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強
【關鍵詞】 中學生;過錯行為;矯正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2—0045—01
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立足當今社會的通行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重大,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向學生傳播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及時、準確地矯正學生的過錯行為。做好學生過錯行為的矯正和品德不良學生的轉化工作,是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做法。
一、仔細了解學生,做到對癥下藥
學生過錯行為的表現多種多樣,有故意違反紀律、愛罵人、好打架、說謊話、損壞公物等等。過錯行為產生的原因也錯綜復雜,有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社會的影響、自身調節行為能力的影響等。因此,同一過錯行為發生在不同學生的身上,其原因也可能不同。作為一名班主任,處理學生過錯行為時千萬不能“一刀切”,要深入調查研究,仔細分析,按照不同情況,制訂不同的矯正方案,即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二、改善學生人際關系,消除其疑懼心理
有過錯行為的學生,往往經常受家長、老師的斥責和同學的歧視,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老師和進步的同學有戒心或敵意,但他們又很需要老師的諒解和同學的信任。為此,班主任要調整好師生之間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首先,班主任要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其次,要正確對待和熱情地幫助這些學生。當這些學生觀察到班主任的善意,體驗到班集體的溫暖時,他們就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人的信任感,樂于接近班主任并接受教育,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并從中得到教益。
三、把握教育良機,引起學生內心震動
有過錯行為的學生往往聽慣了訓斥,學會了檢討或其他應付的辦法,故班主任的一般勸說、批評往往不太見效。班主任若抓住某些事件引起他們的內心震動,而后給予啟發引導,往往能促使過錯行為的轉化。比如,我班宿舍有幾個學生的錢被偷了,一個曾有過偷竊行為的學生受到同學們的猜疑和嘲諷,他委屈不安。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立即下結論,而是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在真相大白后,我一方面教育大家要信任同學,不能胡亂猜測、怪罪,另一方面通過個別談話,充分肯定這個學生的進步,并真誠地指出,同學們亂猜疑是不對的,但也表明一個人有不良行為會造成壞影響,但只要堅持進步,不僅可以改變別人的看法,自己也一定能成為好學生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名學生經過這場教育,吸取教訓,心悅誠服地接受指導,后來進步很大。可見,教育良機很多,班主任應正確把握并善于利用,努力促使有過錯行為的學生轉化,對其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不斷給予肯定,使其進步的愿望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而鞏固下來。
四、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其榮譽感
有過錯行為的學生大多數缺乏集體榮譽感,有的連最起碼的羞恥感都沒有。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就會自暴自棄,失去上進的動力。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千方百計去發現這些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細微的進步,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和贊揚,或委派其一些為全班服務的任務以表示信任,使他們重新點燃起自尊心的火種,努力使他們將自尊心與集體榮譽感結合起來,把自尊心發展為集體榮譽感,把集體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
五、提供范例,增強學生的是非觀念
有過錯行為的學生盡管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承認錯誤,有時也有進步,但他本人并不一定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危害性,懂得克服缺點的方法。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增強這些學生是非觀念的有效辦法之一,是向他們提供有正反經驗教訓的生動事例,通過啟發、討論,使他們明辨是非,分清好壞,從中得到借鑒,領悟改正自己行為的重要性。如,我班有個女學生很愛撒謊,經常說一些謊話來欺騙教師。經過調查分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沒有意識到說謊行為的危害性。針對這種情況,我除了誠懇坦率地找她個別談話,使她明白誠實是美德、說謊是丑行的道理,激勵她要誠實外,還組織主題班會,講科學家誠實的故事。通過引導、啟發、討論,使她從中領悟改正自己行為的重要性。經過這樣提供范例、正確引導以及堅持不懈的教育,這名學生改正了說謊的行為,不再出現不誠實的舉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