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廣英++++++王永仁++++++徐晶


[摘要] 目的 探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前進行術前評估的臨床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顱內腫瘤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14例,其中57例患者術前進行CT檢查,根據檢查結果進行手術治療并設為對照組;57例患者在進行手術前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掃描,根據掃描結果判斷腫瘤毗鄰關系進行手術,將其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影像學檢測結果、術后4周癥狀改善、無變化和惡化者發生率、GOS評分、生存時間、并發癥等。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4周癥狀改善率、GO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生存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用于顱內腫瘤手術術前評估,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安全性。
[關鍵詞] 磁共振;顱內腫瘤;術前評估
[中圖分類號] R739.41;R44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4-0001-03
The clinical study evaluated intra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before intracranial tumors
SHAO Guangying1 WANG Yongren2 XU Jing3
1.Department of Radiology, Yiwu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in Zhejiang Province, Yiwu 32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Radiology, Yiwu TCM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Yiwu 322000, China; 3.Department of Radiology, Zhejiang Yiw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Yiwu 32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MRA) vascular imaging before intracranial tumor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114 cases of preoperative intracranial tumor patients require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57 cases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CT exa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inspection operation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57 patients before undergoing surgery for th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scan, and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can tumor adjace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gery were set as observation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ic testing results, the rate of no changes and improved in 4 weeks symptoms and GOS score, survival time, complications incidence etc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symptoms improved and GOS score in 4 week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survival time was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Vascular imaging technology for th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s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operation safety.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ntracranial tumors;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顱內腫瘤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在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的同時,致殘率和致死率均很高,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手術是目前治療顱內腫瘤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顱內腫瘤診斷的準確性,對于手術能否成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由于顱內血管結構復雜,且存在較為復雜的結構變異,因此對成像的要求也較高,否則容易造成誤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是一種無創診斷腦血管疾病的方法,其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意義也越來越被關注。本研究通過對57例顱內腫瘤患者在術前通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進行評估取得不錯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顱內腫瘤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14例,其中57例患者術前采用CT檢查選擇手術方案進行治療并設為對照組;57例患者在進行手術前進行MRA(磁共振)掃描,并根據掃描結果判斷腫瘤毗鄰關系進行手術,將其設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確定存在顱內腫瘤,排除已經存在其他部位轉移者、存在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及術前存在感染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腫瘤部位以及腫瘤直徑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前采用CT檢查,明確病變位置、大小、結構等,選擇合適的手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術前采用Signa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進行MRA掃描。磁共振動脈造影(MRA)采用三維時間飛躍擾相梯度回波序列采集,設定參數TR35 ms,TE2.7 ms,以20°為翻轉角,視野和矩陣分別為20 cm×20 cm、192×160,層厚和層距分別為2 mm和0。磁共振靜脈造影(MRV)采用二維時間飛躍擾相梯度回波序列采集,參數設置為TR24 ms,TE4.9 ms,以50°為翻轉角,視野和矩陣分別為24 cm×24 cm、256×128,層厚和層距分別為1.5 mm和0。將獲得的原始圖像導入軟件中進行后期處理和重建。對腫瘤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進行觀察,對腫瘤周圍血管與腫瘤的關系、腫瘤的動脈供血和靜脈引流情況進行評估[2]。
1.3 觀察指標
1.3.1 預后評價 于術后4周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以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者與術前相比沒有明顯緩解稱為改善;以與術前相比沒有變化為無變化;以患者臨床癥狀與手術之前相比反而加重為惡化[3]。于術后半年采用GOS預后評分對兩組患者預后進行評價[4]。以恢復良好,可以僅有輕度缺陷,可以進行正常生活為5分;以患者輕度殘疾,可以獨立生活,且可在保護下進行適當工作記為4分;以患者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要照顧記為3分;以患者為植物生存記為2分;以患者死亡記為1分。記錄兩組患者生存時間。
1.3.2 并發癥 統計兩組患者腦脊液漏、腦水腫、術后瘤腔出血、腦積水、術后癲癇以及偏癱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像學表現
觀察組患者中,腫瘤與顱內大血管關系密切11例,腫瘤周圍大血管被推移、壓迫或者包埋,竇腔受壓變扁,見封三圖1、2;異常增粗且有明確來源的供血動脈8例,見封三圖2;15例僅見多支細小動脈供血;19例患者靜脈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被壓迫或推移,竇腔狹窄或閉塞,出現絮狀強化,境界不清,見封三圖3、4;4例引流靜脈增粗。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4周癥狀改善、無變化和惡化者分別占70.18%、17.54%和12.28%,對照組患者分別為52.63%、21.05%和26.32%,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GOS評分和生存時間比較
觀察組GOS評分和生存時間分別為(3.48±0.29)分和(12.04±0.63)個月,對照組為(2.10±0.22)分和(7.32±0.69)個月。觀察組GO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生存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腦脊液漏、腦水腫、術后瘤腔出血、腦積水、術后癲癇、偏癱及并發癥總發生率分別為3.51%、5.26%、3.51%、1.75%、5.26%、5.26%和24.56%,對照組發生率分別為8.77%、14.04%、8.77%、5.26%、8.77%、10.53%和56.1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顱內腫瘤可以起源于顱內各個組織,以顱內壓增高為主要表現,此外,腫瘤對所在部位的神經功能也會造成影響[5],引起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由于病理類型以及生物學特點種類繁多,手術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但是由于腦部血管、神經縱橫,手術過程中往往發現顱內腫瘤可對相毗鄰的血管造成推移、包繞,且顱內腫瘤的動靜脈供血、引流液較為復雜,因此操作難度較大[6]。在術前完全掌握腫瘤的部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以及自身的血流狀況可以避免盲目手術,降低對腫瘤周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的風險。
在傳統方法中,數字剪影血管造影是對顱內血管疾病進行診斷的金標準[7],但是此種檢查方法不僅有創,而且被檢查者需要接受含碘的對比劑并接受持續的電離輻射,在這個過程中有可能引發顱內血管痙攣,因此臨床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是臨床常用無創檢查顱內動靜脈血管的手段[8],在早期主要用于診斷血管疾病、動脈瘤、血栓等血管系統疾病[9,10],CE-MRA 是利用對比劑明顯縮短血液T1 弛豫時,同時配合對比劑追蹤技術和快速掃描序列,有效抑制血管周圍背景組織信號,通過多種后處理技術獲得清晰的腦動脈血管影像。本文病例均采用透視觸發(fluorscopy tyiggering)技術,利用一個與CE-MRA掃描序列配合的二維快速梯度回撥脈沖序列(2D FLASH),注入對比劑后,在冠狀位對雙側頸內動脈進行快速重復監視掃描,當雙側頸內動脈顯影的時候,手動切換至(3D FLASH)序列啟動掃描。減影后的原始圖像經過3D 軟件后處理,得到純動脈圖像,并經過MIP、VP、 MPR多方式重建對動脈進行觀察,可清晰顯示腫瘤的血供情況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MRA目前廣泛的應用于顱內腫瘤的診斷。該技術還用于腫瘤相關的大血管進行清晰的顯示[11],準確的判斷腫瘤與大血管主干之間的關系,以及腫瘤是否存在著異常的血液供應[12],從而在術前即對手術操作提供直觀且準確的指導,有利于醫生在術前即做到心中有數,將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術前進行充分考慮,提高治療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我們在對部分顱內腫瘤患者制定手術方案之前首先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在進行手術之前即對腫瘤周圍的局部解剖關系有所了解,因此在手術中可以準確的對周圍血管進行分離并對腫瘤的供血和引流動靜脈進行準確離斷。使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在術前進行評估的觀察組患者在術后4周臨床癥狀改善、無變化和惡化者比率、術后半年GOS評分和生存時間均較術前采用CT檢查指導手術的患者指標存在明顯差異(P<0.05),術前采用MRA檢查有效改善了手術的治療效果。我們對患者的并發癥進行統計時發現,觀察組患者出現腦脊液漏、腦水腫、術后瘤腔出血、腦積水、術后癲癇、偏癱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的應用最大限度的為手術提供了安全保障。
總之,MRA血管成像檢查具有良好的組織分辨力、無創及無放射等優點,且檢查中無骨偽影,可以清晰顯示顱內血管形態,判斷腦實質供血情況,具有常規DSA及CTA無法取代的優勢。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用于顱內腫瘤手術術前評估,有利于手術醫生術中精準操作,從而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安全性,且該檢查方法無創,不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可以作為顱內腫瘤術前的常規檢查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正明,卜向飛,金孝東,等. 超聲引導下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腫瘤[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3,12(1):76-78.
[2] 楊波,劉浩,楊光,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顱內腫瘤術前評估中的應用[J]. 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6):793-797.
[3] 宋世賓,楊華,陳益民,等. 多排三維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腫瘤術前評估中的應用[J]. 山東醫藥,2011,51(26):45-46.
[4] 胡連水,張明升,王文浩,等. 錐、鉆顱引流減壓搶救急性硬膜外(下)血腫致腦疝患者的臨床研究[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9):908-911.
[5] Chan K-L,McKelvie P,Firkin F,et al.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presenting as an intracranial epidural mass in a patient with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associated with JAK2 V617F mutation[J]. Leukemia and Lymphoma,2013,54(5):1110-1112.
[6] 張海波,卜博,李晉江,等. 三維個體化數字影像融合技術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治療術前評估中的可行性分析[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4,37(1):39-43.
[7] 黃文諾,王立富,王書祥,等. 3D-DSA在缺血性腦血管病造影與治療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1):40-42.
[8] 劉建,周播江. 大腦動脈環的解剖及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上的應用[J]. 解剖學報,2014,45(2):257-262.
[9] 高紅華,文佳媚. 大腦中動脈狹窄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對照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 20(7):573-576.
[10] 石磊,曲林濤,左玲蓮,等. 磁共振時間飛躍法血管成像與磁敏感成像在腦血管畸形中的影像學比較研究[J].中國綜合臨床,2011,27(11):1170-1173.
[11] 湯海亮,宮曄,毛穎,等. 磁共振血管成像、虛擬現實技術在蝶骨嵴腦膜瘤術前計劃中的應用[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1,32(11):1255-1257.
[12] 張春鋒,錢小建. 增強前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對顯示腦膜瘤與血管關系的比較[J]. 交通醫學,2014,(3):273-274.
(收稿日期: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