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南方國統區有兩大游擊區域,一是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于1947年5月6日,之前華南游擊區的最高領導機構為中共廣東區黨委,1949年4月8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稱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領導的華南地區,另一個即是中共中央華中分局*中共中央華中分局于1947年2月并入中共中央華東局后,江南地區的游擊戰爭歸華東局直接領導。領導的江南地區。兩個地區的游擊武裝根據中共中央戰略部署,開展了公開的蓬勃的群眾游擊戰爭,不僅起到破壞敵人后方,配合我軍正面戰場作戰的作用,而且還是人民解放軍向全國大進軍的戰略支點,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長期以來,在解放戰爭史研究中,由于種種原因,學術界對南方國統區的游擊戰爭關注甚少,略有提及也多側重于華南地區,對江南地區著墨不多。本文亦就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發展歷程、主要特點及地位作用作一綜合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解放戰爭時期江南地區游擊戰爭,是中共領導的游擊武裝在蘇、浙、閩、皖、贛等江南國統區長期堅持和開展的敵后斗爭,包括蘇南、皖南、浙東、蘇浙皖邊和閩浙贛邊的閩北、閩中、閩東、浙南、浙西南、閩贛邊等地區的游擊戰爭。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一)隱蔽堅持階段(1945年9月—1946年10月)??箲饎倮螅鶕泄仓醒搿跋虮卑l展,向南發展”的戰略方針及南方8省區主力北移的戰略部署,江南地區的新四軍主力于1945年9月奉命北撤。為了保持黨在江南的革命戰略支點,華中局在給粟裕等并報中央的電報中指出:“在浙東、蘇南、皖南、皖中留下一定武裝(可不用共產黨、新四軍名義),掩護群眾堅持?!?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新四軍·文獻(5)》,311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各根據地都留下部分熟悉地形、民情、與群眾有密切聯系的干部和武裝,堅持原地斗爭。其中,在蘇南、皖南、浙東、蘇浙皖邊留下由胡明、楊明、熊兆仁、劉清揚等領導的4支2000多人的武裝。*綜合軍委一局整理材料,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他們和在閩浙贛邊長期堅持斗爭的曾鏡冰領導的福建省委、龍躍領導的浙南特委、傅振軍領導的浙西南特委一起構成了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格局。1945年10月,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組成華東局,留在原地堅持斗爭的華中局部分成員則組成處于華東局領導下的華中分局,整個江南地區的游擊武裝均歸華中分局領導。
江南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稠密,水陸交通便利,是國民黨的統治重心。新四軍主力北撤后,各游擊區就成了國民黨當局的“心腹重患”,蔣介石、何應欽先后下令“以主力迅速清剿江南‘散匪’,以恢復京滬杭地方治安,維護交通安全,確保還都南京?!?江蘇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軍事志》,1092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并調集主力對北撤時留下來的游擊隊及基本地區進行瘋狂的“清剿”。在這種險惡形勢下,中共中央指示各游擊武裝“一切作持久打算,依靠人民”*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新四軍·文獻(5)》,22頁。,華中局也明確了具體要求:“應依靠群眾、依靠山地、組織短小精干的秘密游擊隊,并準備隱蔽的游擊基地,以便在任何嚴重環境下,仍能原地堅持,保存干部。這種游擊隊不要用共產黨、新四軍的名義,只要能取得生存、保持力量,任何名義都好?!?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新四軍·文獻(5)》,295頁。江南地區各游擊武裝遵照中共中央和華中局指示,以保存力量、站穩腳跟為首要任務。如,皖南游擊隊就曾改稱為帶有民變武裝色彩的“皖南人民自衛軍總隊”,并確定了“隱蔽堅持,積蓄力量,相機發展游擊戰爭,進而發動群眾,壯大力量”的方針。*《皖南解放戰爭史稿第1階段》,HD08-Y-WS.W-1951-009-002,南京軍區檔案館藏。福建省委也提出“以全省最大力量,以最隱蔽形式加強閩浙贛區根據地工作,以一切灰色面目組織群眾”*《中共閩浙贛邊區史》編寫組:《中共閩浙贛邊區史》,289頁,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為當前工作重點。江南地區各游擊武裝遵照黨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緊密依靠群眾,堅持分散隱蔽,以待時機發展,雖然在國民黨反動武裝大肆“清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但都保持了精干的人員和武裝,保持了基本地區,為后來恢復和公開發動游擊戰爭奠定了基礎。
(二)公開發動階段(1946年11月—1947年12月)。全國內戰爆發后,國民黨當局集中全力進攻解放區,后方僅留21個旅,其中在閩、浙、贛3省無一正規軍,同時在后方“征兵征糧普遍施行”,鬧得民不聊生,“民變”風起云涌,至1946年11月,“蔣管區農民起義的民變武裝,據各報所載,已達13萬人?!?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523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這就為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共中央也希望通過各游擊武裝的堅持斗爭,達到牽制國民黨兵力,以減輕正面戰場壓力之目的。1946年11月初,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游擊戰爭的指示》中明確指出:“堅持游擊戰爭,打擊敵人保護群眾,對于目前牽制敵人配合主力作戰,對于將來實行反攻收復失地,均有極重大意義?!?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517頁。并指示南方各省凡有可能建立公開游擊根據地者,應即建立公開游擊根據地;凡條件未成熟地區,則采取隱蔽、待機方針,積極準備公開發動游擊戰爭、創造建立游擊根據地之各種條件。*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512頁。在此前后,華東局、華中分局給皖南*1946年11月,蘇皖游擊武裝在皖南樵山會師,成立蘇皖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兩個地區的游擊戰爭,不久,蘇皖軍政委員會改稱為皖南地委。、浙東、閩浙贛*1946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改為中共閩浙贛區黨委。1947年6月,浙南、浙西南游擊武裝劃歸閩浙贛區黨委直接領導。等地區發出了“開展積極的游擊戰爭,寬廣的游擊戰爭,勝利的游擊戰爭?!?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解放戰爭時期皖浙贛邊區的游擊戰爭》(江西黨史資料第十五輯),19頁,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出版,1990。“大膽地開展游擊戰爭與創建根據地”*中共宣城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皖南曙光》,141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等具體指示,要求各地區黨組織發動公開游擊戰爭,還派出一批區、縣級領導干部到各地區加強武裝斗爭。
江南地區各游擊武裝接悉上級指示后,結合本區域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由隱蔽堅持轉入公開發展,在江南大地上開展了蓬勃的迅猛的游擊戰爭。皖南地區:皖南地委先后3次召開地委會議,確定了“創造主力”“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積極向外發展”*《皖南解放戰爭史稿第2階段》,HD08-Y-WS.W-1951-009-003,南京軍區檔案館藏。等工作方針。并堅持軍事斗爭和群眾運動緊密結合,既組織游擊主力攻打敵據點,共打垮國民黨鄉公所30多個;又組織群眾開展破倉分糧和“三抗”(抗糧、抗租、抗債)斗爭,先后參加分糧的群眾有近10萬人,分糧100多萬斤。至1947年10月,皖南地區游擊隊發展到3000多人,建成了1個主力團,22個主力連;形成了近十塊比較鞏固的游擊根據地。*《皖南解放戰爭史稿第2階段》,HD08-Y-WS.W-1951-009-003,南京軍區檔案館藏。閩浙贛、浙東、浙南和蘇南等地區也先后以武工隊或工作組的形式深入各地,組織和發動群眾,發展和壯大革命有生力量,恢復和建立游擊根據地。至1947年冬,江南各地區都建立了主力游擊武裝,恢復了大部分基本地區,建立了大小不一的分散的游擊根據地。
(三)發展壯大階段(1948年1月—1948年12月)。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公開發動和廣泛開展,促進了全國革命新高潮的到來,也引起了國共雙方的高度重視。國民黨當局對游擊武裝是 “先除之而后快”,蔣介石宣稱要“用斬釘截鐵手段,撥亂反正”,“先肅清后方,安定社會”。*參見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663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更是一邊大力組建地方反動武裝,一邊調集主力對我各游擊區進行聯防“清剿”。中共中央指示各游擊武裝充分利用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將戰爭引向蔣管區的勝利形勢,“在條件成熟的地區盡量發展武裝斗爭”*《周恩來選集》,上卷,3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同時還對各游擊區過于強調進攻,忽視群眾工作,將武裝力量高度集中等傾向進行了適時糾正,要求江南游擊武裝“應多作發動群眾斗爭,宣傳黨的政策,廣布武裝據點及收繳分散的地方反動武裝的工作,以待時機到來時做大的發動,而不要過早招致損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浙東游擊根據地》,78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華東局則明確指出:“反動勢力更加進攻,革命勢力之更加猛烈增長,這便是今后的主要特點”,因此,要“對敵重要城鎮采取隱蔽發展方針,對敵不甚重視地區及薄弱之地區則積極進擊?!?中共宣城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皖南曙光》,183、185頁。
江南地區各游擊武裝一面進行堅決的反“清剿”斗爭,一面根據中共中央、華東局等指示,對斗爭策略和斗爭部署進行調整,以在鞏固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壯大。如浙東游擊武裝在迎擊國民黨第102旅、浙江保安第1、第2團“合剿”的同時,采取“跳躍式的向前,力求面的發展,把內線的糾纏的防御局面變成為外線發展的進攻局面”*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寧波市委黨史研究室:《浙東游擊根據地》,82頁。的方式,積極向外線出擊,創建了以臺屬地區為中心的大塊根據地,恢復和開辟了路東、金蕭等地區,并打通了與浙南、皖南的聯系。皖南、閩浙贛及浙南、浙西南等地區在反“清剿”的同時,深入發動群眾,恢復和建立民主根據地;健全組織和武裝,整訓隊伍;加強城市工作,多方開展政治攻勢,分化瓦解敵軍。各游擊區還普遍建立起了聯系,各區互相呼應,互為依靠,互相支援,動搖了國民黨在江南的反動統治。
(四)策應大軍渡江南進階段(1949年1月—1949年10月)。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后,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統治已經土崩瓦解,在江南其統治區域內則面臨著總崩潰,人民解放大軍渡江南進已指日可待。毛澤東明確指出,“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1948年更加偉大的勝利?!?《毛澤東選集》,第4卷,13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為了迎接人民解放形勢的勝利到來,江南地區游擊武裝的工作重點,轉到策應大軍渡江南進的各項工作上來。
雖然各地區工作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是前期以做好迎接大軍的相關準備為主,與大軍會師后則主要是配合野戰軍主力追剿殘敵、穩定秩序等。皖南地委于1949年1月8日提出目前總任務是“緊急動員一切力量,準備迎接大軍渡江”以及政治動員、武裝斗爭、地方工作、經濟任務等四個方面的具體任務。*《皖南解放戰爭史稿第3階段》,HD08-Y-WS.W-1951-009-004,南京軍區檔案館藏。并領導區內游擊武裝先后展開了軍事斗爭,進行宣傳攻勢,配合渡江先遣大隊執行偵察任務和策動敵軍起義等工作,使整個皖南和蘇浙皖贛4省邊區聯成一片,形成策應大軍渡江的基地。大軍渡江后,各游擊武裝又積極配合大軍解放縣城,接管城市。閩浙贛省委*閩浙贛區黨委于1947年9月改稱為閩浙贛省委。于1949年1月1日確定了“堅持武裝斗爭迎接解放”的方針,同時對游擊武裝進行了整編,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游擊縱隊。*《中共閩浙贛邊區史》編寫組:《中共閩浙贛邊區史》,498頁,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并積極主動出擊,加強政治攻勢,伺機發展,壯大了自己,鞏固了游擊根據地,使閩浙贛地區成為大軍南下的前進基地。5月與第二野戰軍主力會師后,又全力開展接管支前工作,多方策應福州、漳廈等戰役,和主力一起解放了福建大陸全境。浙南、浙東、浙西南等地區游擊武裝也充分利用解放大軍渡江南進的聲勢,廣泛發動群眾,堅持武裝行動和政治攻勢相結合,摧毀國民黨基層政權和地方武裝,甚至還攻打與和平解放了一些邊遠縣城。渡江戰役后,又積極配合大軍追殲殘敵,踴躍支前,保障戰勤供應,為江南廣大地區的迅速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江南地區各游擊區域由于群眾基礎及歷史、地理等條件的不同,開展游擊戰爭的步伐不盡一致,呈現出的特點也不完全相同,但總而言之,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上級領導和獨立自主有機結合。江南地區游擊戰爭在其順利發展并走向最后勝利的過程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始終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中分局等的正確領導之下,獨立自主開展敵后斗爭。中共中央非常關注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發展,并根據斗爭形勢適時發出指示,給游擊武裝指明正確的斗爭方向。華東局、華中分局作為江南游擊戰爭的直接領導機構,對各游擊區域的指導則更加明確具體,如華中分局在給皖南的電示中,既提出了“積極開展群眾游擊戰爭”的總任務,又就政治宣傳教育、開展形式、群眾工作、黨的建設等方面給出了詳細的意見。*《皖南解放戰爭史稿第1階段》,HD08-Y-WS.W-1951-009-002,南京軍區檔案館藏。華東局為更好領導江南地區的游擊戰爭,于1947年3月專門組建了由曾希圣任部長的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部(簡稱“國區部”),并選調了一批干部攜帶武器彈藥到皖南、浙東等地區去協助開展敵后斗爭。時任皖浙贛工委書記熊兆仁*熊兆仁,福建永定人,曾任福州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曾回憶道,取得成績的原因之一是“黨中央毛主席和華東局的明確指示,給了我們正確指導?!?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解放戰爭時期皖浙贛邊區的游擊戰爭》(江西黨史資料第十五輯),165頁,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出版,1990。
雖然始終處于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之下,但由于游擊區域廣,孤懸在國統區,江南地區大部分游擊區域未能與華東局(華中分局)建立起直接聯系,各地接悉上級有關指示有先有后,再加上各區域斗爭基礎有好有壞,這就需要各游擊武裝獨立自主、因地制宜開展敵后斗爭,并自行解決人力、物力、財力等問題。中央軍委也明確要求各游擊武裝“獨立作戰”,“不要依靠外援”。*《毛澤東軍事文集》,第5卷,629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江南地區各游擊武裝依據本區域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斗爭策略,有時直進有時迂回,有時集中有時分散,公開與秘密相結合,將斗爭不斷引向深入。特別是浙東、浙南等地,在一度與上級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依托自身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靈活穿插內外線作戰、積極聯系發動群眾,不僅堅持了老基本地區,還開辟了不少新區,游擊力量也在斗爭中得以壯大。
(二)武裝斗爭和群眾運動互為支撐。對于長期戰斗在敵后的江南游擊武裝而言,只有始終緊密依靠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并在斗爭中組織和發動群眾,才能確保在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下得以生存和發展。對此,時任蘇浙皖邊區工委書記錢敏*錢敏:又名林岳,江蘇無錫人,曾任中共重慶市委第一書記,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曾總結道:“武裝斗爭一定要與群眾斗爭相配合,我們堅持邊區斗爭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中共宣城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皖南曙光》,256頁。江南地區武裝斗爭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將游擊武裝分散到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 “三抗”、反“抽丁”、反“征實”等求生存斗爭,在群眾求生存斗爭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擴建游擊武裝。如皖南就以破倉分糧打開了發動群眾的突破口,在進行搶糧斗爭的同時組織群眾建起民兵來保衛勝利果實,從而逐浙向游擊主力過渡。第二種是以武裝斗爭推動“民變”,在“民變”中發展武裝。如浙東游擊隊就多次組織群眾開展以國民黨鄉鎮公所、警察署等機構為目標,采取突襲、里應外合等方式解除守軍武裝的“繳槍”斗爭,并以此武裝群眾,壯大游擊力量。第三種是建立各種群眾組織,以鞏固和發展游擊根據地。如浙南就以貧雇農為主題,建立農民協會、農民聯合會等群眾組織,開展減租減息、除惡反霸等斗爭,使新創建的游擊根據地不斷得以鞏固??梢哉f武裝斗爭和群眾運動是江南游擊武裝的鳥之雙翼,車之雙轂,兩者互為支撐,各游擊區域的實踐也充分證明:哪里群眾斗爭開展得好,哪里游擊戰爭就能壯大發展;反之,亦可能遭受挫折和損失。
(三)“清剿”與反“清剿”貫穿始終。“清剿”與反“清剿”斗爭,可以說是解放戰爭時期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主要形式之一。江南地區是國民黨當局的“糧倉”“錢庫”和進行反革命內戰的戰略支點,對在江南地區長期堅持敵后斗爭的中共游擊武裝,國民黨“剿滅”腳步從未停歇,從抗戰勝利后就布置了一系列的“清剿”計劃,一直到渡江戰役前后還在組織軍隊對皖南沿江地區、浙南等地的游擊武裝進行“清剿”。面對國民黨武裝接二連三的瘋狂“清剿”,江南地區游擊武裝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與之展開了堅決的反“清剿’斗爭。在反“清剿”斗爭中,對于國民黨不同階段的“清剿”方式,游擊武裝采取的斗爭策略也不盡相同:前期,面對國民黨抽調主力軍隊,以尋殲領導機關和游擊主力為目的“清剿”,主要采取跳到外線,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的斗爭方針;中期,對于國民黨主力和地方部隊“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圍剿”,則采取留下精干武裝在內線堅持,主力向外線迅猛進軍的方式給予回擊,使敵人顧此失彼、疲于奔命。后期,由于游擊武裝力量有了大的發展,對于國民黨地方部隊的“清剿”,則給予堅決的回擊。并始終堅持集中與分散、秘密與公開相結合的斗爭方式,使得整個江南地區出現游擊武裝越“剿”越多的局面。
江南地區游擊武裝,作為中共領導下的人民武裝,對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堅持游擊戰爭的功勞,和正面殲滅大量敵人的功勞,是一樣的偉大”*《朱德選集》,1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一)保持了黨在江南的革命旗幟和戰略支點,是華東戰略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南地區是中共中央一直強調要堅持的南方革命戰略支點之一??箲饎倮跋?,中共中央一度決定對江南力量有“決定意義的大動用”,準備令粟裕率江南新四軍進入閩浙贛邊,開展公開游擊戰爭,以“奪取廣大鄉村及許多縣城,準備內戰戰場”,或“在內戰發生后起箝制作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3卷,4頁。后由于國內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江南新四軍主力渡江北撤,這一戰略部署沒有實現??箲饎倮?,對于孤懸敵后的江南游擊武裝,能否保持黨在江南的革命旗幟,保持黨在江南多年創造的革命戰略支點地位與作用,以策應全國解放戰爭的順利發展,中共中央是高度重視并寄予厚望。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電示華中分局:“望你們設法堅持并相機發展江南的游擊戰爭”,“這對我在江南今后的工作關系很大”。*《中共中央關于江南游擊隊應堅持并發展游擊戰爭的指示》(1946年1月4日),40402000351,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11月初,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國統區工作會議,毛澤東親自主持,會議專門討論了全國內戰爆發后國統區黨的工作方針等問題,先后給南方黨組織發出《中共中央對南方各省工作指示》和《中共中央關于游擊戰爭的指示》,要求江南地區游擊武裝積極開展公開的群眾游擊戰爭,配合北方人民解放戰爭,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來,并明確指出“游擊戰在許多地方必須用大力發展,并在整個戰爭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532頁。。在江南地區游擊戰爭普遍公開發動后,中共中央又于1947年4月成立城市工作部,專門經管黨在國統區的一切工作,并負責訓練這方面的干部。
正是由于中共中央把江南地區作為南方革命的重要戰略支點,因而無論在戰略防御階段還是在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階段,都非常關注江南游擊戰爭的發展,并適時予以正確指導,從而保證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發展壯大。其中,蘇南、皖南、浙東是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北線及與江北解放區聯系的紐帶,閩浙贛邊是江南地區游擊戰爭的南線及與華南游擊區聯系的紐帶,構成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在華東地區的一大戰略基地,成為華東戰略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在國統區腹心地帶開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戰場,極大動搖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基礎。1947年3月,中共中央電示華東局,明確指出:“我們的總方針,是從解放區自衛愛國戰爭與蔣管區人民民主愛國運動的配合發展和勝利中,取消大地主大資產的獨裁統治?!?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611頁。因此要求江南地區游擊武裝“一切群眾斗爭都為著開辟蔣管區的第二戰場,把人民的愛國和平民主運動大大地向前推進。”*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648頁。江南地區各游擊武裝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堅持武裝斗爭與群眾運動相結合,“變蔣管區為游擊區,變游擊區為游擊根據地”*《華東局對在蔣區開展游擊戰問題給閩浙贛省委的指示》(1947年6月10日),40405000083,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使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帶和反共內戰基地成為了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戰場。
江南國統區第二戰場的開辟,“使禍國殘民統治者到處陷入困境,前后遭受夾擊而迅速走入墳墓?!?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解放戰爭時期皖浙贛邊區的游擊戰爭》(江西黨史資料第十五輯),23頁,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出版,1990。在戰略防御階段,各游擊武裝組織領導群眾開展開倉分糧、借糧救荒、搶糧救濟等活動,后來又發展成抗糧、抗租、抗債、抗丁、抗夫或抗費(苛捐雜稅)等五抗斗爭,極大地動搖國民黨后方政權,迫使其以數十萬部隊留駐后方,無法增援正面作戰。在戰略進攻階段,各游擊武裝不斷襲擾國民黨守軍,擴大根據地,使國民黨陷入前后夾擊之中。在戰略決戰和戰略追擊階段,各游擊武裝不僅從戰略上而且從戰役戰斗上全面配全正規部隊作戰,向國民黨軍發起更猛烈的進攻,使國統區逐漸縮小、解放區逐漸擴大,加速了國民黨軍事上的失敗。
(三)為所在地區的解放作了有效策應,形成了大軍渡江南進的前進基地。早在1948年春,粟裕就指示皖南:“在過去時期中,你們的堅持斗爭起了很重大的戰略呼應作用,而在今后則將是更直接的配合全國大反攻的有力的前進基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渡江戰役》,838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戰略決戰開始后,隨著人民解放軍作戰方向逐漸南移,江南地區游擊武裝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作好各種準備,迎接大軍南下的指示,一方面積極作好迎接主力部隊的各種準備,并及時將江南各地區的軍事形勢、經濟形勢、群眾基礎等作出通報。另一方面,向國民黨軍發起總攻,搶占鄉村和中小城市,為主力部隊渡江南進構建前進基地。
渡江戰役后,江南地區游擊武裝奮起配合大軍作戰,使每一塊游擊區都成為解放大軍的前進基地,為蘇、浙、閩、皖、贛等省區的迅速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1949年4月,華東局在《關于我軍南進與各游擊區會師的工作指示》中指出:“現在南方蘇、浙、皖、閩、贛等省,均散布有我黨領導的游擊區和小部隊”,“他們在多年游擊戰爭中所創造的地方所獲得的成就是最可寶貴的。保持黨在南方的革命旗幟,保持黨的組織和干部,保持了精干的武裝,與當地人民在斗爭中建立了很好的聯系,有力地配合了北方的人民解放戰爭……特別是他們在長期奮斗中與當地人民建立了斗爭關系,對于執行我黨解放南方各省的任務可起重大的骨干作用,此一點要有深刻的認識?!?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257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