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澳大利亞《教育觀點與研究:對話》報道,2015年9月21日,在澳大利亞新任總理上臺并任命新的教育部長之時,反對黨工黨公布了其高等教育政策,聲稱將確保大學入學公平和富有生產力,并提高錄取率。
工黨承諾,到2025年,40%澳大利亞35歲以下人群將獲得本科學位;20%來自處境不利家庭的學生將能上大學。目前,執政的聯合政府已放棄這兩個目標。此外,工黨還承諾,從2020年開始,每年完成學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將增加2萬人。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工黨宣布了以下四點措施。
第一,實施新的“學生經費保障”(Student Funding Guarantee)政策,確保大學入學機會的穩定性。從2018學年開始,生均撥款每年增加27%(2599澳元);到2026年,大學每年從聯邦政府獲得的生均經費增長40%(4000澳元)。未來10年,工黨政府對于每名標準3年制學位學生的新增教育投資將達到9000澳元。
第二,對高等教育監管者(TEQSA)增加3100萬澳元的投入,以提升教學質量和資源質量,確保學生獲得高質量的教育,贏得未來就業機會。
第三,為增加低收入家庭學生、鄉村和偏遠地區家庭學生、原住民和第一代移民、殘障和其他處境不利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工黨承諾,當選后將廢除現在的“高等教育參與計劃”,推行“高等教育機會與增長戰略”(Higher Education Access and Growth Strategy),促進公平,提高學生成就,包括高等教育完成率。
第四,繼續支持需求驅動撥款機制,鼓勵大學更好地適應未來勞動力市場和雇主需求,培養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能,并出臺激勵大學、產業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措施;實施聚焦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的“勞動力市場戰略”,建議取消10萬名在大學完成STEM專業學生的貸款債務;成立獨立的“高等教育生產力與績效委員會”,推動大學關注勞動力市場需求。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信息中心唐科莉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