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景強
[摘要]在高職院校管理中,教育教學管理是其核心。對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研究模式,傳統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標準這些靜態的局部的角度進行分析闡述。本文轉變這一種視角,立足于教育生態學的視角,積極地從教育生態學的原理為基本出發點進行探討。重點從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教學管理生態性及分析影響生態因子、促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建議,這三個層面進行深入的剖析,旨在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質量。
[關鍵詞]教育教學;高職院校;生態學;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05-02
當前,高職院校的發展已經從規模建設向內涵這一方向轉變。在這一時期,高職院校教學管理如何積極地實現可持續地發展?這一命題已經成為了高職教育中的重要話題。要進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地利用教育資源。在高職教育中只有積極地做好教學管理,才有可能提高高職學校的教學質量。
就當前而言,教育界已經對高職院校中的教學管理的特征、內涵和如何實現的路徑等進行了可喜地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者積極地從教育生態學視野進行研究,實際上就為我們如何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進行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探索的思路和途徑,這種研究模式為高職教育的管理提供了一種開拓性的探究理念。
一、什么是教育生態學。以及教育生態雪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教育生態學?在教育管理中,我們所倡導的教育生態學,實際上就是充分地將生態和教育充分地結合起來,對其相互關系和機理進行研究的新型的學科。教育生態學這一名稱,最早是美國哥倫比師范學院Cremin Lawrence院長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到如今已經幾十年的時間了。這里所說的生態教育就是基于生態學,積極地通過生態文化和生態知識的有效傳播,以達到培養學生生態素養、提高學生生態意識,以及高質量地塑造校園生態文明的一種教育。在生態教育中,教育是其中心,對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調節和指導的作用??梢苑譃槿齻€層次,第一層次就是以教育為中心,積極地綜合一切外部的環境而組成的一種比較復雜的教育系統;第二層次,主要是把學校作為中心,主要是反映的是學校內部教育中的一些相互關系;第三層次,主要把學生作為中心,積極地研究外部因素彼此間存在的一些相互關系。
二、對教學管理特征因子的分析
在教育生態學研究中,教育研究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學校生態環境和教學管理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高職教學管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這一生態系統中,其各個生態因子彼此之間存在協同發展的特性。各個生態因子在能量、信息、物質上存在著一定的轉換關系,在轉換中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我們從站在一個全局的高度對生態系統進化進行分析,這種平衡是一種相對的,幾學校內部中的一些因素都處于一種動態化的平衡之中。在這些因子中,一個因子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其他各個因子的重組和變化,在哲學上就是一種平衡和運動的統一。在高職院校中,影響高職教育管理的各個因子中,將這些因子進行歸納和梳理,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學校內部特征因子、學校外部特征因子、教學管理特征因子,下面就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入地闡述:
第一方面:教學管理特征因子。在這一方面,其主要內容包括教學大綱、專業教育標準、教學計劃、教育教學規劃、人才培養標準、學校教學管理理論的一些研究、教學設備管理、教學質量管理、教學運行管理、教學計劃管理,以及實踐教學基地、實驗室、教材、課程和教學管理制度、師資管理等一些教學基本建設的管理。這種種生態因子,對于高職院校教學的管理幼稚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因子充分地體現了高職院校的管理水平。
第二方面,學校外部特征因子。這里的學校外部特征因子,能夠對教育的產生和存在以及發展有著重要的調控和制約的作用,它們是一個比較多元的高職院校外的環境系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包括高職教育發展的地方教育政策、企業職業需求、產業行業要素、區域社會經濟等,本質上就是社會經濟和地方政府為高職教育發展所積極地構建的一切外部環境。在這些因素中,其保障體系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主要包括的是城市環境、院落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這些學校外部特征的因子,其生態環境常常是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織和精神因素與物質因素的融通系統。
第三方面,學校內部特征因子。學校內部特征因子又分為兩個層面。層面一,這里主要包括的是學校的辦學特色、校容校貌、教學運行機制、校園組織結構、各項規章制度、校園價值觀、辦學理念、教風學風等所構成的校園文化。一個高職院校積極地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積極地改善教學管理,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提升辦學的特色和質量,讓高職院校充分地適應社會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引領科技的發展,要實現這些,需要校園文化的積極引導。層面二,其內容包括教學環節、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建設、專業開發和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教學的全過程。但是我們也用該看到,不同高職院校的定位和培養模式也能夠制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
三、積極地提高高職院校教學的管理策略
作為一種生態現象的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應該積極地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努力的目標,充分地遵循教育協調發展的內在的規律,將教學管理與校外、校內環境的矛盾進行解決好,最大可能地保持教學管理過程中的生態平衡狀況,力避出現系統整體效力減退和內部生態鏈危機等一些嚴重的問題。那么,我們根據教育生態原理如何做到有效地教學管理?我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策略:
策略一:對“限制因子”定律的有效利用,積極地創設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生態環境。
在1984年,J·李比希提出了生態學中的最為著名的定律——“限制因子”定律。這一定律的來源于J·李比希對谷類作物的產量試驗。在谷類產量對比實驗中,他們發現農作物一般不受農作物所需要的大量營養元素的限制,真正受到限制的是一些微量元素的限制,在試驗中,只要對農作物稍微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其產量會有明顯的提高,由此就得到了一個結論:對農作物起限制作用的微量元素就是“限制因子”。
就目前來說,就“限制因子”這一定律而言,已經從自然因素擴充逐步擴展到我們的精神因素和社會因素。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方面來說,不可否認,也存在著一些限制因子,這些限制因子在高職教學管理中起著限制的作用。對這些限制因子如果不積極地解決,必然會導致教育管理的健康發展。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一個良好的教學管理有必要積極地擺脫掉生態環境中各種各樣的限制因子的制約。只有讓教學環境中的各個生態因子和諧相處,積極地維持一種平衡的狀態,真正實現教學管理內涵的有效提升。要擺脫限制因子,促進高職院校的管理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管理水平高度,這是院校發展中內在的需求。
策略二:積極地加強對生態的調控,促進院校的教學管理像良性方向快速發展。
就教育生態學而言,這里的教育生態系統是特別復雜的一個層次。規范環境和家庭的社會環境對教育的影響最明顯的反應就是學生個體生態特征。這些生態環境如果有利于學生則會促進學生個體的超常發揮。如果這些生態環境如果不利于學生則會約束學生的發展。在這里,整個高職院校可以看做是一個教育生態群落。而影響教育群體的限制因子較多,與此同時教育群體之間存在合作和競爭等各種因素,跟生物系統有不一致的地方。作為教育者,在積極地推動群體以及個人的發展中,學校一定要充分地結合學院內外部實際情況,積極地制定一些措施,并且在一定的時間中,對這些措施和制度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執行中的問題,以便及時地采取一些措施進行有效的處理。
策略三:生態式教學管理制度優化策略。
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進行生態模式的教學管理,其教學管理有以下幾個特點:特別強調的是平等性、整體性,已經打破了封閉性。注重的是可創生性、相互作用、發展的可持續性,一再強調的是學生個體的生長性。將生態模式的教學管理落實到制度安排上,就是積極地建立起激勵性的制度框架,讓學生和教師有更大的發展的空間。
其一,人本主義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在高職院校管理中,不宜將管理制度設置得過細和過多,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選擇的空間。其二,積極地制定出教師績效方案,用績效調動教師參與教學活動中來。其三,在進行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中,其制度要規范。其規范具有多向傳遞、自我完善、自我改進、有效轉換的特性。在各種外部環境信息跟教學系統交換以后,我們的具體的一些教學管理制度也應該及時地做出一些相應的變更和調整。其四,積極地組建立體的多樣的組織系統。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中,只有通過積極地組建網絡關系式的組織體系,才能夠為更多的可能性得以涌現,為教師和學生的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策略四:進行錯位發展。
在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中,進行錯位發展,這里的錯位發展指的就是積極地錯開惡性競爭的生態位,有效地降低跟別的學校發生生態位重疊現象。進而在發展中充分地凸顯出本校的特色和優勢。高職院校作為積極地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院校,一定要積極地找準自己的“生態位”,積極地實行錯位發展戰略。要進行錯位發展,高職院校在發展中應該積極地跟普通的高等院校區別開來,即拉開距離和錯開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進行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一定要積極地調整教育和市場的生態鏈,積極的以學校的實際發展為基礎,以社會的長遠和短期的需求為導向,以生源的具體條件為基本依據,采用錯位的發展做發展理念,準確地找準定位。要達到這些,首先是應該積極地推進高職院校管理制度的建設,積極地增強市場意識,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其次就是積極地強化服務意識。在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