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臨安市中醫院針灸科 浙江 臨安 311300)
穴位埋線治療亞健康(肝郁脾虛型)的臨床觀察
陳君
(臨安市中醫院針灸科浙江臨安311300)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埋線治療肝郁脾虛型亞健康的臨床療效。方法:對36例患者在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處行埋線。結果:治療有效34例,總有效率為94.4%。結論:穴位埋線治療肝郁脾虛型亞健康療效確切。
關鍵詞亞健康;治未病;穴位埋線;肝郁脾虛
亞健康臨床癥狀較多樣化,主要表現為易緊張易怒、郁悶善嘆息、易疲倦、記憶力衰退、納呆食少、多夢、失眠等,但是輔助檢查及體征無明顯異常。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不可忽視該狀態對生存質量的消極作用。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1]中可見該病與肝脾有關,臨床尤以肝郁脾虛證為常見。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穴位埋線治療肝郁脾虛證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36例患者,全部來自臨安市中醫院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住院及門診病人,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55 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3年。受試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條件上無顯著差異,均(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中醫癥候診斷標準
根據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2]對肝郁脾虛證的證候進行診斷: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主證:胃脘或脅肋脹痛,腹脹,食少納呆,便塘不爽;次證:情緒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腸鳴矢氣,腹痛即瀉,瀉后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或細。肝郁脾虛主證3項(胃院或脅肋脹痛必備),或主證2項(胃院或脅肋脹痛必備),次證2項即可診斷。
1.3 中醫癥狀分級量化[2]
主癥評分:1、胃脘或脅肋脹痛(0分無癥狀;2分偶爾發生脹痛,半小時內可自行緩解;4分每天疼痛時間少于2小時;6分呈持續痛,需服止痛藥) ;2、腹脹(0分無癥狀;2分偶爾發生脹痛,半小時內可自行緩解;4分每天疼痛時間少于2小時;6分呈持續痛,需服止痛藥);3、食少(0分無癥狀;2分納差;4分食量較平時減少1/3以下;6分食量較平時減少1/2以下);4、便溏不爽(0分無癥狀;2分大便不成形;4分大便稍溏,每日1次;6分大便呈糊狀,每日多于2次)
次癥評分:1、情緒抑郁或煩躁易怒(0分無;1分偶有情緒抑郁或急躁;2分易發情緒低落抑郁或煩躁發怒;3分經常情緒低落抑郁,或煩躁易怒難以控制);2、喜太息(0分無;l分偶有太息;2分精神刺激則太息發作;3分太息頻作);3、腸鳴矢氣(0分無;1分腸鳴矢氣偶有發生;2分腸鳴矢氣發作較頻;3分腸鳴矢氣頻作;)4、腹痛欲泄泄后痛減(0分無;1分偶有發生;2分經常發生,遇精神刺激加重;3分每日發作)
2. 治療方法
選穴: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方法:一次性5號注射針頭作套管,30號平頭針灸針作針芯,取4號可吸收絲線長約0.5~ 1cm 置入針管前端。穴位常規消毒后,右手夾持針帽,快速過皮,直刺,患者感酸脹時,左手推針芯,邊推針芯,邊退針管,當針芯推到頭后,快速拔出針管,則絲線即垂直植于穴位內,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片刻。每15 天治療1次,共治療5次。
3. 治療效果
根據中醫肝郁脾虛證證候療效判定標準[2](根據積分法判定癥候療效)
療效指數(n)=

表1 療效評價
4. 體會
中醫學雖無"亞健康"這一稱謂,但對亞健康的認識由來已久,《素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早已將"治未病"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亞健康雖稱不上是病,但它是導致各種疾病的基礎根源,必須早期預防,早期防治,如不注意早期的預防、防治,出現臨床病癥診斷癥狀,治愈難度便會增高,甚至難以治愈,由此可見亞健康不容忽視。參照中醫養生、調和,保持健康。
中醫認為該狀態大多與肝脾功能失調有關,故選擇肝郁脾虛型亞健康患者為研究對象,治宜補益脾胃,疏肝解郁。取中脘、脾俞,有健脾和胃、寬中理氣之效,主治納呆食少、胃脘脹滿等[3],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取合治內腑之功,現代醫學證明足三里穴區和胃腸道的傳入沖動投射的神經階段重合[4]。肝俞也有疏肝理氣和胃之功。經觀察,穴位埋線治療亞健康肝郁脾虛證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
[2]鄭筱萸.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張鷗,谷忠悅,高磊.經絡腧穴應用圖解[M ].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 2000: 281
[4]籍中蘇,周杰, 李博.針刺足三里調整功能性幽門運動障礙的觀察[ 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1998, 18( 12 ): 753.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15-0091-02
作者簡介:陳君,(1986-),女,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