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
中職免費對于中職教育而言依然有著現實的意義,畢竟有總比沒有好。隨著中職免費政策納入“十三五”規劃,該項政策也會不斷完善。
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處于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重要關口,迫切需要足夠多的高技能人才作為支撐。為此,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這其中,中職免費政策尤為突出。“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這意味著實施多年的中職免費政策范圍將進一步擴大。
中職即將進入“全免費時代”
中職教育作為培養一線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實現了快速發展。這其中,中職免費政策功不可沒。中職免費政策被納入“十三五規劃建議”,充分體現了此項政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實際上,中職免費政策已經實施多年,經歷了一個范圍逐步擴大的過程。因為中職教育主要由地方統籌管理,所以此項政策在各省市得以快速推進,甚至比預想的還要快一些。
早在2007年12月,廣西自治區政府就決定,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試點,以逐步實現免費職業教育。2012年,當國務院作出從當年秋季學期起擴大中職免學費范圍決定的時候,實際上,當年就有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江蘇省、福建省、重慶市等多個省市將免學費范圍擴大到所有中職學生。
對于中職免費,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認為是“大勢所趨”。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主委趙雯則認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發展,需要大批有技能的職業工人。在現有免費政策基礎上,應該在全國范圍免除中職學生學費,并給予一定生活費補貼。在她看來,中職免費政策,有利于吸引城鄉家庭經濟情況較差和一般的孩子,九年義務教育后主動選擇中職,擴大中等職業和技術工人的培養面,為產業轉型提供更多的合格勞動者。
中職免費政策存在爭議
不可否認,得益于中職免費等系列政策的扶持,中職教育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據有關統計:1996~2014年,中職教育在校生從1268萬人增至1803萬人,連續9年就業率在95%以上。
然而,自中職免費政策出臺以來,圍繞此項政策也爭議不斷。
贊成者認為,中職免費契合了中職發展實際需要,對于以農村生源為主體的中職教育而言,可謂“雪中送炭”,有利于提升中職教育的吸引力。
另外,中職除了在校學歷教育,還承擔著終身教育的重任,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因此,中職免費政策具有“普惠性”,對于提升我國勞動力的總體技能水平有著實際的意義。
但隨著中職免費政策的逐步推進,人們對該項政策的實際效用也的確產生了一些質疑。
作為一線職教工作者,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徐元浚告訴記者:從現實情況來看,中職教育的招生規模隨著高中階段教育生源的減少而自然減少,資助政策并沒有對中職教育的規模發展起到預想的拉動作用。
“我們調查發現,除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外,影響學生上普高還是職高的主要原因還不是經濟因素,而是初中畢業考試成績。現有撒胡椒面式的資助政策,對家庭經濟比較好的學生缺乏吸引力,對特別困難的學生又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徐元浚坦言道。
無獨有偶,北京大學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一項研究表明:中職免學費補助為主的資助體系在不同的地區,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中西部地區,免學費補助促使中職教育招生好轉,專業結構有所優化,但是財政資金效率損失依然嚴重;在東部地區,中職免費政策造成了比較復雜的影響,甚至產生了一些新的矛盾,使中職教育發展模式與產業需求之間產生了錯配。
中職面臨“吸引力”危機
當前,職教界有個說法,“中職教育是窮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說法是有根據的,因為目前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主要以農村生源為主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較多。另外,中職學生生源大多是成績偏低、無法入讀普通高中的學生,因此,中職學校被許多家長、學生視為“低人一等的教育”。
一位中職學校管理者坦言:“在許多學生、家長眼中,讀中職、技校是不得已的選擇,家長們都想讓子女做白領,而覺得上職校做藍領低人一等,因此,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同度比較低。”
如此一來,出發點不錯的中職免費政策,由于中職教育本身的吸引力不足,反而多了一些不是。徐元浚說:由于學生在初中畢業分流時有政策的硬性規定,不少初中畢業生只好選擇入讀中職,而中職免學費則被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是讀不要錢的書,加之各種觀念作祟,一些學生盡管選擇了中職,但打心眼里看不上中職,也就不大珍惜中職的學習機會。
也正因為此,中職教育在經歷了前幾年大幅擴張后,近兩年出現了生源萎縮的狀況。根據《教育規劃綱要》所制定的任務目標,2015年中職教育在校生規模要達到2250萬人,實際上距離此目標尚有495萬人的“缺口”。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巡視員葛維威認為:中職“生源危機”的實質還是“吸引力危機”。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工資水平的上升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帶來高學歷文憑易得性的增強,中職教育就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了。
盡管如此,中職免費對于中職教育而言依然有著現實的意義,畢竟有總比沒有好。隨著中職免費政策納入“十三五”規劃,該項政策也會不斷完善,對此,專家學者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建國建議提高中職國家助學金的資助額度,從而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徐元浚則建議實施“精準”資助。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學生,分類制定資助標準。
而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蔡克勤看來,目前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較多,現有的管理體制、投入機制還不足以煥發出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活力,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程度和吸引力。在他看來,中等職業教育要從“免費”發展到“義務”,完全由國家出資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