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燕 劉杰凡
[摘要] 目的 探討連續性護理在帶T管出院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將30例給予連續性護理的帶T管出院患者設為觀察組(2014年12月~2015年3月),30例給予常規護理的帶T管出院患者設為對照組(2014年7~10月),比較兩組出院后的自護能力、生活質量及焦慮情況。 結果 觀察組1個月時的自我概念、自我責任、自我護理技能等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的胃腸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連續性護理能夠滿足帶T管出院患者的護理需求,提高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 連續性護理;帶T管出院;生活質量;自護能力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4-0139-03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the life quality and anxiety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T tube
MA Chunyan LIU Jiefa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shu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in discharge patients with T tube. Methods 30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T tube given continuous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ember 2014 to March 2015), another 30 cases given discharge guidanc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July to October 2014), and the self-care ability, life quality and anxiety after discharg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s of self-concept, self responsibility and self-care skil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2 week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gastrointestinal life quality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2 weeks after discharg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anxiety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nursing can meet the need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T tube; improve life quality and self-care ability.
[Key words] Continuous nursing; Discharged patients with T tube; Life quality; Self-care ability
膽道疾病是普外科比較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和飲食方式的改變,膽道疾病的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T管引流是膽道手術患者一項重要的治療方法,其不僅可使膽汁進行較好的引流,降低膽總管壓力,而且能夠加快炎癥消退。T管的拔出時間約為術后14~21 d,為了降低患者的經濟壓力,患者常于術后6 d帶管出院[1]。但帶管出院的患者由于缺乏護理知識,存在一定的護理隱患。連續性護理是醫院護理的延續和擴展,其對提高疾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健康狀態具有積極意義。為了提高帶T管出院患者的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我院對30例患者實施連續性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0例給予連續性護理的帶T管出院患者(2014年12月~2015年3月)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均自愿參與研究;②年齡18~65歲;③均行膽總管探查并放置T管,T管留置時間1個月以上;④居住在本市內;⑤認知能力、溝通能力正常;⑥同意護士進行家庭訪視及電話隨訪;按期隨訪,病情平穩。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異常;②合并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等;③惡性腫瘤;④術后出院有嚴重并發癥。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1~72歲,平均(45.5±7.5)歲。疾病種類:膽囊炎合并膽總管結石12例,膽總管結石9例,肝內外膽管結石6例,梗阻性黃疸3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例,初中8例,高中及以上18例。30例給予常規護理的帶T管出院患者(2014年7~10月)設為對照組,納入及排除標準同觀察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0~75歲,平均(46.2±6.9)歲。疾病種類:膽囊炎合并膽總管結石11例,膽總管結石10例,肝內外膽管結石7例,梗阻性黃疸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例,初中7例,高中及以上17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出院指導,告知拔管時間,囑患者來院拔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連續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確定護理計劃 采用《帶T管出院患者認知需求調查表》對患者的認知需求和需要健康教育方式進行調查,由專人在患者出院的前1 d發放調查表并指導患者填寫。根據調查表的結果對患者認知需求高的問題和需求的教育方式制定宣傳手冊并制定護理計劃。
1.2.2 建立患者檔案 幫助每位患者建立隨訪檔案,檔案內容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入院出院時間、患者及其家屬的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帶管情況、隨訪內容、隨訪護士簽名、拔管時間以及科室護士的聯系電話等。
1.2.3 護理時間及內容 經事先調查所知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形式為個體指導及發放根據認知需求調查制作的宣傳手冊,迫切需求的護理知識有T管需要留置的時間、如何進行自我觀察和護理、T管對正常生活及生活的影響。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通過入戶隨訪、電話隨訪、網絡的方式(18:00~21:00),對重點護理問題進行連續性護理,每周1次,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可酌情增加干預次數。出院當天發放健康教育手冊,內容包括各項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出院后由隨訪護士進行連續性護理。干預的具體內容:①一般情況了解:包括患者的飲食、大便、皮膚黃染、腹痛癥狀、藥物治療、心理狀態、活動情況,自我管理情況與意識,以便于針對性的指導。②護理技能傳授:告知患者保留引流封閉、妥善固定、無菌操作的重要性,如何觀察引流液(引流液的性、質、量)以及防止T管期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詳細講解拔管時間和指征。指導患者合理飲食、按時服藥(時間、藥名、原因、方法),講解如何進行日常工作、正常沐浴和穿衣,告知患者可參加的體育鍛煉活動(活動方式、時間、活動度),鼓勵患者帶管活動,采用操作示范的方式告知患者如何進行護理用物的準備、保持敷料清潔、傾倒引流液、引流袋更換時間和方法、引流口護理、管道堵塞和脫管處理、擠壓T管和保持有效引流的高度等[2],提高患者的護理技能。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護理,及時回答患者的問題,告知患者遵醫囑行為的重要性,提高遵醫行為。
1.3 評價標準
①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量表(ESCA)評價,該量表共43個條目,包括自我概念、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水平四個維度,0~4分制評分,0分為非常不像我,1分有一些不像我,2分沒有意見,3分有一些像我,4分為非常像我。其中11個條目是反向評分,總分0~172分,分數越高表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好。內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數為0.886。②生活質量:采用胃腸生存質量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癥狀學、社會活動、生理功能狀態、精神狀態、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療評價6個方面,共36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0~4分,總分144分,評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出院時及3個月后進行評價。③焦慮:采用醫院自評焦慮量表(SAS)進行調查,該量表由Zung設計,共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1~4分,從無→有時有→大部分時間有→無,50分以下為無焦慮。評分越高表明焦慮越嚴重。出院時及3個月后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比較
觀察組3個月時的自我概念、自我責任、自我護理技能等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經過護理后的自我護理能力要好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比較(x±s,n=30)
2.2 兩組患者的胃腸生活質量及焦慮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時的胃腸生活質量評分、焦慮評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后3個月的胃腸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經連續性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要好于對照組,焦慮情況要少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焦慮情況比較(x±s,分)
3 討論
膽道手術后往往需要放置T管,一般認為術后2周竇道已經形成,但真正的成熟時間為4~6周甚至更長時間,為了避免膽瘺、膽汁性腹膜炎的發生,需要等到竇道成熟后方可拔管[3]。因此,留置T管的患者往往需要帶管出院回家繼續治療。出院后的護理均由患者居家完成。有研究顯示,患者掌握留置T管相關知識的程度直接影響護理質量高低和疾病的康復與轉歸[4]。因此,在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連續性護理,提高患者的T管相關知識和自護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連續(延續)性護理是醫院護理的延續和擴展,主要是通過入戶隨訪、電話、短信、郵件等形式進行,目的在于確?;颊咴诓煌慕】嫡兆o場所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與連續性的照護,解決出院后的健康問題[5-10]。
本研究對帶T管出院患者進行連續性護理的實踐表明,該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的自我能力,改善出院后的胃腸生存質量和焦慮情緒。李曉娟等[11]的研究顯示,延續性護理能夠緩解T管出院患者的焦慮情況,提高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的本研究的結論。陳亞等[12]的研究還報道,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T管出院患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醫囑的執行程度和護理滿意度。說明連續性護理在帶T管出院患者中的應用是具有顯著效果的。
在實施連續性護理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護理效果,事先對帶T管患者認知需求高的問題和需求的教育方式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制定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手冊。王丹丹等[13]認為只有了解帶T管出院患者的認知需求,才能把握健康教育的重點,讓健康教育更直接、更有效、更全面。因此,通過選擇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方式,宣教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知識,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患者學習知識和護理技能的積極性,改善了患者對病情的管理能力和自我護理能力。連續性護理通過定期干預又發揮了護理人員的監督指導的功能,有效提高了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提高了生活質量[14,15]。對疾病及管路護理知識的缺乏、擔心長期置管會導致并發癥是導致帶T管出院患者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連續性護理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應對能力,不僅有效解決了以上問題,而且通過心理護理緩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緒。
綜上所述,連續性護理能夠滿足帶T管出院患者的護理需求,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和生活質量,對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顧沛,徐建鳴,高額,等. 外科護理學[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71.
[2] 溫春良,謝佩珠. 自護培訓對帶T管出院患者家庭護理效果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4):41-43.
[3] 韓萍,蔣小劍,李紅梅. 留置“T”管改良固定及堵管方式在帶管出院病人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全科護理,2015, 13(3):224-225.
[4] 戴巧艷,丁麗霞,李尚琴. 階段性電話隨訪在留置T管出院患者自我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 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4,42(4):419-421.
[5] 覃桂榮. 出院患者延續護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 護理學雜志,2012,27(3):89-91.
[6] 秦玉霞,李惠萍,韋學萍,等. 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 中國全科醫學,2014,17(21):2017-2020.
[7] 王素珍. 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河南醫學研究,2014,23(9):130-132.
[8] 廖桂蘭. 延續護理對直腸癌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自護能力的影響[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7):19-20.
[9] 袁梅,黃翠紅,歐瑞,等. 延續性護理對老年性哮喘患者的影響研究[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35(2):287-289.
[10] 吳燕梅,譚素琴. 院外延續性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7-18.
[11] 李曉娟,李惠玲. 延續護理在攜T管出院患者中實施效果的評價[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1):15-17.
[12] 陳亞,王靜,虞萍. 延續護理對帶T管出院患者知識掌握和遵醫行為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2014,13(10):47-50.
[13] 王丹丹,王聰,黃益瓊,等. 帶T管出院患者認知需求調查[J]. 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7):1039-1040.
[14] 夏姣燕,李麗,張克娜,等. 延續性護理對結腸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7):1582-1584.
[15] 金秋月,張金菊. 延伸護理服務對腦卒中患者獨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4):146-148.
(收稿日期: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