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民教授溫腎健脾利水法論治水腫臨證體會
羅國東葛華迅1
(上海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上海201203)
【關鍵詞】水腫;溫腎利濕;健脾;名醫經驗;劉龍民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4.004
【中圖分類號】R256.510.5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4-0492-02
作者簡介:羅國東(1988—),男,碩士研究生在讀,學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心腦血管疾病。
收稿日期:(2014-03-27)
1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中醫內科,上海200062
水腫是指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引發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嚴重著還可伴有胸水、腹水等[1]。水腫為臨床常見癥狀,中醫對水腫理論的探討日漸豐富。劉龍民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中醫內科主任。劉教授在長期臨床工作中,在治療水腫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從腎、脾兩方面入手,標本兼治,以溫補脾腎治其本,利水消腫治其標,多效若桴鼓。我們有幸師從劉教授,現將其治療水腫經驗介紹如下。
1溫腎健脾利水法論治水腫的理論來源
中醫對水腫病因病機的論述最早出現在《內經》,《內經》中稱水腫為“水”,并論述了水腫主要是由腎、脾、肺三臟功能失調所致。如《素問·水熱穴論》:“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浮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素問·水熱穴論》:“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華佗曰:“腎氣壯則水還于腎,腎氣虛則水散于皮。”宋代嚴用和《濟生方》把脾胃虛寒作為水腫病機的主要矛盾:“水腫為病,皆由真陽怯少,勞傷脾胃,脾胃既寒,積寒化水。”《景岳全書》提出:“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在治法上,《重訂嚴氏濟生方·水腫論治》提出“先實脾土”,“次溫腎水”的治療大法。《景岳全書·腫脹》強調:“水腫證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此正法也。”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水腫》亦強調調中健脾為治療水腫的大法,脾氣健則水濕自除。《醫宗必讀》認為:“茍涉虛者,溫補脾腎,漸次康復。”這都為從脾、腎兩臟來論治水腫,尤其是虛證水腫提供了依據。
2辨證論治
劉教授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及研究的基礎上,臨證中本著辨證論治、標本兼治、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從腎、脾方面來論治水腫,確定了溫腎健脾利水治法。劉教授認為腎為水臟,亦為元陽之所,腎陽不足,一者不能制陰寒,二者不能溫養脾土,陰不能從陽而精化為水,而患為水腫。脾為生水濕之源,脾土虛,則水濕自生,又脾為中土,脾氣健而能行其津液,以灌四方,脾氣虛弱則水不能行。水濕生而不能行,加之腎陽溫煦不足,故水濕泛濫,而為水腫。在治法方面,劉教授認為當補消兼用,以補為根本,輔以利水消腫。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又有互補之用,故溫補脾腎往往比單獨溫補腎或脾更有效果。健脾益氣多用黃芪、黨參、茯苓、白術、蒼術等;溫腎多用鹿茸片、桑寄生、狗脊、續斷等;利水消腫多用澤瀉、車前子、車前草、防己、益母草、伸筋草、豬苓、茯苓等。劉教授治療水腫的特點,可總結如下。①重用黃芪。在健脾益氣方面,劉教授注重黃芪的使用。《本經疏證》云:“黃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中行營氣,下行衛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也。”且黃芪本有利尿消腫之效,用量往往20~30 g,甚則40~50 g。②喜用肝腎同補藥。肝腎本同源,肝與腎虛密切相關,相互制約,治療上多兼顧兩臟,故在補腎方面,注重使用能同補肝腎的中藥,如桑寄生、狗脊、杜仲、續斷、五加皮、香加皮等。③治水不忘祛瘀、調氣。《金匱要略》中“血不利則為水”,指出血瘀可致水腫。水與瘀血二者皆是陰邪,由陽氣不暢所致。水濕之邪與瘀血往往相互影響,皆是人身氣機周流不暢所致,若瘀血日久,必阻滯人身一氣周流,氣機不暢,水濕之邪發之必然,而水腫日久,亦可阻滯氣機,氣為血之帥,而成血瘀。故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應當加些活血祛瘀藥,如益母草、僵蠶、桃仁、牛膝、澤蘭等。④少佐行氣藥,行氣利水。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氣滯化為水。故當健脾益氣時,亦不能忘行氣利水。然而,也不能過用行氣藥。張景岳認為:“水腫證……多屬虛敗……氣虛者不可復行氣,腎虛者不可復利水,且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而全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由勉強。”故在臨證中,一般少佐行氣藥,不用破氣藥。⑤利水不傷腎陰。在利水方面,注重利水而不傷腎陰。水濕郁久易化熱傷陰,或年事已高本易陰虛,或服不合適的利水之劑傷及陰分,雖短期可消退水腫,但易致陰津虧耗,不利于身體康復。故在臨床上不可妄用利水傷陰的藥物,宜選淡滲清利不傷陰的方藥。如使用豬苓湯、澤瀉、茯苓、益母草、車前草、車前子等,一般用較溫和的利水藥,少用峻下逐水藥。
3典型病例
例1方某,男,60歲。2013-05-12初診。雙下肢水腫1個月余,雙膝以下冷腫痛,四肢不溫,怕冷,伴疲倦乏力,胸悶不舒,納尚可,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膩,脈細弦。血、尿常規、心電圖、心臟超聲、雙下肢血管超聲、腎功能、甲狀腺功能均未見異常,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50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37 U/L。診斷:水腫。證屬脾氣虛弱,腎陽不足。治宜溫腎健脾利水。藥物組成:蒼術10 g,白術10 g,黃芪20 g,黨參15 g,佩蘭10 g,豬苓20 g,茯苓20 g,車前草15 g,車前子15 g,防己15 g,澤瀉12 g,益母草30 g,僵蠶6 g,續斷15 g,狗脊15 g,桑寄生15 g,秦艽15 g,伸筋草15 g,炙甘草15 g。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300 mL,早晚飯后口服,共服7劑。2013-05-19二診,水腫明顯好轉,下肢已無明顯水腫,又原方加白鮮皮15 g、鹿角片12 g,共服7劑。2013-05-26三診,雙下肢無明顯腫痛,仍有四肢不溫,怕冷。再原方加減鞏固2個月,諸癥悉除,未復發。
按:本例患者年過花甲,脾乃生濕之源,脾氣虛而水濕生,氣虛無法行水,亦致水濕內停,又腎陽不足,無以溫煦而至水濕泛濫,停于下肢。治療以桑寄生、狗脊、續斷、鹿角片、伸筋草補腎祛濕,黃芪、黨參、茯苓、白術、蒼術、甘草健脾益氣祛濕,澤瀉、車前子、車前草、防己、益母草利水消腫。共為溫腎健脾利水之功,脾氣健而除水濕生之源,腎陽足而除水濕泛濫之根,加與利水消腫則諸癥悉除,未有復發。

按:本例患者老年男性,脾腎漸衰,脾失健運,水濕生而不化,腎陽不足,無以溫煦,水濕泛濫,停于下肢。治療以黃芪、茯苓、白術、蒼術健脾益氣祛濕,五苓散加車前子、車前草、防己、益母草、萆薢、瞿麥利水消腫,加以溫補腎陽力強的鹿角片。共奏健脾溫腎利水之功,利水消腫治其標,健脾益氣而除水濕,溫腎陽,一者腎火在下微微燃,則中土自健,二者溫陽利水,以治其本,標本兼治,水腫自除。
小結水腫一證,主要責之于腎陽不足,脾失傳輸,肺不通調,三焦水道不暢,水濕泛濫肌膚,而致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水濕性黏滯,易纏綿反復,往往只能短暫治其標,而后復至,年邁者尤甚。而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脾、腎功能的失調為水腫之本。故當應以溫補腎陽、補益脾氣治其本,讓水濕無生之來源,而佐以利水之品,則水濕有出之道路,亦不忘調暢氣機、活血祛瘀,從而水腫消之無形,不纏綿復至。
(指導老師:劉龍民)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45.
(本文編輯:李珊珊)
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