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劉備(161—223),字玄德,涿州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農家。都說劉備以賣鞋、販草席為業,實不盡然。他的父祖“世仕州郡”,可見也是有身份人家之子。劉備的祖父劉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就是當過東郡范縣縣令,父親劉弘大約是一般吏職。
可是,要與曹操、袁紹、劉表、劉璋比,劉備就差遠了。袁曹暫且不論,劉表曾是“八顧”之一的名士,黨禁解除后,他入大將軍何進幕府,出來就是荊州刺史,劉璋的父親劉焉在朝為太常,出為益州牧。雖說都姓劉氏,他們之間的距離真是太大了。裴松之曾經感嘆,為什么劉備稱帝之時,史料中沒有留下他所追尊的“元祖”名諱。a其實劉備自己死后只有謚號昭烈帝,并沒有廟號。我懷疑,劉備當初稱帝之時,就沒有認真地追尊過“元祖”。他應該是繼承漢獻帝“皇侄”的位子呀。
劉備在父親故去后,與母親相依為命,少年時代也沒有認真向學,只是在鄉里糾集一幫無良少年,自己當孩子王,偶爾接受到涿州經商的富商的經費資助,然后為商人們提供安全保護,也完全可能。
曹操、袁術、孫權都曾經舉孝廉,劉備的同學公孫瓚家世二千石,也曾舉孝廉。察舉入仕,這是東漢最正牌的出身。劉備卻是與黃巾軍打仗出身(舉孝廉還是祖父劉雄時候的事)。這還比不得人家董卓,董卓在西北邊與羌人作戰,劉備是與黃巾軍作戰,略有微功,獲得一官半職。這一下就比人家矮了半截。
一、江湖上的聲譽
劉備以軍功出身,擔任過幾任低級職務。如安喜縣(河北定州市區東面)縣尉、下邳(江蘇徐州附近)丞、高唐縣(山東濰坊高唐)縣尉和縣令。結果不是被人裁員,就是自覺無趣,主動去職,還有被賊人趕走的。走投無路之際,劉備只好去找老同學公孫瓚。
劉備雖是打仗出身,實則不會打仗。曹操手下的人就曾說劉備是“拙于用兵,每戰則敗”。公孫瓚派劉備去幫助徐州陶謙。陶謙被曹操所逼,不甘心將徐州留給曹操,臨死前,請劉備接守徐州,這其實是天上掉餡餅啊。結果劉備卻輸給了呂布,丟掉了徐州。此后,他就在呂布手下茍且過活。呂布亦不能容,于是他先后投奔曹操、袁紹、劉表。漢高祖劉邦48歲時出來起義。劉備48歲時還在劉表手下混飯吃,郁郁不得志。
可是,自出道以來的20多年,劉備在江湖上的美譽度,卻因為他一次次的失敗而不斷抬升。劉備贏得了人才,贏得了人心,贏得了仁厚的美名。
先說人才。關羽、張飛在劉備出道之前,就是鐵桿兄弟。公孫瓚帳下的趙云忠勇善戰,性情謙和。劉備一見傾心,深相接納,從此子龍(趙云字子龍)追隨劉備一生,甘苦與共。最有名的是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佳話。諸葛亮比劉備年輕20歲,劉備不僅能用諸葛亮,而且坦誠托孤,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史學家陳壽贊美劉備在籠絡人才方面可以媲美高祖劉邦,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至于“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可以說比劉邦還要更高一籌,為古今罕見之美談。
再說人心。陶謙請劉備出任徐州刺史,而此前劉備最多做過縣令,沒有履歷,沒有家族背景,于是他心中膽怯,對于不遠處的袁術,心存疑慮。可是袁紹、陳登、孔融這些不同背景的人,都認同劉備領徐州。特別是孔融,北海相孔融,看不起曹操,卻特別看好劉備。《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劉備遂領徐州。這就是劉備的過人之處,天與之,百姓與之,地方實力派如陳登、糜芳都與之。
劉備在荊州,受到劉表的猜忌,難有作為。可人心卻在劉備這邊。劉表死后,荊州士民皆歸附于劉備,諸葛亮勸他襲取劉表遺孤——懦弱的劉琮,劉備不聽。曹操南下攻荊州,劉琮投降,數以十萬計的百姓追隨劉備南逃,每天只能走十幾里,有人勸劉備放棄百姓,劉備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走筆至此,晉朝史學家習鑿齒也不禁贊嘆道:“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最后說仁厚。劉備無疑有忠厚的一面。裴松之就說,劉備“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說他不愿意襲取荊州,愧對劉表于地下;不愿意拋棄百姓,寧愿與之同患難。其實,從另外一面說,劉備的仁厚,也是他的智慧所在,即使他起意襲取荊州,他能夠確保一定成功嗎?即使襲取成功了,面對曹操南下的大軍,他能保住荊州嗎?劉備心中應該是很清楚的。
總之,與眾豪杰混江湖,劉備可以打的牌不多,可依賴的本錢也很少。全憑他自己這點仁厚的長者形象,往往絕處逢生,逢兇化吉。劉備動不動就以劉皇叔自詡,其實最不靠譜的就是這個“皇叔”頭銜。
二、困境中的機遇
赤壁之戰是劉備一生的轉折點。赤壁之前,劉備很少有得意的
日子。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以及關羽、劉琦(劉表長子,其手下軍隊萬余人歸于劉備)有兩萬人,周瑜所動員的軍隊也只有三萬人,照理說,二人出兵相當,確實是孫劉聯盟。可是,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沒有把劉備真正作為一方而平等相待。孫權只是把劉備看作前來投奔自己的,就像當初劉備在袁紹、曹操和劉表手下那樣。這是導致孫劉二家為荊州問題大動干戈的原因之一。
先說當初劉備投靠曹操,是被呂布所逼,曹操遇之甚厚,表授豫州刺史、左將軍,禮之亦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劉備后來稱劉豫州、左將軍,就是本乎此。豫州在河南,是曹操的地盤,劉備任豫州刺史,只是虛名。劉備心知肚明,所以他從來就沒有想在曹操手下安安心心地過日子。為什么?曹操不會放過他。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說,當今之世,堪稱英雄的唯有你劉使君和我曹操啊,“本初之徒,不足數也”——袁紹之流,是不能算的。這番話把劉備嚇得筷子都掉下了地。我們佩服曹操的眼力,更要贊賞劉備的柔術,他畢竟瞞過了曹操的眼睛,逃了出來。
接著劉備去了袁紹麾下。袁紹除了派人前往迎接之外,他自己也到兩百里之外親迎之,可見對于劉備的重視。劉備于袁紹之子袁譚有恩(袁譚舉茂才,劉備是恩主),可是,盡管如此,袁曹還沒有分出勝負,劉備就“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a。為什么劉備暗中謀劃離開袁紹呢?因為他自己不能俯首于袁紹,袁紹也不可能放心于劉備。官渡之戰結束后,劉備就投奔荊州劉表而去。
可是,劉備在荊州深為劉表所忌憚。從劉表等人身上,我們看出漢末名士的不堪。“景升父子皆豚犬”(葉劍英詩句),此言不虛。曹操出兵東北的烏桓,劉備建議乘許下空虛,襲擊曹操的后方。劉表猶豫不決,失去了機會。劉表的這種態度,被郭嘉等人看得一清二楚,故建議曹操放心前行。劉表身居天下要沖,采取中立態度,實際上是坐以待斃。劉備在荊州一共有7年時間,這期間他廣結恩信,又先后得到了徐庶、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就等一個出頭露面的機會。劉表去世后,曹操南下,荊州局勢崩盤,孫權暴露在曹操的打擊之下,從而給了劉備新的機遇。
曹操屯軍于江北的烏林(今湖北洪湖市境內),其著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處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是赤壁之戰前與諸將宴飲時的興會之作。據說其中的“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是很不吉利的征兆。接著,黃蓋詐降,火燒曹營,劉備從陸路、周瑜從水路,并進追擊,曹操大敗而逃。孫劉聯軍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劉備一再投靠他人(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困境中求生存,借力發力,表現了他于仁厚之外,還有能堅忍、通權變的性格。
三、輝煌后的寂滅
赤壁之戰結束后,劉備終于得到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地盤。這是他失去徐州之后,再一次真正擁有一塊自己的地盤。可是,荊州與徐州類似,也是四戰之地。憑劉備如此單薄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固守。所以,需要孫劉聯盟。
機會來自益州。割據漢中的張魯投降了曹操,漢中成為曹操進攻成都的跳板。益州牧劉璋在僚屬張松、法正的鼓動下,決定迎請劉備入川,北擊張魯。劉備于是有了染指益州的機會。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橫跨荊益”的誘人前景,正在向他招手。
可是,有人不看好劉備在四川的軍事行動。“初,劉備襲蜀,丞相掾趙戩曰:‘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蜀雖小區,險固四塞,獨守之國,難卒并也。’”曹操手下的幕僚長趙戩看不上劉備:“拙于用兵,每戰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能夠逃命保住自己就不錯了,還想算計別人呢?趙戩鼻子里不屑的哼聲,仿佛可聞。
可是,著名思想家傅玄的父親傅幹,卻有獨到的看法:“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張飛、關羽勇而有義,皆萬人之敵,而為之將。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備之略,三杰佐之,何為不濟也?”傅幹認為劉備會成功奪取益州。理由之一,劉備寬仁有度,寬仁而且能把握尺度(不甚迂腐),能夠讓人死心塌地跟隨他。理由二,諸葛亮通達權變,懂政治而有謀略;關張忠義勇敢,為萬人敵。他們都是一流人才。理由三,團隊精神好,能互相配合,以劉備的領導韜略,加上能文能武的團隊的輔佐,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11年,應劉璋邀請,劉備帥龐統等人統數萬兵馬進川,劉璋甚至沒有讓其進城,就讓他直接去白水關前線,準備攻打張魯。有人建議劉備在劉璋迎接的儀式上就襲取成都,劉備覺得根基不固,沒有輕舉妄動。次年,張松勾結劉備取益州的陰謀敗露,劉備調諸葛亮等進川輔佐。214年,劉備攻入成都,劉璋被送往江陵
安置。
219年,劉備攻取漢中,并自任漢中王,事業達到峰巔。劉備在成都,魏延在漢中(梁州),關羽在荊州,當初橫跨荊益的藍圖已經成為現實。可是,這個現實包含著一個巨大的風險,就是荊州與益州之間的水上通道,要經過三峽,十分險阻,兵馬與物資均難以順暢調動。而益州是“險固四塞”,劉備的兵力被切割為三。益州之外,北邊的漢中(梁州)直面曹操西北的軍事壓力,荊州面臨孫權的覬覦和曹操河南地區的軍事壓力。連接荊益之間陸上通道的關鍵點——襄陽和樊城,掌控在曹操手上。
于是,關羽急乎乎地在荊州搞出大動作,要攻打襄、樊,但他沒有照顧到孫權的情緒,沒有在外交上做出恰當的安排,最終急于求成,功虧一簣。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給了劉備沉重的打擊。我們要反思的是,當初諸葛亮設計的“橫跨荊益”,成為鏡花水月,成為劉備失敗的原因。
不久曹操去世,曹丕禪代。劉備也于221年即位稱漢帝。此時的蜀漢,本當鞏固政權,徐圖良策,可是劉備卻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了征討東吳的夷陵之戰。戰前張飛已經被殺,諸葛亮、趙云都無法阻攔劉備的沖動行為。夷陵戰敗,蜀漢元氣大傷,劉備一病
不起。
劉備崩駕于223年五月,《資治通鑒》沒有像曹操去世時那樣,留下一段蓋棺論定式的評價。《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之末有段評語,除了贊揚劉備的弘毅寬厚、知人善用之外,還特別提出,“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這是實事求是的評價。比起曹操的雄才武略,劉備確實要甘拜下風。“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折而不撓”,奮斗不止,陳壽對劉備的這個評價,洵非虛言。說劉備之所以這樣做,“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也是洞察人心的確當之論。
在東漢末年的政治江湖上,劉備曾屬于弱者。行伍出身,最不會的就是打仗;自稱皇叔,最弱的一項就是出身。論心機,劉備不如曹操;論家業,劉備遜于孫權。但是,劉備能識人、團結人,致其死力;劉備能廣播恩信,所在之處均能獲得民心歸附,也能爭取到當地豪強的支持;劉備性格堅忍,能屈能伸,百折不撓,最終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業。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在劉備落魄寄人籬下的時候,曹操有這樣的眼力,不得不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