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瑞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山西 晉中 030600)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NIP)是一種良性腫瘤,但其發生惡性病變的幾率極高,而且具有惡性腫瘤的復發性和侵襲性等特征,故為此病患者選擇合適的根治性切除手術進行治療,對防止其病情復發、保留其鼻腔的功能、減輕對其鼻部和面部的損傷具有重要的意義[1]。目前,臨床上所采用的根治性切除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手術方式有鼻側切開術、單純鼻內鏡手術和鼻內鏡聯合柯-陸氏手術。為了探討使用這三種手術方式對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50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50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他們發生病變的部位均為單側鼻腔。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58例。他們的年齡為14~71歲,其平均年齡為(48.2±1.9)歲。術前對這些患者均進行CT檢查和鼻內鏡檢查。按照KROUSE分類法對他們的鼻內翻性乳頭狀瘤進行分級的結果是:他們中有20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Ⅰ級(腫瘤僅位于鼻腔)的患者,有46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Ⅱ級(腫瘤位于上頜竇、篩竇內側上部)的患者,有69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Ⅲ級(腫瘤對蝶竇、額竇或上頜竇外側及其下部構成侵犯)的患者,有15例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Ⅳ級(腫瘤有癌變傾向或對鼻或鼻竇外結構造成侵犯)的患者。按照為這些患者所采取的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A組、B組和C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3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為A組患者采用鼻側切開術進行治療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患鼻側的鼻根與內眥之間做一個切口,沿其患鼻側向下方圍繞其鼻翼將鼻前庭的底部切開,然后將其鼻腔外側壁的粘膜切開,使其鼻竇腫瘤及鼻腔充分的暴露,并將其鼻竇腫瘤及周圍受累的組織徹底地清除。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應根據其實際的情況將其中鼻甲和下鼻甲切除。對B組患者采用單純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鼻內鏡的引導下確定患者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位置,并根據其中鼻甲和下鼻甲被侵犯的程度,對其進行部分或全部鼻甲切除術。對C組患者采用鼻內鏡聯合柯-陸氏手術進行治療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鼻內鏡下將患者鼻腔內可疑的粘膜組織及腫瘤組織切除。根據患者的腫瘤侵犯其鼻腔外側壁的實際情況,將其中鼻甲和下鼻甲等所累及部位進行部分或全部切除。對于上頜竇被廣泛累及的患者,應在鼻內鏡輔助下采用柯-陸手術在其唇齦溝做切口,然后從不同的角度將其上頜竇內發生病變的粘膜及腫瘤切除。
對所有患者進行3年的隨訪。對他們進行鼻內鏡檢查和CT檢查,觀察并記錄其病情復發的情況。這些患者若出現鼻塞及鼻內腫塊、流涕、鼻涕中帶血、頭面部疼痛及嗅覺異常等癥狀,就可判定其病情復發。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正負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組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了手術治療,其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均被完整地切除,而且均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對他們進行3年隨訪的結果顯示,A組患者病情的總復發率為42%,B組患者病情的總復發率為20%,C組患者病情的總復發率為6%。A組患者病情的總復發率明顯高于B組患者和C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中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Ⅰ級和Ⅱ級的患者其病情的復發率均明顯高于B組患者和C組患者中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Ⅰ級和Ⅱ級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C組患者中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Ⅲ級和Ⅳ級的患者其病情的復發率均明顯低于A組患者和B組患者中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Ⅲ級和Ⅳ級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3組患者中各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級別的患者病情復發率的對比[n,(%)]
鼻側切開術是治療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常規手術方式[2],具有寬闊的手術視野,可有效地切除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篩竇上、上頜竇內側、鼻腔內及病變范圍較廣泛的腫瘤。但采用此手術方式對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進行治療時,由于患者的出血量較大,手術醫生裸眼的分辨能力有限,因此醫生對患者的病灶不能進行細致的處理,容易使其鼻部組織受到損傷,增加其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甚至可導致其遺留面部癱痕等后遺癥[3]。與采用鼻側切開術相比,采用鼻內鏡手術對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進行治療具有以下幾個優點:①在鼻內鏡下對患者實施手術可將其腫瘤完整、準確地切除,同時可保留其鼻腔和鼻竇的粘膜組織,進而降低手術對其鼻部的損傷,防止其發生遺留面部癱痕等后遺癥,而且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②對于用鼻外入路的手術方式對其額隱窩、額竇內側的病變無法徹底清除的患者,可使用鼻內鏡準確地對其發生病變的部位進行觀察,然后再將這些部位的腫瘤徹底地清除,同時還可對存在于鼻腔和鼻竇處的其他病變進行處理。③術后可對患者進行鼻內鏡檢查,以便更直觀地對其鼻部進行觀察,防止其病情復發[4]。但是,采用鼻內鏡手術對病變范圍較大或在鼻腔鼻竇范圍外存在腫瘤的患者進行治療時,無法徹底地清除其病灶,故手術的效果一般。近年來,鼻內鏡聯合柯-陸氏手術被逐漸地應用于治療鼻內翻性乳頭狀瘤中。對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累及范圍較廣的患者使用此種方式進行治療,可更充分地暴露其病變的部位,而且可發揮鼻內鏡微創手術的優勢,更好地清除其額隱窩和額竇等部位的病變組織,進而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
綜上所述,與采用鼻側切開術相比,為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Ⅰ級和Ⅱ級的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較佳,而對病變范圍較廣的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分級為Ⅲ級和Ⅳ級的患者采用鼻內鏡聯合柯-陸氏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更顯著。臨床醫生可根據此病患者的病情為其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1]蔡潤茁,那學武,張品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療效與復發情況的對比[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212-214.
[2]宋劍武.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手術入路的選擇及對術后復發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3,35(8):1196-1197.
[3]宋劍武.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手術入路的選擇及其對術后復發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3,(3):582-584.
[4]吳家森,殷海,劉伯松.經鼻內鏡淚前隱窩入路治療上頜竇內翻性乳頭狀瘤15例體會[J].右江醫學,2011,39(3):3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