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財 張英輝 李倩 廖芝明 劉雯 何小瓊
(廣元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四川 廣元 628000)
問題學生心理狀況及心理干預模式研究*
陳光財張英輝李倩廖芝明劉雯何小瓊
(廣元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四川 廣元 628000)
【摘要】目的了解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問題行為的產生原因并進行干預,探討針對問題學生的新型心理干預模式,為進一步做好問題學生的社會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依據。方法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廣元市112名問題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談話、調查問卷等多種方法,了解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表現及特征,分析問題行為的產生原因,探索問題行為發生發展及其變化規律,并對其采取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互動講座、心理健康問題活動等多種心理干預措施。結果問題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性格、家庭情況和是否獨生子女等因素影響下,其問題行為出現的概率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問題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因子陽性率表現較高的有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和偏執,所占比例分別為7.68%、73.21%、60.71%、63.39%和66.07%;與干預前相比,在進行了多種心理干預措施1年后,問題學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問題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和偏執,通過采取多種心理干預措施后,可以明顯改善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從而促使其健康成長。
【關鍵詞】問題學生; 心理干預; 結果; 研究
問題學生是社會長時期存在的問題,部分學生主要存在學習類、人際關系和挫折適應三大問題,他們不僅厭惡學習,且遇到問題不冷靜,容易沖動。反映到現實中,很多職高學生逃課,出走,越軌違法行為日趨明顯[1]。國內學者研究發現,目前約21.6%~32%的兒童青少年存在多種心理問題,且患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問題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關系到民族未來人口的綜合素質提高;另一方面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甚至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3]。為促進問題學生正常人格的形成和健康成長,我們對112名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廣元市112名問題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67例,女生45例,年齡10~18歲,平均(15.5±3.2)歲。
1.2研究方法通過平時觀察,與學生定期談話,與問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并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表現及特征等心理狀況特點,分析其產生問題行為的原因,探索問題學生行為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的一般規律,并對其采取心理干預措施。干預措施包括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心理健康文藝體育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互動講座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中,并在學校的其他活動中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做到課內和課外結合,教學和學習結合[4]。心理健康干預1年后,再發放問卷對問題學生的心理干預效果進行總結分析。
1.3測評指標采用Derogatis在1975年編制完成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問題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測評,具體包括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強迫、抑郁、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個因子[5]。SCL-90量表共有90個問題,評分標準采用5級制,分別記為1、2、3、4、5分,3分為有明顯心理問題,得分越高,問題越嚴重[6]。

2結果
2.1影響問題學生問題行為的相關因素對112名問題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格、是否單親家庭以及是否獨生子女等是發生問題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發生概率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發現,16~18歲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叛逆心理,逐漸發展為問題學生;性格偏內向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以及獨生子女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而成為問題學生,見表1。
2.2112名問題學生的SCL-90各因子陽性表現情況問題學生SCL-90因子陽性率表現較高的有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和偏執,所占比例分別為77.68%、73.21%、60.71%、63.39%和66.07%,見表2。
2.3問題學生問題行為干預前后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與干預前比較,干預1年后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經常表現出來的不符合社會化要求、行為規范的外顯行為,稱為問題行為[5]。國內一些學者也稱為“過錯行為”、“不良行為”或“過失行為”等等;前蘇聯學者將問題行為與不良行為作為同一含義詞語應用,或稱其為“偏離行為”;在討論教室氣氛時,我國臺灣學者也曾交叉使用;“問題兒童”或“問題少年”也是一部分人對其的稱謂[8]。

表1 影響112名問題學生的相關因素分析[n(×10-2)]

表2 112名問題學生的SCL-90各因子陽性表現情況[n(×10-2)]

表3 112名問題學生干預前后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
追究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多由于某些消極因素的作用在兒童正常發育發展過程中阻礙了其健康發展,使其正常行為偏離了發展軌道而形成[9]。本研究發現,年齡、性格、家庭情況和獨生子女等因素在問題學生中的表現,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上述因素與問題學生的問題行為形成密切相關,這與姚琳等[10]報道相符。年齡位于15~18歲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心理漸趨發育和成熟,但是由于面臨身心協調發展的矛盾,又有學習發展和社會期望的壓力,極易受到情緒困擾,處于不良情緒狀態,而情緒調節困難與心理健康緊密相關[11],不良情緒和壓力最終導致叛逆心理產生;偏于內向性格的學生,在產生心理困惑和問題時往往缺乏及時有效地溝通,從而易導致心理問題;單親家庭學生由于關愛和教育的相對缺失,發生問題行為比例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處于重要地位,老人和家長對其多順從甚至溺愛,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問題行為的產生。
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問題行為被美國學者林格倫分為4種,分別是“性格問題”、“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和社交不成熟”等[12]。本研究中問題學生SCL-90因子陽性率表現較高的有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和偏執,該結果可為問題學生的家庭、學校和醫療等機構的教育提供依據并發揮指導作用。
林格倫認為,從廣義上講,“任何一種對學生或集體有效作用的發揮產生干擾并引起麻煩的行為,或者說該種行為所產生的表示導致對學生或集體有效作用喪失的麻煩”,即定義為兒童問題行為[13]。因此,對問題學生選擇有效可靠地干預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中,與對干預前問題學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情況比較,干預1年后,SCL-90各因子得分情況均較干預前明顯改善(P<0.05),提示干預措施效果良好。因此,對問題學生及時采取必要和有效地心理干預措施,對于問題學生的正常健康發展,并將其心理及行為納入正常的發展軌道意義重大。
4結論
問題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是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敵對和偏執,通過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可以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況,有利于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長華.不同層次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J].校園心理,2013,11(3):175-175.
[2]王立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7,(21):4127-4129.
[3]李新,于海濤,陳丹.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分析[J].長春醫學,2010,8(1):50-53.
[4]金燕,羅鐘偉,姜竹青.蘭州市中學心理干預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2013,21(3):409-412.
[5]顧曉雯.大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0):65-66.
[6]趙菊梅,惠毅博,李萬林.某高校臨床醫學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部醫學,2011,23(9):127-129.
[7]伍新春,林崇德,臧偉偉,等.試論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0(1):45-49.
[8]劉振靜,高安民,李玉煥.中小學銜接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11,24(4):257-2598.
[9]孫睿,彭林珍,羅家洪,等.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1):36-38.
[10] 姚琳,潘麗紅.上海市浦東新區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干預對照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3):2963-2964.
[11] 田麗麗,梁倩茗,周文靜,等.高中生情緒調節困難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學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1,16(3):57-61.
[12] 朱君,趙雯,劉增訓,等.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3,26(4):265-267.
[13] 王翔南,程一波,周玲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2):63-66.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problem studentsCHEN Guangcai,ZHANG Ying-hui,LI Qian,etal
(GuangyuanMentalHealthCenter,Guangyuan628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roblem students, analyze the reasons, explore the methods of intervention and to further make students’ social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reliable education work.112 problem students in Guangyua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methods such as observation, conversation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ason of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The general rule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behavior and the causes of problem behavior were analyzed. The students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The age, personality, family situation and only children’s performance in problem students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P<0.05). According to SCL - 90, the incidence of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and proportion of the problem students were 7.68%, 73.21%, 60.71%, 63.39% and 60.71%. Af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score of SCL-90 of the problem student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0.05). ConclusionThe m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are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Problem student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esults; Research
(收稿日期:2014-11-24; 編輯: 母存培)
基金項目:四川省衛生廳科研課題(130484)
【中圖分類號】R 749.055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3511.2015.09.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