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耀敏
這些年看過的書和雜志,不知被我丟棄了多少,唯獨不曾丟棄的是《新體育》。如今,它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5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記得與《新體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1990年,我12歲。一天,我去郵局的書攤買書,在眾多的雜志中,發現一本封面人物是中國女排隊員李月明與許新的雜志。盡管,當時我連繁體《新體育》的“體”字都不認識,可是出于對女排的崇拜和對李月明、許新的喜愛,我認定這是一本好書,便不假思索就買了下來。沒想到,這一意外的發現竟使我與《新體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之后,我成了《新體育》的忠實讀者。不管想買的書有多少,每月總要從有限的零花錢里留出固定的部分來購買《新體育》。不管學習多忙,總不忘抽空仔細閱讀每期的《新體育》。通過《新體育》,我認識了許多優秀的運動員、教練員,知道了無數關于他們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奧蒂,年近40歲的短跑運動員,雖然從未獲得過百米世界冠軍,卻依然活躍在賽場上,因為她知道,贏了自己就贏了一切。
瓦爾德內爾,乒壇常青樹。不管冠軍是不是他,他總能表現出一種王者的氣度,他賦予乒乓球藝術的內涵。看他打球是一種享受。
中國女足,在寂寞中默默綻放的玫瑰,盡管無人喝彩,倍受冷落,但她們依然無怨無悔,凌霜傲雪。她們用青春和汗水告訴大家,球場上的勝利源于精神。
《新體育》已把我和他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們那種勇于挑戰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感動、鼓舞著我,使我戰勝了一次又一次困難。
1996年那個炎熱的夏季,當體育健兒從亞特蘭大凱旋歸來時,我卻從高考的戰場上敗下陣來。那年10月份,我懷著一種極為復雜的心情走進了一所中專學校的大門,學了一個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專業,生活從此暗淡起來,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第二個學期末。
那時,學校組織了一次籃球比賽,我帶領的一支雜牌軍贏了正規的校隊。由于在比賽中表現突出,我被選入了校隊。從此,每天早晨我都是全宿舍樓起得最早的。北方的冬天特別寒冷,摸黑爬起來,我只能借助路旁微弱的燈光訓練,空曠的球場上也只有我拍球的聲音。每當這時,那些體育健兒頑強、堅韌的形象就會浮現在我面前,使我振作。訓練是艱苦的,也是快樂的,當我掌握一個新動作,或是比賽贏了球時,心中總有說不出的喜悅。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我逐漸體會到體育的魅力,體育的精神正悄悄融入我的生命,我真正讀懂了體育的內涵:在向體育最高境界沖擊的過程中,沒有失敗者,只有令人蕩氣回腸的挑戰者。體育如此,人生亦如此。在籃球場上,我又找回了自信,戰勝了自我。
25年過去了,當年那個不諳世事的小丫頭已走在奔四的路上。面對生活的壓力和現實的無奈,很多時候我被打磨得激情全無。對于體育的那份熱愛,似乎已塵封于心。但2015年夏天,中國女排這個光榮的集體用她們的努力和執著,重新點燃了我心中那份久違的激情。從年初女排集訓到世界杯開賽前連續損兵折將,從松本的糾結到名古屋決戰,郎平指導和姑娘們帶給我太多的感動和力量,她們將體育的內涵詮釋得淋漓盡致!正如曾春蕾所說:運動員在身體和心理上承受的磨練,給了她一生對抗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我想說:因為愛女排,愛體育,我擁有了一生對抗困難的勇氣和能力。這種內化于心的力量,是我一生值得珍惜的財富。
感謝緣分,讓我們一路同行。
新年伊始,送上一句心里話:我愛《新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