著增加。根據2007-2012年的趨勢推斷,2015年將有10%的小學適齡兒童失學。
97%作為臨界值被廣泛用于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達到兒童普遍入學水平?;诖伺R界值,在東亞和北非地區,小學入學率現已初步達到標準。我們的目標是讓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以外的地區都接近這個標準。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面臨嚴峻的挑戰,其中包括小學適齡兒童數量的快速增長、高度貧困、武裝沖突,以及其他緊急情況。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小學入學率在所有發展中地區取得了最大進展,其入學率由1990年的52%快速上升至2012年的78%。這個時期,該地區入學人數從6200萬增加到1.49億(見表1)。
三、自2000年以來,
失學兒童數量減少了近一半
盡管無法在2015年前實現普及小學教育的目標,但自1990年以來,全球失學兒童人數大幅下降的事實不容忽視——從2000年的1億人下降為現在的5700萬人。其中,3300萬名失學兒童處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55%為女童。
據2012年的估測,全球范圍內,43%的失學兒童將會面臨永久性失學,且地方性差距非常大。在南亞地區,估計有57%的失學兒童將會永久性失學,而該比率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也高達50%。面臨永久性失學威脅的兒童的性別差距非常大——男童為37%,女童為48%。另外,男童有可能會更早離校。
在受戰爭沖突影響的國家,失學兒童的比率由1999年的30%上升到2012年的36%。這種令人焦慮的趨勢在北非地區(從28%上升至49%)和南亞地區(從21%上升至42%)尤為明顯。在許多情況下,這種估測數據并沒有反映出近期爆發的沖突的影響。例如,西亞地區敘利亞的持續沖突已經對當地小學教育產生了破壞性影響。敘利亞教育部發布的數據表明,2013學年底,一年級到十二年級的學生入學率已經下降了34%。在黎巴嫩,6~14歲的敘利亞難民兒童入學率僅為12%。
四、小學入學率仍存在巨大差距,
最貧困和最弱勢的兒童面臨最大困難
家庭經濟狀況仍然是影響兒童能否入學的決定因素。例如,2008-2012年,63個發展中國家的調查數據表明,來自最貧困家庭的兒童失學率約為來自最富裕家庭兒童的4倍。具體來說,最貧困的1/5的人口之中有21.9%的兒童失學,而最富有的1/5人口的這一比率為5.5%。
2008-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城鄉差距在世界各國仍然存在。在平均失學率方面,農村地區(16%)是城市地區(8%)的2倍。然而,一些國家在弱勢兒童招生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最近的調查表明,2001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農村貧困家庭中僅有40%的女童能夠上學,但是,2013年,這一數據上升至70%。
殘障是影響兒童接受教育的另一大障礙。例如,在印度,1/3以上的6~13歲殘障兒童處于失學狀態。如今,印度已經在教育包容性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如通過《教育權法》(Right to Education Act),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師培訓提供經費等。
五、中低收入國家的小學教育
已惠及更多兒童
調查顯示,中低收入國家14~16歲完成小學學業的青少年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的70%增長到2008年的81%。然而,這意味著仍有1/6的青少年(接近1億人)并沒有完成小學學業(見圖1)。
同樣令人擔心的是,完成小學學業的來自貧困與富裕家庭的兒童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2007-2013年來自73個發展中國家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沒有完成小學教育的青少年中,來自最貧困家庭的青少年是來自最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的5倍以上。具體來講,最貧困的1/5的人口中有34.4%的青少年沒有完成小學教育,而最富裕的1/5人口的這一比率僅為6.5%。
六、1990年以來,
青年識字率的性別差異縮小,
更多青年人掌握了讀寫技能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青年和成人掃盲方面的進展緩慢但穩定,性別差距正在縮小。全球15~24歲青年的識字率從1990年的83%增長到2010年的89%。這一進步主要得益于提高年輕一代的中小學出勤率。
根據趨勢預測,到2015年底,91%的青年能夠掌握讀寫技能,其中包括93%的青年男性和90%的青年女性。雖然比2010年青年文盲數量減少了2200萬,但世界上將仍有1.03億青年文盲。
北非和南亞地區的青年識字率得到極大提升,尤其體現在青年女性方面。在過去的20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也實現了青年識字率的大幅提升。然而,該地區青年男女掌握讀寫技能的比例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偏低(見圖2)。
七、在2015后發展議程中
需要優先考慮的教育工作
盡管普及小學教育工作在過去的15年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是完成這項任務仍需要與普及中等教育同等重視。從千年發展目標的實施中汲取教訓,我們應該為處于戰爭環境中的兒童、城市貧民窟的兒童等特殊群體制定專門的規劃——特別是女童、少數民族地區和游牧區的兒童、童工、殘障兒童。同時,在教育質量提升方面進行投資和保證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也非常重要。
教育進展的停滯不前已經對失學的青少年和兒童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2015年后,我們要反思和解決世界上某些地區青年識字率進展有限的根本問題,也有必要探索新的方法來直接評估兒童是否獲得了21世紀所必需技能的培訓,以及是否真正掌握了這些技能。
編輯 許方舟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