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波
?
社交媒體對我軍意識形態工作的影響與對策
左紅波
摘要: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交往和活動方式,也給軍隊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深刻影響。在有利于創新宣傳教育、溝通交流、信息獲取、輿情引導工作的同時,社交媒體也帶來了諸多新問題。著眼加強我軍意識形態工作,應加緊建立和維護軍隊社交媒體存在,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制度,組織常態化學習培訓,加強社交媒體在軍事行動中的研究運用。
關鍵詞:軍隊;社交媒體;意識形態工作
中圖分類號:E221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溝通交流、學習娛樂的重要途徑,在極大地改變人們工作、生活、交往方式的同時,也給我軍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深刻影響。習主席指出:“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習主席的重要論述,對運用社交媒體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課題、新要求。落實習主席指示,必須深入研究社交媒體傳播規律,制定有效應對措施,積極搶占網上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為強國強軍偉大實踐提供意識形態安全保障。
(一)什么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互聯網上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國內使用較多的有微信、QQ、微博、百度貼吧等;國外比較流行的有Facebook、Youtube、Twitter和Flickr等。社交媒體中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新聞資訊并進行傳播,其主要特點是參與人數眾多、網民自發傳播。社交媒體在互聯網上蓬勃發展,爆發出令人震驚的巨大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經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主要內容。
(二)軍隊與社交媒體。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6.68億(手機網民5.94億),其中即時通信功能使用率為91.0%,手機網絡新聞使用率為77.4%,博客/個人空間使用率為71.1%,手機網絡視頻使用率為59.7%,微博使用率為30.6%。可以說,網絡社交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全新的生活理念、生存狀態、行為方式,沒有人能脫離這張“巨網”,軍人也不例外。
軍人已成為社交媒體的使用者。一直以來,由于使命特殊性和任務保密性,我軍對社交媒體敬而遠之,對官兵使用社交媒體也作出了種種限制。然而,時代潮流不可逆,無論軍隊還是軍人都不可能隔絕于互聯網之外,絕大多數官兵在入伍前就已經成為社交媒體的用戶。此外,軍隊采取封閉式管理,官兵因對外交往受限而對社交媒體有著更加現實和強烈的使用需求。2015 年6月,原四總部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基層工作指導和管理秩序若干規定》,明確可以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有條件使用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給軍人使用社交媒體打開了方便之門。
軍隊是社交媒體的關注熱點。軍隊的特殊性,決定了涉軍信息總是備受公眾關注。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為涉軍信息的傳播帶來了極大便利,關于軍隊、軍人的各種話題,極易成為網民關注的熱點。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深刻變化、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全面展開、狠抓作風建設持續推進的形勢下,軍隊每一絲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社交媒體炒作的熱點。
軍媒已經逐步融入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的星火燎原之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挑戰。為了做好社交媒體時代宣傳工作,軍隊傳統媒體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如“中國軍網”“新華軍事”“中國軍視網”等軍事網站相繼開通,“@軍報記者”“@中國海軍發布”等軍事微博相繼上線,“軍報記者”“當代海軍雜志社”“央廣軍事”“人民前線報”等微信公眾號相繼啟用,為發出軍隊聲音、傳播軍事新聞、引導涉軍輿論提供了新的平臺,積累了實踐經驗。
社交媒體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傳播媒介,沒有好壞之分,但當它被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時,就變成了一把雙刃劍。
(一)社交媒體給軍隊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機遇
一是宣傳教育的新途徑。理論宣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手段。社交媒體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傳播載體于一體,能夠彌補傳統宣傳教育方式形式單一、內容呆板、吸引力不夠等不足,使宣傳教育內容更具感染力、說服力、戰斗力。同時,社交媒體運用廣泛、無處不在,能夠解決部隊動散條件下集中教育難的問題,讓官兵在執行任務、探親休假等時機參與學習討論,提升教育的實效性。此外,社交媒體具有開放性,我軍也可以利用國外社交媒體,宣傳自己的理念,展示自己的實力,辯護自己的行動,扭轉在意識形態斗爭中的輿論被動。
二是溝通交流的新工具。溝通交流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手段。社交媒體既能實現點對面的傳播,也能實現點對點的傳播。在博客、微博、論壇營造的平等環境下,軍隊可以精心設置議題,通過對話的方式對網民進行引導;利用微信、QQ的實時交流和消息推送功能,能夠有效改善軍隊與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發揮官兵的宣傳員作用,拉近軍民關系。
三是信息獲取的新渠道。社交媒體增加了互聯網上個人信息數量,通過對微博、微信中特定群體、個人的言論進行跟蹤分析,能夠掌握其社交關系、興趣習慣、政治取向等重要信息,為提升網上意識形態工作的精準度提供數據支撐。此外,社交媒體設備移動化,能夠讓官兵在第一時間將現場新聞反饋到宣傳部門,有利于軍隊媒體抓住新聞發布的最佳時機。
四是輿情引導的新方法。網上輿情是意識形態斗爭的焦點。社交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用戶和地域限制,能夠使信息迅速擴散、形成輿情熱點。對此,可以利用輿情監控技術,設置“關鍵字”“主題句”進行監控過濾,做到對網上負面涉軍輿情及早發現、及早應對;可以通過技術手段監控網絡“大V”“意見領袖”的社交媒體動向,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情報信息;可以培養“官方大V”“軍隊意見領袖”“網絡點評員”,及時解讀、傳播軍方觀點,引導輿論方向。
(二)社交媒體給軍隊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挑戰
一是顛覆滲透更加猖獗。敵對勢力借助社交媒體極力推銷西方價值觀,進行“文化轉基因”和“政治轉基因”。同時,扶植一批社交網站,把推特、臉譜等社交媒體變身為干涉他國內政的戰略利器,推行與“阿拉伯之春”類似的“推特革命”“臉譜革命”,并把軍隊作為顛覆滲透的重點,給我軍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
二是信息管控難度增大。社交媒體能夠讓用戶隨時隨地發信息,給信息管控帶來很大難度。在社交媒體上,官兵或其家屬無意間發表一些言論,上傳一些軍裝照、軍營照、裝備照,就可能包含十分敏感的軍事信息,容易暴露軍人身份、泄露軍隊秘密;個別軍人在公眾場合的不當行為一旦被傳到社交媒體上,就會引來網民夸大化、過激化地質疑軍隊形象,等等。
三是極端輿論影響惡劣。美國把社交媒體作為輿論戰的主要工具,2006年成立特種媒體部隊,2011年組建網絡水軍,并啟動社交媒體戰略溝通計劃,別名“社交網絡炸彈”,批量制造社交網絡機器人,發布敏感信息,引爆網絡輿情。互聯網上以所謂“真相”“科學”為噱頭,扭曲詆毀我黨我軍光榮歷史、惡搞唱衰紅色經典、鼓噪否定軍隊性質等反動輿論,造成的惡劣影響不容低估。
四是工作模式亟需改變。社交媒體的開放性、互動性,給軍隊意識形態工作傳統模式帶來極大挑戰,主要表現在:政治機關逐級負責、層級過多,工作效率難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瞬息萬變的網絡輿情;意識形態主管部門職能劃分不清、協調不暢,難以形成網上意識形態工作的合力;面對敵對勢力專業網軍、網絡戰部隊的進攻,我軍還缺乏專業人才和力量;傳統官方話語方式缺乏感染力,不能適應網絡時代話語潮流。
五是涉法問題比較突出。社交媒體與個人隱私和言論自由息息相關,軍隊為了開展網上意識形態工作而進行信息收集和言論管制,涉及的道德、法律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
(一)建立和維護軍隊社交媒體存在。習主席指出,軍隊新聞媒體加快傳播形態創新,微博、微信、客戶端影響力越做越大。落實習主席指示,要在各大單位新聞媒體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社交媒體發展策略,開通上線更多軍隊公眾號。如新成立的軍委紀委、軍委政法委等部門,軍以上單位宣傳部門,以及省軍區、軍分區、武裝部等國防動員單位,都可以經審批開通社交媒體賬號,及時發布信息,引導涉軍輿論,維護軍隊正面形象。
(二)制定軍隊社交媒體法規制度。法規制度能夠對軍隊使用社交媒體起到規范、保障、防護和指導作用。美軍基于網絡戰指導,已制定比較全面的社交媒體政策法規,如美國國防部頒布的政策性文件《基于互聯網能力的負責與有效使用》《社交媒體官方使用標準化操作程序》,美國陸軍、海軍頒布的《社交媒體手冊》等,值得我軍借鑒。結合我軍實際,應重點建立三個層次的法規制度:一是由宣傳、網絡、保衛等主管部門聯合制定社交媒體政策性文件,對軍隊使用社交媒體的程序、內容、原則、監管等方面的制度進行明確;二是對《內務條令》進行修改,增加軍人使用網絡社交媒體的權限、義務、紀律等內容;三是各軍兵種針對自身實際制定相應的《社交媒體手冊》,對所屬單位、軍人及其家屬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規范。
(三)加強社交媒體學習培訓。一方面,采取院校培訓、網上集訓等方式,組織領導機關進行社交媒體培訓,提升運用社交媒體開展網上意識形態工作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要搞好網監人員、宣傳人員的選拔,進行專門培訓后才能上崗。另一方面,在入伍訓練階段將社交媒體使用作為一項必訓內容,讓官兵了解社交媒體的使用規范、安全隱患、保密要求等知識,并通過官兵對其家屬進行教育,防止因不懂不會而引發失泄密等問題。
(四)加強社交媒體在軍事行動中的研究運用。社交媒體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日趨凸顯,也日益成為各國關注的方向。如美軍2006年在伊拉克的“瓦爾哈拉行動”、2010年赴海地支援地震救災行動,以色列國防軍2008年的“鑄鉛行動”,都成功運用社交媒體達到了預期傳播效果。我軍應以此為借鑒,把社交媒體作為網絡戰工具,加強搶險救災、維穩處突等軍事行動中社交媒體運用研究,以及未來戰爭中運用社交媒體開展心理戰、輿論戰的戰法研究,提升打贏網上意識形態仗的能力。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