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迪云
[摘要]教授治學作為我國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改革的重要理念,其實施效果關系到高校內部學術權力的提升、大學學術自由的維護,甚至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構建。從國家、高校以及教授自身三方面出發尋找治學的合理路徑,既是提高教授學術權力,解決高校行政權力泛化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維護大學學術自由,促進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構建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教授治學;含義;困境;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03-02
縱觀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的實際,教授治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其在現實中遇到的諸多困難與阻力,極大地降低了自身作用的有效發揮。本文致力于在闡述教授治學含義、明晰教授治學現實困境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教授治學的實現路徑,以求促進其在當前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中的有效開展。
一、教授治學的含義
教授治學具有兩層含義。從教授個人角度講,是指教授自身所進行的教書、育人以及學術研究活動。這一層含義,獲得當下學者們的普遍認可。然而作為一種大學治理模式,教授治學的含義則呈現出了發散的態勢,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結合我國高校發展實際以及當下學者們對教授治學理念的深刻理解,筆者認為,作為大學內部的一種重要治理模式,教授治學是指以教授為代表的高校教師群體參與學術事務管理與決策,以促進高校學術權力提升、維護學術自由,實現高校內部三種權力——政治權力、行政權力以及學術權力協調與有序運行為目標的大學內部新型治理結構。“治學”的內容包括學術政策與規劃的確定、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的制定、教授的晉升和聘用以及學位的授予等方面。
本文中的教授治學,是作為一種治理模式而言的。
二、教授治學的困境
教授治學在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實踐中所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學術組織的行政化問題嚴重、教授治學的范圍與程度不夠以及教授參與治學的素質與能力不足等方面。
(一)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
主要表現為:其一,缺乏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我國《高等教育法》、《教師法》雖然對高校學術組織機構及其職責、教師的權利與義務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但在教授參與治學方面尚無具體說明。其二,缺乏高校層面的章程與制度支持。當下在高校章程制定尚不普遍的同時,章程制定的科學性也有待考察。另外圍繞章程而展開的學術制度,其在處理特定學術事務上的無章可循或不適切等問題,也需解決。
(二)學術組織的行政化問題嚴重
學術組織的行政化表現為參與治學的教授代表很多具有行政頭銜,具有純粹學者身份的教授數量較少。治學教授的雙重身份以及許多學術組織由行政人員領導的事實,使得行政權力在學術事務管理中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授治學組織實際上成為了行政管理的附屬機構。
(三)教授治學的范圍與程度不夠
多數高校將教授治學的范圍定位在教學計劃的討論制定、學科專業建設、課程設置以及教師聘任與晉升等方面,教授參與治學的范圍不僅較小,而且在治學的程度上,也僅停留于表層。一些學者對教授參與治學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制定教學計劃、學科建設以及教師聘任等學術事務中,教授的學術權力均表現為一般。
(四)教授參與治學的素質與能力不足
一方面,作為院系代表的教授,其參與校級學術事務討論,更傾向于維護自身院系利益,缺乏學校發展的整體考量;另一方面,作為擁有學者與管理者雙重身份的教授,當面臨維護學術自由或忠誠學校的選擇時,更有可能選擇前者而使學校發展蒙受損失。在教授治學的能力上,由于教授缺乏管理的全局觀念,加之無治學相關經驗,考慮問題的角度容易受自身學科專業限制,難免做出不符合學術發展的決策。
三、教授治學的實現路徑
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并非依靠單一力量就能實現,其有效實施需要通過國家、大學以及教授三者的共同努力。
(一)國家要為教授治學提供外部保障
1.健全教授治學相關法律。在國外,教授參與學校管理均有充足的法律作為后盾。如美國的《憲法》、《合同法》、《教師手冊》、《全美大學教授協會指南》等法律政策文件,對教師的權力與義務、自由與責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我國雖然也有規定教師權利與義務的相關法律,但在教授治學問題上始終缺乏有效保障。健全教授治學法律法規是妥善實施教授治學的重要的一環。
2.規范高校行政管理權限。在我國,政府作為大學的舉辦者,其外部行政權力的過度使用,將極大損害大學的學術自由,因此需要對自身行政管理權力加以限定。在大學內部,行政權力的不斷越位使得學術權力逐漸退居邊緣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當下外部行政權力過多干涉大學事務的反映。規范高校外部行政管理權限,有利于維護大學的獨立與自由,更能為教授學術權力的行使提供充足空間。
(二)高校應為教授治學開辟內部途徑
1.科學制定大學章程。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章程的制定尚不普遍,現有的一些大學章程也多少存在問題。如一些高校的章程僅僅是將國家教育法規與高校實際情況機械結合起來,對學校的領導體制及運行機制規定不夠具體,忽視學術權力在大學學術事務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處理特定學術事務時無章可循或者“章不適切”等。大學章程作為校內的“基本法”,是大學進行自治的重要依據。科學制定大學章程有利于維護大學的自由與獨立,保障教授群體參與學術事務管理,促進學術權力在高校學術事務管理中地位的不斷提升。
2.構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相互協作的治理體系。高等學校的內部權力,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兩者不可偏廢。作為大學活動的主體的學術人員,由于深諳教學與學術研究的運行機制,其參與高校學術事務管理將極大提升學術事務決策的科學性。然而,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大與管理的復雜化,完全依靠學術權力管理學校變得不再現實,一種新的力量——行政管理應運而生。教授治學的有效實施需要構建學術與行政相協調的內部治理體系,使兩者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里發揮應有作用,尤其是發揮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服務功能。
3.建立教授治學組織機構并完善相關制度。教授治學的有效實施,重點在于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并完善其制度。目前對教授治學組織機構的設置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保持原有的校、院兩級學術委員會不變,只在內部進行適當調整,如擴大職權范圍,調整內部人員構成;二是保持原有學術組織不變,設立校級教授委員會;三是在院系設立教授委員會,實行教授委員會集體決策基礎上的院長負責制。總體來看,我國高校教授治學組織機構的形式有待統一,同時在組織機構的權力范圍、人員構成以及實施細則等方面需要加以清晰界定。
4.完善教授聘任制度。教授能否治學,能否治好學,關鍵在于聘任怎樣的教授。我國當前的教授聘任制度存在著一定問題,突出體現在高校招聘教授時的非公開性與“近親繁殖”問題。按照這一方式招聘的教授其本身教學與科研能力有待考察,參與治學的素質與能力更是缺乏有效的保證。完善高校教授聘任制度,目的在于以競爭的方式向國內外公開招聘優秀學者,選擇精于學術,樂于管理學術同時善于管理學術的專家、學者參與治學,從源頭上為教授參與治學把好關。
(三)教授應不斷提升自身參與治學的素質與能力
1.樹立管理的全局觀念,提升自身治學素質。從現有的教授治學實踐來看,一些學術成就較高的教授、學者更愿意將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對參與學術事務管理興趣一般;當面臨維護學術自由或是促進學校發展抉擇之時,教授們往往會做出維護學術的自由的決策,而將學校發展放于次要位置;在學校的不同院系之間,教授參與治學也傾向于維護自身院系利益而忽視其他院系發展的要求。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治學的效果。因此,教授治學的有效發揮需要教授樹立學校管理的全局觀念,不斷提高自身參與治學的綜合素質。
2.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增強自身治學能力。教授并非專業的學校管理者,雖然深諳學術活動的內容與具體運行過程,作為非專業管理者,如何制定出合乎學校發展實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術政策與規劃、教學計劃或培養方案,以及采用什么樣的標準聘用與晉升本校教師、如何安排學位授予工作等,這些均需要參與治學的教授們從整體及長遠角度考慮問題,不斷豐富相關管理知識與經驗,以增強自身參與學術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能力,從而保證教授治學的有效開展。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