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平 李娟娟
(山西省腫瘤醫院頭頸一病區 山西 太原 030013)
喉癌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腫瘤來源的不同,喉癌可分為原發型喉癌和繼發性喉癌,其中以原發性喉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喉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困難、咽喉部疼痛等[1]。目前,臨床上治療喉癌的主要方法為全喉切除術及半喉切除術。采用此類療法治療喉癌的效果雖較好,但可使患者在術后基本喪失喉功能,破壞其嗅覺,使其承受較大的心理負擔,顯著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案改善喉癌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的生活質量已成為醫學上研究的熱點[2]。為了探討對行手術治療的喉癌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指導的臨床效果,我院將87例喉癌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對A組43例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B組44例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指導,然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87例患者均為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喉癌患者。采用抽簽法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在A組43例患者中,有男性31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42—71歲,平均年齡為(54.3±7.2)歲。在B組44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44—75歲,平均年齡為(55.4±7.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兩組患者的病情為其采用全喉切除術或半喉切除術進行治療。在圍手術期對A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氣管消毒、氣道濕化、吸痰、用藥護理、健康宣教等常規護理。為B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護理指導,進行護理指導的方案如下:(1)護理人員應經常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動態地了解其心理狀態,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及時消除其出現的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盡快恢復的信心。在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過程中,應向其介紹進行自我護理在促進其病情痊愈方面的重要性,培養其進行自我護理的責任感和積極性,改變其被動接受護理和照顧的態度,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護理工作及進行自我護理。(2)在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前,醫護人員向其系統地講解在術后配戴氣管套管的方法、進行正確的咳嗽排痰的方法、預防和處理疼痛的方法、進行自我病情監測的方案等護理知識,培養其在術后進行自我護理的能力。(3)在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一周后開始指導其進行發音練習,先練習發單音,再練習發復音,使其全面地掌握發音技巧及改善喉功能的方法。醫護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日常交流時應多使用簡短的語句,以幫助其練習發音。此外,護理人員也可酌情指導患者學習簡單的手語,盡可能減少進行溝通的障礙。(3)在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指導其學習配備氣道濕化液、清洗、消毒、更換套管及處理氣管套管阻塞或脫管等問題的方法,并向其發放相關的醫學手冊,并留下聯系方式,以便隨時指導其進行自我護理。
對比觀察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前后其自我護理的能力及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采用自我護理能力評價量表評價患者進行自我護理的能力。該量表的總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若>60分表示其基本可以進行自我護理,僅需要他人一些簡單的幫助;患者的評分若為41—60分表示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護理能力,但比較依賴他人的幫助;患者的評分若<40分表示其基本不能自我護理,完全依賴他人對其進行照護。采用我國1990年制定的腫瘤病人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該量表的總分為60分,若患者的評分≤30分可判定其生活質量較差,若其評分為31—50分可判定其生活質量一般,若其評分>50分可判定其生活質量較好。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其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的分析
近年來,臨床上在治療喉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仍會使其身心健康受到較大的影響,使其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顯著降低其生活自理的能力[3]。研究發現,對喉癌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指導可提高其進行自我護理的能力和意識,使其由被動接受護理服務轉變為主動積極地接受和參與護理工作,進而獲得更優的臨床療效[4]。提高喉癌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是改善其預后的重要方法[5]。對此病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可顯著提高其進行自我護理的能力[6]。臨床實踐證實,喉癌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可發生嚴重的發音功能障礙。很多此病患者不了解如何進行發音訓練,在術后采用錯誤的方式進行發音練習,導致了喉部發炎及疼痛等并發癥,進而放棄了發音練習。可見,對行手術治療的喉癌患者進行發音練習指導及心理護理是改善其發音功能的重要手段[7]。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其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其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較高,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郎俊朋[8]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 可見,對行手術治療的喉癌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指導可顯著改善其自我護理的能力及生活質量,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朱世華.健康教育和自我護理聯合干預對喉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2(8):2119-2121.
[2]瞿澤虹,曾繼紅.延續性護理干預對出院喉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19):29-30.
[3]周英,楊從艷,趙梅君,等.自我效能感在喉癌術后患者自我護理和生活質量間的中介作用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4(12):1707-1710,1711.
[4]于姍姍.健康教育路徑對喉癌患者術后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1(29):3713-3716.
[5]高蓮英,李娜.多學科合作團隊干預模式對喉癌患者術后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06(14):25-27.
[6]李云,金莉,馬士崟,等.聯合護理干預對喉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4,39(7):973-976.
[7]楊慧,韓冬芳.124例喉癌術后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14,31(12):1447-1448.
[8]郎俊朋,黃麗春,李潔,等.喉癌術后系統護理干預模式對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42(15):2025-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