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輝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 新疆 和田 848000)
臂叢神經阻滯是對肩部以下上肢手術患者進行麻醉的有效方法之一。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局部麻醉藥物,具有阻滯的時間長、對心臟的毒性低等優點。但關于使用羅哌卡因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的最佳濃度卻尚未被確認。為探討使用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對小兒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和安全性,我們對近幾年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的120例患兒使用三種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進行了臂叢神經阻滯,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上肢手術的120例患兒。所有患兒均不對本次研究中使用的藥物過敏,未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無肝腎功能障礙,無臂叢神經阻滯史。所有患兒的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在這些患兒中,有男性患兒82例,女性患兒38例;其年齡為2~11歲,平均年齡為(5.32± 1.36)歲。在這些患兒中,有64例患兒發生了肱骨、尺骨或橈骨骨折,需進行內固定手術;有48例患兒發生了手腕、手掌、手指及其他部位創傷,需進行清創內固定手術,有8例患兒患有其他疾病,需進行上肢手術。隨機將這些患兒分為Ⅰ組、Ⅱ組和Ⅲ組,每組各40例患兒。三組患兒的年齡、性別、既往病史、生活環境等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讓所有患兒在術前禁食。在患兒進入手術室后,為其肌肉注射5 mg/kg的氯胺酮和0.015 mg/kg的東莨菪堿。待患兒入睡后,使用面罩讓其吸氧,連續監測其心率、血壓、心電圖、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為患兒開放靜脈通道。使用神經刺激儀(美國HDC公司生產)輔助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用A-50神經刺激針在患兒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間穿刺,頻率為1HZ,強度為0.1~5mA。開啟神經刺激儀,逐漸調整進針的位置和強度,直到患兒出現肌顫動反應,回抽無血,開始為其注入羅哌卡因。對Ⅰ組患兒注入濃度為0.1%的羅哌卡因,對Ⅱ組患兒注入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對Ⅲ組患兒注入濃度為0.3%的羅哌卡因。各組患兒羅哌卡因的用量均為0.5ml/kg。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對其進行合適的手術。若術中患兒出現哭鬧、四肢躁動等情況,可為其靜脈注射2ml/kg的氯胺酮。
觀察三組患兒麻醉的效果、感覺神經阻滯的時間、運動神經阻滯的時間、鎮痛效果持續的時間及躁動、精神癥狀、嘔吐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級:患兒在進行穿刺和手術的過程中均無反應。2級:患兒在進行穿刺和手術的過程中有輕微的肢體顫動,但不影響手術的進行。3級:患兒在進行穿刺和手術的過程中有明顯的肢體扭動,不能繼續進行手術,需要對其進行外界約束或使用適量的麻醉藥物方可繼續進行手術。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麻醉后,Ⅰ組中麻醉效果為1級的患兒所占的比例明顯低于Ⅱ組及Ⅲ組中麻醉效果為1級的患兒所占的比例,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Ⅱ組中麻醉效果為1級的患兒所占的比例與Ⅲ組中麻醉效果為1級的患兒所占的比例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麻醉的效果[例(%)]
經過麻醉后,Ⅲ組患兒感覺神經阻滯的時間、運動神經阻滯的時間、鎮痛效果持續的時間明顯優于Ⅰ組患兒及Ⅱ組患兒,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Ⅰ組患兒及Ⅱ組患兒,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三組患兒術后身體恢復的情況(min)
使用神經刺激定位法進行臂叢神經阻滯是近年來臨床上出現的一種新的臂叢神經阻滯方式。該方法通過單個刺激波來刺激患兒的神經,誘發肌肉收縮,從而精確地定位穿刺針的位置,提高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的成功率。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的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其脂溶性低,對心臟和中樞神經的毒性也較低,目前已在臨床上廣泛用于進行外周神經阻滯。麻醉藥物的濃度是決定麻醉效果的關鍵。想要達到較好的麻醉效果,必須有足夠濃度的麻醉藥物浸潤患兒的神經根,同時又不能使其因麻醉藥物濃度過高而發生嚴重的麻醉并發癥甚至麻醉藥物中毒。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Ⅰ組患兒進行麻醉的效果優于Ⅱ組患兒及Ⅲ組患兒,Ⅲ組患兒感覺神經阻滯的時間、運動神經阻滯的時間、鎮痛效果持續的時間均明顯優于Ⅰ組患兒及Ⅱ組患兒,但Ⅲ組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高于Ⅰ組患兒及Ⅱ組患兒。這說明,對患兒使用的羅哌卡因濃度越高,其進行麻醉的效果越好,但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越高,不利于其術后身體的恢復。綜合考慮麻醉效果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建議臨床醫師使用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對患兒進行臂叢神經阻滯。
綜上所述,使用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對小兒進行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較好,術后患兒身體恢復的速度快,其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
[1] 李露,張曉光,廖俊,等.神經阻滯的羅哌卡因濃度研究[J]重慶醫學,2011,40(13):1278-1280.
[2] 王祥和,豐浩榮,許鵬程,等.劑量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效果及血藥濃 度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 11,27(8):781-783.
[3] 王磊,呂飛.0.5% 羅哌卡因用于神經刺激儀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中 國社區醫師,2011,13(10):118.
[4] 王祥和,陳韜,張群英,等.相同劑量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肌間溝臂叢阻滯觀[J].東 南國防醫藥,2010,12(3):200-202.
[5] 肖實,曲良超,曾劍文,等.羅哌卡因臂叢運動與感覺分離阻滯在顯微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1,34(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