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中醫院放射科 河北 秦皇島 066300)
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在中老年群體中的發病率較高[1]。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患有骨質疏松癥有關,且該病患者多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的癥狀。為了比較用X線檢查和CT檢查對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的患者進行診斷的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90例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0例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的患者。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X線組和CT組,每組各有45例患者。在CT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28~69歲,平均年齡為(58.25±2.21)歲。其中,有右側、左側以及雙側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的患者分別為21例、19例和5例。在X線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29~70歲,平均年齡為(58.33±2.19)歲。其中,有右側、左側以及雙側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的患者分別為22例、20例和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X線組患者使用X線檢查進行診斷,具體的方法是:使用FSH302-1A型X線機對患者進行檢查,將X線機的電流設為6~10mA,將電壓設為60~70KV,分別對患者肘關節和腕關節的正側位進行X線掃描。我院對CT組患者使用CT檢查進行診斷,具體的方法是:使用Light Speed VCT 64層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將CT機的電壓設為120KV,將電流設為200mA。分別對患者橈骨遠端的矢狀位和冠狀位進行掃描,掃描的層厚應保持在2mm左右。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關節面分離、關節面壓縮坍塌、尺偏角改變、橈骨縮短、舟月骨分離以及下尺橈關節半脫位等方面的檢出率。
CT組患者在關節面分離、關節面壓縮坍塌、尺偏角改變、橈骨縮短、舟月骨分離以及下尺橈關節半脫位等方面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X線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用X線檢查和CT檢查對兩組患者進行診斷結果的比較(n,%)
創傷性腕關節不穩定是指腕部受損后所導致的腕部骨結構排列異常。而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是引發腕關節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3]。相關的研究表明,患者在發生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后,會使其腕關節的傾斜角度發生改變,使其腕部的韌帶受損,從而導致其出現腕關節不穩定的癥狀[4]。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X線檢查和CT檢查對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的患者進行診斷。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CT組患者在關節面分離、關節面壓縮坍塌、尺偏角改變、橈骨縮短、舟月骨分離以及下尺橈關節半脫位等方面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X線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與謝世隆[5]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梢?,與用X線檢查相比,用CT檢查對橈骨遠端關節內骨折伴有腕關節不穩定癥狀的患者進行診斷的效果更好,能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加可靠的治療依據。
[1]王磊, 張申申, 郭衛中.橈骨遠端骨折合并舟月分離的影像學觀察及臨床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4,12(10):201-202.
[2]徐東.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14, 10(7):78-79.
[3]李書振, 陳躍平, 林宗漢,等.尺骨莖突骨折對下尺橈關節穩定的橈骨遠端骨折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 2014, 16(1):85-87.
[4]任東.兩種方法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科學, 2014,15(12):204-206.
[5]謝世隆,方楚權, 嚴瑾,等.種方法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實用骨科雜志, 2014,56(30):647-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