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日松
【關鍵詞】 民族學校;文化;創新;社會力量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38—01
一、文化是教育的靈魂,管理是育人的方向
1. 根據本地學生語言環境和上級教學要求,結合蒙古民族從傳統的游牧生活轉向半牧生活方式,又迅速轉向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時代變遷,以“傳承民族文化,創辦民族特色學校”為目標,給學生傳授母語的同時,傳授本民族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給學生樹立“愛祖國,首先要愛自己的民族,愛民族,首先要學會使用母語”的理念。
2. 確立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以文化引導人。堅持以人為本,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確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應該確立“培養具有三種精神的四種人”這一辦學理念。所謂的“三種精神”是指干什么像什么的認真負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說到做到的誠實守信精神。在這三種精神的指導下,建章立制、修改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使教育、教學、管理、后勤工作、學生行為規范。以上三種精神相適應。
3. 準確闡述校園文化,在理解和認同中教育人。要注重辦學思想和理念,以合理的方式表述給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讓大家認同與理解,并在此基礎前提下支持教育、支持學校的作法,讓學生處于良好的育人環境和育人氛圍。
4. 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這一規則。要注重典型帶動作用,領導要帶頭感化人。寄宿制學校的值周工作是非常艱辛的,我們要做到“學校里有學生就要有老師,有老師就要有領導”。校長應該帶頭代辦輪流值班,分管教學和宿舍的領導必須輪流監督晚自習和晚睡秩序,并把責任落實到人。
5. 用制度約束,才成方圓。發揚民主,征求大家的意見建議后才制定規章制度,這樣的管理模式才能服眾,大家制定的規矩大家來遵守和執行。
二、創新是走出校門的大道,走出去才有發展
1. 教學是學校的一面鏡子,學校應該首先從教學入手進行改革。應實施“先學后導,以學定教”的有效教學方式,開展課堂創新活動,改變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以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為主,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快樂狀態下獲取新知識。
2. 對民族地區的學生要進行民族歷史文化教育。少數民族地區有條件的學校應該籌建“民族文化展覽室”,在當地民政部門支持下,動員廣大學生家長和民族同胞們,在民間收集傳統民族文化產品或生產生活用品等已經或者正在被現代工具代替,慢慢消失的傳統物品,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或實物展覽,讓學生直觀的去認識、掌握民族歷史文化遺產,樹立和培養熱愛民族文化,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信心和決心。讓學生知道本民族的歷史,才能夠熱愛自己的民族,熱愛傳統的民族文化,才能夠激發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激情,學習掌握文化知識才懂得不落后于別人,不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道理。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懂得加強民族團結,共同發展才有進步的硬道理。
3.要遵循“要想辦好學校,首先要選好教師”這個原則。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培養好教師。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僅有較高的學知,更要有高尚的品質。所以要依靠考核評價改革來監督和指導教職工,這是教育管理的硬件工程。把教學質量納入教職工年度考核中,加大考核權重,對教學成績實施發展性評價,使得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平,科學合理。這種考核過程可以避免教學和考核兩層皮,能夠避免人情分,模糊分說了算的考核辦法。
四、借助社會力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1. 中小學校應該運用“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一起抓,教師、學生、家長一同協作”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實用人才。這是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有了出路就有機會發展。
2. 中小學校應該聘請法律、文化藝術、體育界的課外輔導員和勞模、先進人物、道德模范等人物為課外輔導員,利用節假日或課余時間對中小學生進行法律、文化藝術、體育、道德修養等多方面的引導和培訓,給正在成長的學生打下綜合發展的堅實基礎,培育健康、安全、文明、智慧的“樹苗”。
3. 在抓好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一校一品”、文體藝術活動的同時,應該開展“五好”(讀好書、唱好歌、寫好字、走好路、做好人)教育活動;組織開展中小學生技能技巧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歌舞比賽、書法繪畫大賽、田徑運動會等形成常態化。
4. 聘請公安、司法、消防等部門到學校進行安全教育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傳輸和指導,使學生獲得成長和生存必備的法律知識,從小學法用法,樹立以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同時保護身邊的人的意識。
5. 學校利用好家長會,讓教師、學生、家長三方在同一個大廳里,接受課外輔導員講解相關知識,讓教師從社會的角度了解掌握社會發展方向,社會需求,了解地方歷史文化,民族教育,民族團結等正面的、不斷更新的知識,更新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教師也不是萬能的知識庫或播種機,這是教師充實自己知識面,提高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質量的一種值得借鑒的渠道;同時家長也接受到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培訓,讓家長真正了解學校的管理,了解老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這樣才能夠配合好學校和教師,正確教育和引導自己的孩子;教師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家長,掌握社會的發展局勢和需求,更加了解怎樣才能夠培育出適應飛速發展的世界經濟、社會、文化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