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蕾
(故城縣醫院彩超室 河北 衡水 253800)
糖尿病是臨床上內分泌科的常見病。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糖尿病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1]。為了進一步探討糖尿病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筆者對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患者和同期在我院進行常規體檢的42例健康人。我們將42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糖尿病組,將42例健康人作為體檢組。糖尿病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且均經實驗室檢查得到確診。在糖尿病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7例。他們的年齡在45歲至8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33±1.12)歲。在體檢組人中,有男性28例,女性14例。他們的年齡在40歲至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49±1.25)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為這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方法是[3]:(1)使用西門子牌ACUSON SC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受檢者進行檢查。該超聲儀探頭的頻率為7.5~10.0MHz。(2)協助受檢者取平臥位,然后對其雙側股總動脈、雙側股淺動脈、雙側腘動脈、雙側足背動脈、雙側脛前動脈和雙側脛后動脈進行超聲掃描。
檢查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研究對象下肢動脈斑塊的形成率、下肢動脈的狹窄率、雙側股總動脈、雙側股淺動脈、雙側腘動脈、雙側足背動脈、雙側脛前動脈和雙側脛后動脈的IMT值。
我們使用SPSS18.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糖尿病組患者下肢動脈斑塊的形成率為85.71%(36/42),其下肢動脈的狹窄率為66.67%(28/42)。體檢組人下肢動脈斑塊的形成率為9.52%(4/42),其下肢動脈的狹窄率為2.38%(1/42)。糖尿病組患者下肢動脈斑塊的形成率和下肢動脈的狹窄率均明顯高于體檢組人,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下肢動脈斑塊形成率和下肢動脈狹窄率的比較 [n(%)]
糖尿病組患者雙側股總動脈、雙側股淺動脈、雙側腘動脈、雙側足背動脈、雙側脛前動脈和雙側脛后動脈的IMT值均明顯高于體檢組人,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下肢動脈IMT值的比較 (mm)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糖尿病組患者下肢動脈斑塊的形成率和下肢動脈的狹窄率均明顯高于體檢組人,其雙側股總動脈、雙側股淺動脈、雙側腘動脈、雙側足背動脈、雙側脛前動脈和雙側脛后動脈的IMT值均明顯高于體檢組人。
綜上所述,糖尿病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
[1]王英,安振東.彩超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與糖尿病的關系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3):266-267.
[2]蔣林.研究彩超和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評估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的準確性和特異度[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2):17-18.
[3]黃文君.彩超應用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檢測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55-56.
[4]劉天宇,劉文靜,李俊峰等.彩超多普勒超聲對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