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商丘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霧霾天氣對體育鍛煉的影響和對策研究
張濤
(商丘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調查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霧霾天氣對體育鍛煉者的影響。指出治理污染是根本所在,對于戶外體育鍛煉而言,在積極應對惡劣天氣所帶來的影響同時,還應采取增加改善體育鍛煉健身場所、科學合理安排戶外體育鍛煉時間和區域、開展新式體育鍛煉活動等有效措施,以保證戶外體育鍛煉行為的可持續發展。
霧霾天氣;體育鍛煉
霧霾天氣的日益加重,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并引起政府和民眾的廣泛關注。黨中央和國家各職能部門,已經把這一問題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霧霾問題不解決,國家經濟發展將受到影響,社會和諧發展也將受到阻礙。建設體育強國的偉大夢想,關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目前霧霾天氣已成為阻礙全民健身行為的重大障礙。
“霧”是一種天氣自然現象,在大氣層趨于穩定情況下,大氣中水汽充足,相對濕度達到100%時,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珠懸浮于空中,使地面的能見度下降,即所謂的霧天氣。“霾”是一種人為天氣現象,是工業污染、揚塵顆粒、汽車尾氣、垃圾燃燒等所產生的非水成分粒子,懸浮于大氣層中,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即所謂的霾。“霧霾”是在一定霧天氣條件下,空氣流通不太好的環境下,大量的工業污染、揚塵顆粒、汽車尾氣、垃圾燃燒等污染源所產生的顆粒狀物質懸浮于大氣中,霾與霧相互交融,形成人們所見到的霧霾天氣。從空氣動力學的角度計算,直徑≤10 μm的大氣顆粒物容易被鼻、嘴吸入體內,進一步細分:直徑在2.5~10 μm之間的粗顆粒物(PM10)可沉積于上呼吸道;直徑≤2.5 μm的微細顆粒物(PM2.5)和直徑≤0.1μm的超細顆粒(PM0.1)可沉積于細支氣管和肺泡。工業社會的發展導致可吸入顆粒物含有諸多有毒物質,如二氧化硫、金屬化合物等,人自身機體長期吸附有害物質會危害身體健康[1]。
2.1 影響人體健康,導致諸多疾病的發生
霧霾天氣首先影響到的是人們的視覺范圍,大量顆粒狀物質懸浮于大氣層中,使空氣變得混濁,大氣的透明度明顯不足,導致人們能見度大大降低。隨著霧霾天氣的逐漸嚴重,能見度從1 km以外,降至500 m,甚至200 m、100 m,能見度的不足直接影響到了人們的出行,進而產生出行安全隱患。同時,霧霾中大量的顆粒成分,會沾附在視網膜上,視網膜是極其薄弱的軟組織,在有異物存在的情況下,顆粒物體會使眼部的摩擦傷害到視網膜的完整性,進而產生各種眼部并發癥,如視網膜破損、視力衰退等。
研究表明,在運動過程中,甚至正常的呼吸狀態下,直徑≤10 μm的大氣顆粒物很容易通過鼻孔、嘴的呼吸作用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在呼吸系統換氣過程中,顆粒物體將隨著呼吸作用粘附在呼吸道內壁上,而更小的顆粒物(PM2.5、PM0.1)將會更深入地進入到人體肺部,肺葉、肺泡等器官在呼吸系統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長期在惡劣的空氣環境中呼吸,將在肺部產生沉淀及粘附物質,而這些大多數是有害的,久而久之,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將會發生[2]。
同時,霧霾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水汽,與顆粒物質相互交融,將產生氣溶膠性液體。這些液體也很容易粘附于裸露的皮膚表面,如不及時處理,將影響皮膚的功能。皮膚的毛孔若堆積有害物質,將會滋生更多細菌危害皮膚的健康,伴生各種皮膚疾病。
2.2 影響戶外體育的運動參與程度
近年來,全民健身運動在我國有上升的趨勢,諸多戶外體育活動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霧霾天氣從天而降,各項健身運動陷入了“十面霾伏”的困境。尤其是近五年,霧霾天氣日趨嚴重,年均霧霾天數逐年增加,受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各地頻繁發布黃色、紅色污染預警,因天氣原因中小學停課現象時有發生。
面對如此嚴重惡劣天氣,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3]。那些正要準備積極投身戶外體育運動的群體望霾止步。而對于前期有參與體育鍛煉習慣的群體,一方面想參與體育鍛煉強身健體,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天氣對身體的傷害。無奈之下,只有擇日再參與健身運動。
2.3 影響健身群體運動能力的提高
運動能力本身是一種反復循環、螺旋上升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進行不斷的刺激,才能起到提高運動能力的作用。美國大學運動醫學制定了以53% VO2max和65%HRmax的強度鍛煉作為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的最低強度,該組織所提出的最低限度為40%VO2max和55%HRmax。研究表明,短時間、低強度、少量的運動內容不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而對于想要提高運動能力的人群來說,需要足夠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來保證提高運動能力所需要的身體負荷。
受霧霾天氣的影響,環境污染指數在正常范圍的天數越來越少,在時間量的積累上不能保證長期的運動時間。另外,天氣不好的狀況下,呼吸系統將會受到影響,尤其是運動過程中的呼吸比機體正常狀況維持新陳代謝的呼吸強烈很多。惡劣的空氣質量在呼吸系統增加到一定程度,將會起到負面作用,間接導致運動強度上不去,運動過程終止。在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都不能保證的前提下,健身群體想要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是非常困難的。
2.4 影響運動群體的心理健康
在十面霾伏的大環境下,運動有利于健康的價值取向將會被推翻,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國民體質的口號將不會再起到號召大家參與體育鍛煉的作用。人們恐霾的心理將由此產生,過去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群體也不再津津樂道地講述運動帶來的健康、快樂。轉而是經常在霧霾的環境下參加體育鍛煉身體將導致身體各種疾病的發生,情緒的低落,而最終影響的是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體育運動參與體驗。
如果說身體的疾病是直觀的,顯而易見的,那么惡劣的天氣環境所產生的心理陰影將是深層次的,心理障礙所導致的結果是連鎖反應,或者有很長的潛伏期,或者影響各種生活狀態。作為體育愛好者,他們將顛覆之前運動有利于健康的價值觀,不再喜愛體育運動,不再從事體育鍛煉。而作為體育工作者,則會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他們不再灌輸運動有利于健康的觀念,尤其是體育教師行業,長期在戶外接觸霧霾,厭惡天氣的心理會影響到體育教學工作[4]。
3.1 治理是根本,能源結構調整是關鍵
大量研究表明,煤炭、石油是我國當前主要的能源構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需求量急劇增加,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需求量大增,導致產生更多的燃燒垃圾,大量的塵埃、有害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加劇了大氣污染。
因此,要想徹底改變目前霧霾天氣的影響,根本問題在于治理當前大氣污染源,控制污染排放,把污染問題提到法律的層面,依法治理。對我國來講,改變傳統能源供給結構,發展與鼓勵利用清潔能源是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關鍵所在,開發新能源和利用低污染能源已成為我國治理霧霾的當務之急。
3.2 增加室內運動場館,豐富室內活動內容
參閱大量研究文獻顯示,目前我國居民體育鍛煉身體活動場所,還是以戶外活動為主。王魯峰研究的《霧霾環境下城市居民健身活動的需求與供給研究——以上海市為例》顯示,作為我國第一大城市的上海市,如果參照英國體育理事會制定的英國社區體育中心的基本標準(SASH),目前上海市居民健身體育場館和設施的供給需求滿足狀況還不能達到英國SASH 標準的50%,室內場館更是少之又少[5]。增加室內運動場館,避開外界大氣環境污染,為居民提供健康舒適的室內場館,是當前解決不能戶外活動的主要措施之一。
然而,室內活動空間、活動內容的局限性,并不能從根本代替戶外體育活動[6]。居民健身活動除了強身健體、提高運動能力等需求外,還有強烈的社會交際、運動交流需求,而室內活動多以球類、健身器械、養生運動為主,活動內容有限。因此,豐富室內活動內容也是解決全民健身活動的有效措施之一。
黃志強在《霧霾天氣下利用登樓梯運動健身的可行性研究》課題中,就登樓梯作為一種運動健身方式的可行性進行了實驗論證,實驗數據顯示:無論是上下樓梯的運動心率、攝氧量,或是運動耗能的實驗數據都符合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制定的鍛煉健身標準,因此,利用公用樓梯進行上下樓鍛煉也可達到鍛煉健身的效果[7]。
此外,作為體育愛好者,現場觀看體育比賽,或者通過電視媒體觀看體育比賽,也是一種享受體育運動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方式。研究表明,在觀看比賽的同時,人體激素分泌量會隨著比賽激烈程度的變化而變化,球迷鬧事就是激素分泌過量的表現。保持適當的情緒觀看體育賽事,可以陶冶情操,愉悅身心。
3.3 科學安排運動時間和運動場所
相關研究文獻表明,霧霾天氣的出現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時間段特征。在一年四季輪回的周期里,各地霧霾污染檢測數據,11、12、1、2月份空氣質量最差,6—8月份空氣最好,因此,霧霾天氣多發生在深秋、冬季、春初季節里,這一時期,氣候寒冷,空氣流動性差,不利于空氣的自我凈化。在一天的周期變化中,早晨和傍晚出現高度污染的情況較多,而其他時間段,空氣污染指數相對較小。因此,在戶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安排應避開高污染時間段,以減少大氣污染對戶外體育健身者的傷害[8]。
在運動場所的選擇上,應盡量選擇綠化面積較好的地方。樹木與植被是自然界天然凈化器,它們不僅吸附空氣中大量塵埃顆粒物質,還可以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氯氣等有害氣體,在光合作用下,釋放人體所需要的氧氣。可見,城市綠化和環境綠化也可以有效緩解大氣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因此,在運動場所的選擇上,以綠化面積較好的地方為主,鼓勵增加綠化面積,打造生態體育、綠色體育場所。
3.4 推廣普及新式體育鍛煉方式和手段
大氣霧霾污染主要集中于工業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必將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資源,而這些傳統能源的利用,必將產生排放大量氣體和燃燒垃圾,工業污染成為了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人口稠密地區耗能多、生活垃圾多、生活需求量大,在這些地區,尤其是大城市,人們需要樓房居住、乘車出行、冬天取暖、夏天制冷等等,往往這些生活的基本需求達到一定大的量時就發生質變,城市溫室效應、汽車尾氣排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等這些都有可能演變或者加劇霧霾的形成。
健康出行,重返大自然,成為現代人們的共識,在山間、在水溪、在叢林、在田間野外,這些地方成為人們向往之地,相應地,山體攀巖、戶外騎行、徒步越野、叢林探險、河谷漂流等等各種新式鍛煉方式和手段不斷涌現,并不斷普及推廣開來。這些新式的鍛煉行為,不僅讓人們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避開霧霾的干擾的同時,也達到了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的健身目的。
3.5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積極應對霧霾天氣
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講,遠離城市,避開霧霾的影響,是不太現實的。他們不僅要努力工作,還要照顧家人。因此,面對生活、天氣的雙重壓力,改善居住環境、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對于體育鍛煉者來說,戴上口罩進行鍛煉身體,也是不錯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口罩會影響呼吸系統正常發揮作用,可以在有口罩的時候,適當降低運動強度,延長運動時間,以期達到健身的目的。
另外需要值得關注是室內運動場館的空氣質量問題。根據對眾多體育鍛煉者的訪談和實地調研,在霧霾天氣情況下,由于室內和室外空氣是相互流通的,室內運動場館的空氣質量比室外空氣質量改善不多,室內高強度的體育活動還是因為空氣質量問題給鍛煉者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改善運動場館內空氣質量問題也是體育鍛煉活動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對現有室內運動場館空氣過濾設備的安裝與維護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對室內運動場館是否安裝配備有空氣凈化設備的調查中發現,安裝空氣凈化設備裝置的場館還達不到半數。可見,僅僅增加室內運動場館數量是不夠,還應從場館的質量上著手,對沒有安裝空氣過濾設備的場館要盡快安裝,對于已有空氣過濾設備的場館,要經常維護。只有能提供清潔空氣的室內運動場所,在霧霾環境下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全民健身活動需求。
4.1 解決霧霾天氣下戶外體育鍛煉問題中治理污染是根本。
4.2 增加室內體育鍛煉健身場所是有效措施。同時,要注意加強室內運動場所空氣過濾設備的增添與完善。
4.3 可以根據霧霾天氣自身所具有的時間性規律、區域性規律,來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鍛煉活動。深秋冬季春初季節和早晨傍晚時間,霧霾較為嚴重,體育鍛煉應注意避開污染較為嚴重的時間來進行。體育鍛煉可以選擇綠化較好、環境質量較好的區域進行。此外,有條件的可以走進山間、水溪、叢林、田間,從事山體攀巖、戶外騎行、徒步越野、叢林探險、河谷漂流等等各種新式鍛煉方式和手段。
[1] 樂生龍,毛麗娟,田萌,等.PM污染對運動員健康和運動表現的影響[J].體育科研,2014,35(3):53—56.
[2] 范國強,孫啟斌,錢帥偉.霧霾天氣對體育鍛煉效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3(1):108—110.
[3] 智翔.霧霾天氣全民健身的調查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3(2):86—87.
[4] 劉星.霧霾天氣對開展中小學體育活動是新挑戰及對策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5(6):45—46.
[5] 王魯峰.霧霾環境下城市居民健身活動的需求與供給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體育科研,2015,36(5):39—43.
[6] 黃炳紅.如何在霧霾天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室內體育微課程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30(6):26—27.
[7] 黃志強,代會瑩,沈友青,等.霧霾天氣下利用登樓梯運動健身的可行性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4):31—34.
[8] 王小艷.霧霾情況下的體育教學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3):123—126.
An Analysis of Haze Impact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ZHANG Tao
(Shangqiu College, Shangqiu 476000, China)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starting with the influence on the outdoor exercisers, by consulting lots of references and making on-the-spot research, mainly discusses ways of outdoor sports under hazy weather. The original cause of the hazy weather lies in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To the outdoors exercisers, while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hostile air condition, they shoulad also improve the atmosphere of the gym, arranging the time of doing exercises, choosing an ideal place to do that in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ay, taking valid measures to find new ways of exercising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tdoors sports.
hazy weather; sports
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基金項目“霧霾天氣下戶外體育鍛煉方式的研究” ([2015]-JKGHYB-0688)
2016-05-12
張濤(1982—),男,河南開封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G804.3
A
1671-1300(2016)04-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