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神經肽Y和皮質醇水平動態變化
張玉淼劉敏曹慧芳王紅蓮樊金蘭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康復科,河北張家口050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腦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神經肽Y(NPY)和皮質醇的動態變化水平及臨床意義。方法因ACI發病入院的患者共50例,同時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50例作為對照組。ACI組在住院第1、7、14、28天,對照組在入組第1天分別測定其血清CRP、NPY和皮質醇水平。同時測定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簡易精神狀態(MMSE)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分析在發病后不同時間點NIHSS、MMSE和ADL評分與血清CRP、NPY和皮質醇水平之間的相關性。結果ACI組住院第1、7、14、28天的CRP、NPY、皮質醇和NIH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MMSE評分和ADL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ACI組入院后第7天的CRP、NPY和NIHSS評分最高,MMSE評分和ADL評分最低(P<0.05);ACI組入院后第1天皮質醇水平最高,之后逐漸降低(P<0.05)。ACI組住院第1天的NIHSS評分和血清CRP、NPY、皮質醇呈正相關(P<0.05);MMSE評分、ADL評分與血清CRP、NPY、皮質醇呈負相關(P<0.05)。ACI組住院第7、14、28天的NIHSS評分和血清CRP、NPY呈正相關(P<0.05);MMSE評分、ADL評分與血清CRP、NPY呈負相關(P<0.05),和皮質醇無明顯相關性(P>0.05)。結論ACI患者的血清CRP、NPY和皮質醇水平較正常人群升高,同時伴隨著疾病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動態變化,和患者預后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腦梗死;C反應蛋白;神經肽Y;皮質醇
中圖分類號〔〕R743.33〔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32777143)
第一作者:張玉淼(1976-),女,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康復醫學研究。
急性腦梗死(ACI)發病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屬于慢性炎癥性疾病〔1〕。早發現、早治療對ACI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腦梗死發作時,反映炎癥水平的指標C反應蛋白(CRP)、反映缺血程度指標的神經肽Y(NPY)、反映應激水平的皮質醇水平均顯著更高,且導致患者出現炎性腦水腫、缺血缺氧與并發癥等病理變化,加重病情〔2〕。本研究探討ACI患者血清CRP、NPY與皮質醇水平動態檢測在發病中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科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因腦梗死發病入院的患者共50例,同時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50例作為對照組?;颊呔诎l病24 h內入院,經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同時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1995年)關于ACI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出血和其他原因導致的腦血管栓塞;②既往伴有腦血管疾病或顱內腫瘤病史;③合并嚴重的心功能不全、慢性腎臟病、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或造血系統疾??;④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藥物等。ACI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42~79歲,平均(65.4±3.8)歲。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0~77歲,平均(66.8±3.6)歲。兩組年齡和性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組前所有患者和志愿者均告知其試驗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血清CRP、NPY、皮質醇檢測ACI組在住院第1、7、14、28天,對照組在入組第1天分別抽取清晨靜脈血5 ml,測定并對比其血清CRP、NPY和皮質醇水平。其中CRP采取散射比濁法測定,儀器為MININEPH 快速、全定量特種蛋白分析儀(英國 The Binding Site 公司);NPY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儀器為RT-6500酶標儀(上海中庸檢驗設備有限公司);皮質醇檢測采用化學發光法,NPY和皮質醇檢測試劑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
1.3評分測定ACI組在住院第1、7、14、28天,對照組在入組第1天分別采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MMSE)量表對語言、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注意力及計算力、延遲記憶、即刻記憶、視空間進行評價;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結果
2.1兩組血清CRP、NPY、皮質醇、NIHSS評分、MMSE評分和ADL評分ACI組住院第1、7、14、28天的CRP、NPY、皮質醇和NIHS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MMSE評分和ADL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ACI組入院后第7天的CRP、NPY和NIHSS評分最高,MMSE評分和ADL評分最低(P<0.05);ACI組入院后第1天皮質醇水平最高,之后逐漸降低(P<0.05)。見表1。
2.2ACI組NIHSS評分、MMSE評分和ADL評分與血清CRP、NPY、皮質醇的相關性住院第1天的NIHSS評分和血清CRP、NPY、皮質醇呈正相關(P<0.05);MMSE評分、ADL評分與血清CRP、NPY、皮質醇呈負相關(P<0.05)。住院第7、14、28天的NIHSS評分和血清CRP、NPY呈正相關(P<0.05);MMSE評分、ADL評分與血清CRP、NPY呈負相關(P<0.05),和皮質醇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2。
組別時間CRP(mg/L)NPY(ng/L)皮質醇(μg/L)NIHSS評分MMSE評分ADL評分ACI組第1天4.35±0.781)223.37±78.461)43.58±10.211)15.45±2.291)23.17±3.941)77.95±8.301)第7天6.82±1.091)2)299.18±67.051)2)26.24±5.631)2)18.93±3.361)2)16.45±3.591)2)67.36±7.411)2)第14天3.93±0.971)2)93.25±22.391)2)18.33±6.571)2)13.28±1.971)2)21.23±3.261)2)74.22±8.341)2)第28天3.41±0.841)2)86.10±17.581)2)15.76±5.951)2)11.59±2.081)2)26.18±2.941)2)82.39±6.461)2)對照組第1天1.83±0.4682.74±16.2312.34±6.09030100
和對照組相比:1)P<0.05,和組內前一時間點相比:2)P<0.05
表2ACI組NIHSS、MMSE和ADI評分與血清CRP、NPY、皮質醇的相關性分析
評分項目時間 CRP NPY 皮質醇 r值P值r值P值r值P值NIHSS評分第1天0.2870.0410.5760.0020.4330.008第7天0.3590.0070.4430.0000.0620.468第14天0.7220.0040.7160.0030.0890.584第28天0.4580.0160.5770.0000.0540.472MMSE評分第1天-0.3090.038-0.8270.027-0.3380.035第7天-0.4770.026-0.7930.008-0.0940.513第14天-0.4820.007-0.7760.000-0.0820.788第28天-0.5150.014-0.5010.022-0.0450.431ADL評分第1天-0.4190.023-0.9940.003-0.6730.042第7天-0.4840.018-0.7820.008-0.0590.623第14天-0.3370.009-0.6490.000-0.0770.572第28天-0.5810.015-0.6880.022-0.0810.418
3討論
ACI是由于腦血管阻礙、血流中斷所導致患者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且多發于中老年群體〔4〕。其發病機制為位于頸動脈或顱內動脈的粥樣硬化,屬于慢性的炎癥性反應過程。ACI發病初期,動脈內膜斑塊沉積、斑塊性質改變、血栓形成過程中,大量炎癥細胞與分泌的細胞因子參與其中。CRP、NPY、皮質醇是反映ACI患者炎癥水平、缺血程度與應激能力的非特異性標志物之一,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同時也是診斷ACI的常用指標〔5,6〕。
CRP是人體血液中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通常情況下,血清中CRP水平較低。當機體組織發生損傷或有炎癥反應發生時,會加快肝臟合成和分解CRP的速度,使血清中CRP大幅度提高,是敏感性極高的一種炎癥因子〔7〕。各種致炎因子與CRP增高會損傷血管內皮,激活血小板,降低機體內白蛋白,加重血栓,誘發腦水腫。NPY是中樞神經系統中含量較高的因子,也是目前公認的具有較強縮血管活性的肽類物質。腦損傷后交感神經興奮或受損神經元會釋放大量NPY入血液,NPY在血液中此時腦動脈收縮,加重腦血管阻力,加重腦缺氧、缺血〔8〕。皮質醇作為一種腎上腺素在應激狀態下產生的糖皮質激素,可以調節糖、蛋白質以及脂肪的代謝,并在維持機體的血壓穩定和控制機體的炎癥反應起到重要作用〔9〕。本研究提示,ACI患者血清CRP、NPY和皮質醇水平較正常人群升高,且參與了ACI病變,對疾病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本研究還發現,ACI患者發病時炎癥反應、腦缺血缺氧與應激機制均是導致病情初期發展的機制。隨著病情的發展,炎癥反應CRP與缺血缺氧NPY是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且應激機制皮質醇可能不是腦梗死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的數據相一致〔10〕。通過動態聯合檢測腦梗死患者血清CRP、NPY和皮質醇水平,能夠預測預后。
4參考文獻
1金鑫,章正祥,孔敏露,等.C-反應蛋白與腦梗死急性期神經功能缺損及預后的相關性〔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1(3):227-9.
2陳濤,王應良,楊海洋,等.急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和腦脊液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及D-二聚體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4;22(2):216-8.
3李敏,高慶春,杜鳳其,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清 CRP 和胰島素抵抗指數動態變化的對比性研究〔J〕.新醫學,2013;44(6):374-7.
4馮凌霄,滕軍放,李春,等.腦梗死患者血漿CysC、hs-CRP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河南醫學研究,2012;21(2):136-8.
5張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1(10):28-30.
6陳榮波,曾瓊,魏麗玲,等.無癥狀腦梗死患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3;7(1):382-5.
7唐萍,王斌,何麗華,等.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胱抑素C和纖維蛋白原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關系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20(15):2045-6.
8尤書德.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素和同型半胱氨酸與高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2011;6(2):165-6.
9關堅紅,余仲茍,馬玉姍,等.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進展性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24):22-3.
10楊凡,王瑞英,李濤濤,等.高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與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2;10(2):93-6.
〔2013-11-18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