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
摘要:雙語教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已在高職院校普遍開展,并逐步成為培養國際型人才的有效載體。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在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同時,更注重與國外優質課程體系的對接和雙語教學實踐。實踐證明,雙語教學在提升學生行業英語與職業能力、強化教師雙語教學能力與綜合素質、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推動了高職院校的國際化進程。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雙語教學質量的調查分析與實證研究,建立評價體系,并提供教學管理思路或建議,以促進教師國際化教育理念與雙語教學能力的提升和高職院校國際合作項目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雙語教學;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教學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2
一、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以訪談和案例研究為輔。
首先,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與訪談,對高職院校的雙語教學質量進行調研。問卷設計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個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列出了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觀測變量。各觀測變量一方面來自文獻研究,一方面來自課題組成員的集體討論,共設七類46個問題。變量以三點量法進行賦值,數據結果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其次,在問卷調查統計結果的基礎上,結合訪談所了解到的關于北京市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雙語教學的現狀,更系統地分析和探討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指標有哪些。
最后,基于本研究所取得的結論,對雙語教學的開展進行探討,為今后改善和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提出管理思路或建議。
二、研究分析與說明
(一)調查概況
調查時間為2015年4-6月,面向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三所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接受雙語教學課程的在校生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33份。其中,男生占比42.4%,女生57.6%;一年級學生比例50.8%,二年級49.2%。
經過數據統計與分析,發現調查對象對雙語教學總體情況評價較好,對授課教師水平、教學方式表現出較高的認可度,對所用教材的評價最低。
1.關于雙語教學的總體評價
在本項調查中,54.2%的學生表示愿意繼續選擇雙語教學的課程,51.7%的學生表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受雙語教學,49.2%的學生表示認同雙語教學模式,這三項總體評分較高。同時,76.3%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課程設置不夠合理或一般,70.3%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對于提高學習興趣沒有明顯幫助,僅有28.8%的學生認為雙語教學有助于專業知識的學習,這三項總體評分較低。學生對雙語教學的認可度主要來自于學生認為雙語教學提高了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水平,即提高了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影響力不大。
2.關于授課教師的評價
本項共設計10個問題,在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評價中,最滿意的三項是:英文講解清楚,表達清晰準確,作業批改及時;最不滿意的三項是:課前課后輔導不夠、行業實踐經驗不足、課堂氣氛不活躍??傮w來看,學生對教師的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表示滿意,對實踐技能、教學方法有更多期待。
3.關于教學內容的評價
本項共有5個問題,評價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排序為:知識與內容實用性 > 教學案例設計合理性 > 理論知識體系完整性 > 教學內容豐富性 > 觀點新穎性。其中,45.8%的學生認為教學案例設計合理,44.0%的學生認為所學內容實用性強,這兩項評3分的學生占比最高;13.6%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不夠豐富,12.7%的學生認為觀點不新穎或缺乏吸引力,這兩項評1分的學生占比最多。
4.關于所用教材的評價
在調查中,學生認為教材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閱讀難度大,僅有10.2%的學生可以較好地閱讀和理解英文教材。對教材內容的合理性、習題難度的合理性表示認同,對教材價格有22.9%的學生表示不夠合理。
5.關于教學方式的評價
本項中,學生接受度較高或較為滿意的教學方式有:多媒體教學、英文板書、提前配發專業詞匯表或英文講義、提供課外補充材料。存在的問題有:考試方式單一、授課速度不夠合理、學時分配不夠合理、課件吸引力不強。在中英文講解比例的選擇上,1:1所支持的學生最多,達到21.1%,占絕對比例;其后依次是3:7、3:2和2:1等,占比不高。
6.關于學生個人能力的評價
本項中,從已有能力水平來看,31.4%的學生認為自己英文基礎較好,20.3%的較弱;31.4%的學生認為自己具備良好的英語思維能力。從學習習慣和方法來看,33.1%的學生認為自己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47%的學生擁有充足的學習時間;31.4%的學生表示學習興趣濃厚;50.8%的學生表示自己會主動查閱生詞;但僅有26.3%的學生認為自己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
(二)分析說明
1.差異性分析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的性別、專業和年級對于雙語教學的各項評價均沒有顯著性影響。
2.相關性分析
以雙語教學總體評價為中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項目與其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因此,影響雙語教學質量的因素由強到弱,依次為:教師能力、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所用教材、學生能力。
三、研究結論
(一)雙語教學質量評價指標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主體是學生評價。研究發現,學生對雙語教學這一模式是認同的,且愿意接受雙語教學,對在雙語課堂上能夠鍛煉英語職業能力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
從對雙語教學質量產生影響的因素來看,按照由強到弱的順序排列,依次為:教師能力、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所用教材、學生能力。因為本次調查中,學生能力的設計主要是學生本人對自己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英語基礎的評價,未通過客觀標準予以檢驗,存在學生自我評價較高、教師評價較低的現狀,故學生能力指標側重表現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非完全指英語能力。
2.教學目標的定位問題
從法學教育背景看大陸法系教育的性質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學教育,而非法律職業性訓練,其價值目標在于培養理論型的人文知識分子,而不是應用型法律人才。在這一背景中,我國法學案例教學的功能僅限于解釋和補充說明所講授的理論內容,甚至連解釋和補充說明的功能都不曾具備,只是對所宣講理論的簡單的、毫無意義的重復。2005年后,法律基礎課程中大學生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范疇,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目標定位比較模糊。造成多數教師在講授法律基礎課程中法律部分內容多采取傳統理論知識傳授的單一教法,使學生學習的法律理論知識與法律實踐脫節,達不到應用型人才培
三、案例教學法運用到法律基礎課中法律部分教學的建議
1.完整的實施案例教學的各環節,選取合適教學案例
在法律基礎課中法律部分采用案例教學法的各教學環節必須要完整。案例教學法的完整教學步驟是課前精選法律案例,課上合理展示案例,讓同學們認真閱讀分析案例,后組織同學們對法律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后由教師根據分析討論案例情況總結點評。不要在教學中省掉案例教學的學生討論分析環節,由老師簡單選讀案例后提問幾個學生后就告訴同學案例結論,變成普通舉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中運用實施的效果好壞,主要取決于選取的教學案例是否合適,如果選取的案例不合適,可能提不起學生的分析討論學習興趣。若選取不合適的負面案例,講解又不能朝正面引導的話,不當不能通過法制教育使學生樹立起法律信仰,反而使學生對法律產生負面看法。因此,要是實施好案例教學法到達良好教學效果,就必須要選擇恰當的案例,要成功地選擇和運用案例,必須遵循方向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典型性原則、時代性原則。即選用的法律教學案例應該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對一些揭露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冤假錯案應該盡量慎用、少用;選用的法律案例應該來源于法律實踐,而不是教師的主觀臆測、隨意杜撰;選擇的法律案例要與課堂講解的理論知識有直接聯系,不能理論脫離實踐;選取的法律案例要與時俱進,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和貼近社會。
2.處理好案例教學法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在幾年的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切實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實際法律問題,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筆者認為,應加強大學生法律實踐教學,為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儲備法律理論知識、提高在分析討論法律案例階段發現問題能力,增加師生互動,達到既定的法律案例教學的目標。
要提升大學生的法律運用能力,單憑教師在課堂上頭十個小時教學,無論教師采用多好教學方式方法都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只有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基礎課法律部分的實踐教學,才能彌補課堂教學時不足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要求同學們觀看欣賞一些大案要案的庭審影音資料、社會與法欄目中的各種案例解析、組織模擬法庭、法律知識辯論賽等課內法制教育實踐教學。課外法律實踐教學主要是組織一些大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面對面接觸,如讓學生走出校園去參加人民法院審判的民事、刑事及行政案件旁聽,暑期到律師事務所做法律實務見習,參加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禁毒日、環境保護日及憲法日等特殊重大節日法律咨詢解答服務,對社會現實形成直觀的認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理論知識觀察、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法律問題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大學生法律實踐教學,提升了大學生法學理論知識儲備量,了解法律案件辦案流程、掌握了基本法律案例中必備法律文書的寫作技巧,這些法律實踐經驗解決了案例教學法運用中的師生互動不足問題,從而提升了法制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于蘭.案例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3(3).
[2]林國建.案例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應用[J].河南教育,2012(2).
[3]劉漢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題與實踐教學手冊[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向長勝(1979-),男,漢族,貴州正安人,貴州工程應有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商經濟法。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