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221003徐州市江蘇省徐州民政醫院
施惠:女,本科,主管護師
·康復護理·
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
施惠王莉
摘要目的:探討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行為護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運動功能評分及滿意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護理滿意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行為護理可以提高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效果和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行為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8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也在日益增多。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已成為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3月對確診的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分析,探討運用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齡(60.30±1.80)歲。均符合臨床中腦梗死診斷標準。將80例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患者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常規護理治療[2],為患者提供舒適、方便、滿意的就醫環境,轉變醫院護士的傳統護理觀念,使患者感受到溫暖與關心。做好對患者的用藥護理工作,避免藥物治療不當對患者產生的刺激性作用,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病幾率。密切觀察患者在護理期間的呼吸、體溫及心率變化,預防患者受涼,并保持重癥期患者皮膚清潔,切忌不可強行按壓患者的四肢;主動與患者交流,為患者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與家屬講解患者日常飲食的搭配,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護理,不僅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還能改善患者臨床護理療效。
1.2.2觀察組除常規護理外,給予患者行為護理。治療3 d后,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給予患者恢復身體運動功能的穴位按摩與體位鍛煉。(1)每天進行2次體位鍛煉,每次30 min;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盡量避免患者上肢處于屈曲狀態,減少患者下肢伸展,防止長期保持不合理體位,影響患者手足現存的運動功能,防止產生足下垂。(2)同時給予患者穴位按摩護理,主要針對患者的四肢進行按摩。上肢按摩時,患者取仰臥位、坐位,按摩運動受影響側的曲池穴、少海穴以及合谷穴,具體按摩指法為:由護理人員以同側手對患者同側手虎口交叉,可以用拇指的指腹按摩合谷穴,用示指、中指按摩內關穴,用對側手拇指按摩曲池穴,并且上肢按摩時,讓患者做一些適當上肢部位運動,活動肩關節和手臂。下肢穴位按摩時,患者取仰臥位,按摩患者的內外膝眼穴以及昆侖穴、照海穴,按摩指法為:用同一只手拇指與示指分別按摩內外膝眼穴,用拇指對昆侖穴按摩,按摩間隙中,可讓患者自己活動下肢,以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3)督促患者進行移位練習、穿衣脫衣練習、行走練習,使患者可以從輪椅到床上,從床上到輪椅, 使患者在護理人員以及家屬的適當幫助下站立行走,待患者能獨立站立5 min后,對患者進行緩慢行走訓練。患者出院在家休養中,告知家屬針對患者病情的相應護理方法,以有效防止患者長期保持一種姿勢而引發可行運動功能退化。
1.3效果評估標準兩組患者出院后應用運動功能評分法(FMA)[3],對患者上肢、下肢的運動功能評分,上肢共66分,下肢共34分,總分100分,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1~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并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患者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滿意度分滿意和不滿意兩個維度。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的比較進行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s)
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情況比較(例)
3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軟化,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