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貽
治未病,顧名思義,是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治末病的理念,最早始于《黃帝內經》一書,《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就是說高明的醫生治療疾病,是能夠在病情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發展到某種狀況時,就進行早期治療和預防,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如果等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就像渴了才去打井,戰爭打起來了,才去制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嗎?這一論述非常精辟。后來唐代名醫孫思邈又進一步發揮,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即醫術高明的醫生治療未發生的疾病,醫術一般的醫生治療即將發生的疾病,醫術差的醫生只會治療已經形成的疾病。
古人治未病的思想和現代提出的亞健康其實如出一轍,都是屬于功能性,而非器質性病變,就是古代醫學所說的“疾”,即大病前的一些癥兆。治未病的思想內涵和亞健康的防治方法也相同。
從未病先防開始
古代醫家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3個方面:
1.未病先防
也就是說當疾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要積極采取預防疾病的措施。
首先,注意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功能,祖國醫學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重視體質的內在因素,加強營養;平時提倡修身養性,遵循“飲食有節,起居有?!焙汀熬駜仁?,病安從來”的養生之道。

其次,“順應天時,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變化,如提倡春三月晚睡早起,在庭院散步,舒展身體;夏三月,應晚睡早起,使腠理宣統,陽氣疏泄;秋三月,應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精神內守;冬三月,應早睡晚起,避開寒涼,保持溫曖。
第三,積極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減少它對人體的侵害,就可保證不發病或雖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與現代“預防為主”的新醫學模式不謀而合。它包含著調養精神、體格鍛煉、合理飲食、適時養生、科學用藥等豐富內容。這在古代醫書上還有很多論述。
2.既病防變
顧名思義,就是說在患病以后,要積極采取措施預防疾病向壞的方向發展,控制病情加重。一般來說,疾病的轉變是由表入里、由淺變深、由輕變重,即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由簡單到復雜的轉變過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轉變途徑,做到早期診斷,有效治療,治在疾病發作加重轉變之前?!夺t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病深入,則難治”,“故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疾病在早期容易被治愈,也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否則等到病邪強盛、病情深重時再治療,就比較困難了。
3.除邪務盡
讓疾病盡早康復,并防止復發。所謂“愈后防復”,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穩定之后,要注意預防復發,時刻掌握健康的“主動權”。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虛弱,這就要求在康復醫療中,做到除邪務盡。針對患者氣血衰少、津液虧損、脾胃氣虛、肝腎不足、血淤痰阻等病理特點,采取綜合措施,促使臟腑組織功能盡快恢復正常,達到邪盡病愈、病不復發的目的。
亞健康與治未病一脈相承
治未病的思想充分體現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是傳統醫學關于健康的一個核心理念,在指導保證國民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現代醫學提出的亞健康,其實質與治未病的理論是一脈相承的。
亞健康是指人體界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邊緣狀態,全身并無器質性病變,但出現了一些功能上的變異。亞健康人員,主要是一些腦力勞動者、平時工作壓力大或者是超負荷勞動的人;還有一些人是平時忽視養生,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所造成的。亞健康包括一系列的癥狀,如:頭暈腦漲、陣發性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精力不集中、焦慮煩躁、容易疲勞、失眠多夢、胃口差、不欲飲食、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胸悶不舒、情緒不穩定等,也有觀點認為這些癥狀可以稱之為疲勞綜合征。
這一類患者如果能夠自我減壓、進行自我調理,也可以恢復到常態,與正常人并無不同。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對這種“未病”不進行治療,讓其持續發展,就有可能進入“潛臨床”狀態,出現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有的醫學專家把這一類患者歸納為3個減退,似為比較合情合理:
1.活力減退。不愿意參加各種運動,一般喜歡宅在家中;
2.反應能力減退。對周圍事物比較淡漠,對周圍發生的事情不感興趣;
3.適應能力減退。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前進的步伐。
經檢測,這類人員血脂異常、高血糖和高血黏度接近臨界點,免疫功能偏低,人體已經開始發生病變,但癥狀不是太明顯或者本人都沒有任何不適感覺。在我國,由于社會壓力大、工作生活節奏快、人際關系緊張、生活缺乏規律性,亞健康人群每年都呈上升趨勢。椐相關資料統計,包括有上述癥狀人員和一些亞健康邊緣人物,約占總人口的60%。符合現代社會健康標準者僅15%,屬于不健康狀況者也占15%。這就是我國國民身體狀況的現狀。所以說“治未病”和“亞健康”是擺在我國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