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河
無所不能的孫大圣,除了賴以成名的七十二變和筋斗云之外,還有一項罕有人知的秘技——懸絲診脈。
《西游記》第六十八、六十九回中,唐僧師徒路過朱紫國,正巧該國國王患病,張榜尋良醫。孫悟空毛遂自薦,穿上“白大褂”,大搖大擺進宮瞧病。望、聞、問、切本是醫者常理,那國王卻嬌氣得要命,“那和尚叫他去罷,說我見不得生人面哩!”不得已,行者道:“若見不得生人面呵!我會懸絲診脈。”
猴子伸手拔了三根毫毛,即變作三條金絲線,將三條金線交給宦官拿入里面,吩咐:“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關、尺三部上,卻將線頭從窗欞兒穿出與我。”行者接了線頭,以右手托著自己左手三指,看了寸、關、尺三部之脈,調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氣,又叫解下左手,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以右手指一一看畢,其后高呼道:“陛下左手寸脈強而緊,關脈澀而緩,尺脈芤而沉……關遲而結者,宿食留飲也;尺數而牢者,煩滿虛寒相持也。診此貴恙,是一個驚恐憂思,號為‘雙鳥失群’之癥。”
說實話,悟空這長篇大論,筆者一樣粗俗的人物聽來如聞天書,很是不曉。但悟空的確有兩把刷子也是事實,要不然不會得出“雙鳥失群”的病因。探明了病因,接著就該開藥了。猴子故弄玄虛,叫八戒上街見藥就抓,開了八百多味藥來,簡直就可以開個中藥鋪。最后取了點大黃和巴豆,摻了點白龍馬的馬尿,調制成了著名的瀉藥“烏金丹”。這還不算,悟空又要求用“無根水”送服,又巴巴地請來龍王打兩個噴嚏,吐些唾沫給國王吃。猴子醫生的作為,整個一戲耍場面,讓人看罷,好氣又好笑。但他憑著“懸絲診脈”看好了國王的頑疾,也是事實。
什么是“懸絲診脈”,它真有那么神奇嗎?診脈,民間又叫號脈,君不見老中醫切脈時的眼神正是“斜著眼偷看人”。醫生是在給病人脈脈傳情嗎?不然,他是在收集信息。醫生的耳朵、鼻子診脈時都沒閑著,他們的耳朵支棱著,鼻翼翕動,甚至還會聽到他緊嗅兩下“習習”的聲音。當然,普通醫生只診脈,不懸絲。
在我國古代,太醫為皇帝的妃子們看病,常常懸絲診脈。傳說有一位御醫進宮看病,他在懸絲上診一會“脈”后,說:“啟稟萬歲,是喜脈。”此時皇帝命太監帶御醫去看,懸絲的另一頭只系在一只凳腳上,原來皇帝是想試御醫的本領。御醫看后大吃一驚,險些暈倒,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搬起凳子細細查看一遍后說,劈開凳腳便知。皇帝命太監用利斧劈開凳腳,只見蛀洞內有小蟲在蠕動。御醫跪奏:“萬歲請看,此乃木之孕也,所以見喜脈。”
不管是聰明的猴子,還是機智的御醫,不可否認,他們都是“懸絲診脈”的絕頂高手,醫術或者說“法術”可謂高明。
不難發現,猴子和御醫看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看病的對象都是權力高層人物,不是皇帝本人,就是皇帝配偶。他們平素高高在上,不肯將自己的面目甚至病情公之于眾,于是裝模作樣地遮起了簾幕。遮就遮吧,可是偏又得上了怪病。不治療的話,有生命危險,迫不得已,請來了國手丹醫。于是在病情與真相面前,遞上了一束懸絲。
說來說去,“懸絲診脈”都是“寡人有疾”惹的禍。換作一般平常百姓,你在那忸怩作態,早叫你從哪里來回哪里去了。當然,皇帝得病,事關大局,我們一定要嚴重關切,盡一切可能救治。只要皇帝承認自己有病,且“病在腠理”,那么“醫者父母心”,還是要盡一切可能治好當今圣上的怪病。
我們不妨從“寡人有疾”延伸開來想。高層人物得個病都要遮遮掩掩的,那他治理國政,是不是也多少存在這種“諱疾忌醫”的臭毛病、壞習慣?想來應該是有的吧!要不然,怎么那么多的政治“敗招”、權力“損招”頻出。歷史上著名的“烽火戲諸侯”“自毀長城”“防民之口”等等,都是明證,原因是當權者的昏庸,導致民怨迭起、道路以目,以致禍國殃民、國破家亡。
這些“亡國滅種”的事件中,當初,“病在腠理”的時候,有沒有人幫忙“懸絲診脈”過呢?那一定是有的啊。譬如,周厲王施政暴虐,老百姓怨聲四起。召公就對周厲王說:老百姓已經受不了啦。結果周厲王就讓秘密警察監聽那些對朝廷有不同政見的人,聽到了,就殺無赦。這樣一來,舉國上下不再敢對國事評頭論足了,就是相互見面,也不亂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厲王高興地對召公說:我能夠統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亂語了。聽到這話,召公就發表一通“懸絲診脈”的高論:您這是強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的沒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醫生”召公診斷了病因,也開出了“藥方”,可惜“病人”沒有聽從,其后不久國人暴動,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厲王倉皇而逃,死于流放之地。
俱往矣,時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莫謂“懸絲診脈”如今已不再,其實我們放眼一下當今網絡世界、“信息時代”,人人都是鼠標俠。鼠標線絲絡纏結、縱橫千里,遠勝于當初猴子醫生手中的那三根毫毛變作的
絲線。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地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