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平
【關鍵詞】 高中語文;導入法;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103—01
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的確,一個好的導入往往會收到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語文教師如能掌握一定的導入技巧,就可在設計導入語時游刃有余,牽一發而動全身。那么,用怎樣的方法導入為好昵?
一、懸念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師通過 巧妙的設疑,設置懸念,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所以,課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導入法中的懸念設置法,讓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便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如在講授《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時,便提問:“同學們閱讀了課文,那么有沒有發現本課使用了‘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以此來設置懸念。又如在教學《詩經·氓》時,可說:“詩中的女子聰明賢惠,勤勞專一,那么她們究竟因為什么而被休棄的呢?”學生不免好奇,便會積極閱讀,展開討論,那么一堂課的基礎也就打下了。
二、引語導入法
羅列引用偉人或名人的有關論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和探索。如教《赤壁之戰》 時,先引用毛主席的有關論述,再引導學生回顧引語中已學過的《曹劌論戰》的主旨:長勺之戰之所以以弱勝強是因為戰略防御的正確。寫作方法:以對話方式詳寫戰略決策,略寫戰爭,逐步使學生認識到本文的題旨導的正確。這個導入語妙處在于:①擴展學生的知識面;②了解了赤壁之戰在中國史上的地位、意義、影響;③啟發學生本課學習重點有二:一是學習理解司馬光對材料詳略處理的方法和意圖,二是傳神的對話描寫。為講析課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三、參與導入法
語文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至教學過程中來,一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討的問題。學生不參與課堂,勢必導致懶于思考,懶于思考也必將導致語文素養難以提高。所以,我認為把一堂好課的開啟之筆大膽交由學生完成,也是一項可以實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由于許多學生并未讀過《紅樓夢》,而讀過這篇文章必須要詳細了解賈府的人物關系和所選內容前后情節,所以我便將這堂課的導入交由有能力的學生完成,讓讀過《紅樓夢》的同學為我們講解人物關系及大致情節。同學的講解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聲音,更具吸引力,他們也聽得更專注,同時,還給了上臺發言同學展示自我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背景導入法
恰到好處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沒有傳達出來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內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這樣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而向學生提供背景等材料,決不是讓學生“帶著腳鐐跳舞”,而是啟迪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解讀文章的方式。
五、情景導入法
在教授自居易的《琵琶行》時,學生耳聽樂曲之后,隨著教師的講解慢慢入境:這是中國名曲《春江花月夜》,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假如說,老師要讓你們用文字來表達曲中音樂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樣,(稍等生思考)這對大家來說,并非易事。因為音樂并不像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蓊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飄渺難以琢磨。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不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白居易是怎樣描寫的呢?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首詩。
六、過渡導入法
過渡式導語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可隨著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靈活變化,可從古過渡到今;從社會現實過渡到課文內容,從學生實際過渡到新課的教學目的上;最多的是從舊課的知識過渡到新課的知識。如有位 老教師在教《拿來主義》一文時,其導語的設計就是以學生的課外閱讀入手的。“我們同學課外閱讀的興趣很濃,閱讀的范圍比較寬泛。我初步統計了一個,半個學期以來,同學看的雜志種類多達六十七種。書的種類也很多,有‘唐宋詩詞,有《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也有不少外國文學作品。那么對于古代的和外國的文學作品,對這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應采取什么態度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教益。“經這—導語的啟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確了,反過來,通過課文的學習,又能指導學生進一步搞好課外閱讀,一舉兩得!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