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青
【關鍵詞】 語文課堂;本真;母語;生活;天
性;真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22—0102—01
筆者曾在全國小語會甘肅語文教學研討會上,聽到了久違的聲音——在嘗試新教法的同時,不能摒棄傳統的好的講授方法,在放手給學生空間的同時,要先交給他們有效的方法,教育又一次呼喚回歸自然。其實,小學語文教學不能脫離識字寫字這個基礎,要踏踏實實地抓好基礎的東西,再談創新。這無疑在傳遞一個信息,教育最終還要回歸自然態、原生態。而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文課要回歸母語
語文課是一門思想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其本質要求回歸母語本身。學生用母語的過程也是他們領悟母語的過程,而語文教學的教就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給學生解讀、品味文本的機會。如,在教學二年級《歡慶》一課時,適逢歡慶祖國六十周年歌詠比賽,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講了祖國的故事,又帶學生看開國大典的視頻,在學生激動不已時,引導學生去讀出興奮的心情,反復朗讀。等到參加歌詠比賽的那一天,學生在臺上朗讀,筆者發現在那樣的一種情境中,每個學生都讀得那樣完美。可見,只有學生心中有所感悟,其在朗讀時才能入情入境,也正是如此,學生的內心才會有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懷。
二、語文課要回歸生活
語文就是生活,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而學生的這種表現欲更為強烈。不止一位先哲指出:“一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沒有機會向其他人講述,他就決不會感到快樂,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筆者還記得林莘老師在介紹如何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時指出,教師要拿生活的一些實實在在的事物去啟發學生,使學生學會表達。對此,筆者在接手一個整體素質于同年級其他學生有差距的六年級班級時,嘗試用寫日記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久而久之,從學生的日記中了解到一個又一個故事,而學生在記錄故事的同時,也學會了表達,最后全班學生的作文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可見,當學生學會將生活敘述出來時,他們就已經在表達了,這都說明了語文課要回歸生活。
三、語文課要喚醒學生的天性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會用好奇的眼睛去感知這個世界,同時他們的腦袋里也會有許許多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是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通過幾年的應試教育,我們的學生缺少了兒時的好奇與想象,更多的是循規蹈矩、理性思維。須知,不適當的教育手段會撲滅學生智慧的火花。一位教師在講《桂花雨》一課時,問學生還希望天上下什么雨,學生紛紛舉起小手, 有人說希望天上會下金錢雨,有人說希望天上會下玩具雨……答案多種多樣。教師聽后嚴肅地問,誰說的答案更合理,學生們一下子推翻了種種答案,學生們的想象就這樣被扼殺了。其實,語文課應該喚醒學生的天性,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四、語文課要回歸真愛體驗
愛一切高尚的東西。語文,內容豐富多彩,情濃意蜜,它是一門情感極濃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人性美的挖掘。如,學完《稱贊》這篇課文后,學生收獲了許多許多,有的說:“我知道了,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學著去稱贊別人。”有人說:“當別人做一件事,做得并不好時,我們不能嘲笑他,應該鼓勵他,給他自信,這樣他才能做得更好。”有人說:“我們要學習小刺猬和小獾,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可見,稱贊的種子已經種在了學生的心中。又如,學習了《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后,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同時激發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樹立建設祖國的理想。
教育說到底還是人的教育,最終應該回歸人這個本體,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促進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教育。無論多么崇尚的教育理想,多么完美的教育體制,多么美好的教育境界,教育是離不開人的。和諧的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群,高素質的人群需要優質語文課堂者的建設,所以教師應該讓教育回歸自然,給我們的教育對象以愉悅的人生。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