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靜亞
(江蘇省常熟市中醫院 江蘇 常熟 215500)
酒精中毒是指患者在一次性飲入過量的酒精或酒精類飲料后出現的機體機能異常狀態。臨床上將酒精中毒分為急性酒精中毒和慢性酒精中毒兩種類型。急性酒精中毒可在短時間內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傷害,嚴重時甚至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加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人數也呈逐年增多的趨勢。為了探討對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進行安全護理的臨床效果,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規定的急性酒精中毒的診斷標準,且其家屬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中,因飲用大量的白酒而引發酒精中毒的患者有52例,因飲用大量的啤酒而引發酒精中毒的患者有24例,因飲用大量的葡萄酒而引發酒精中毒的患者有4例。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乙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5例,其年齡為22~55歲,平均年齡為(35.72±3.51)歲。在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例,其年齡為21~57歲,平均年齡為(34.35±3.7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對甲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護理人員要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協助其進行相關的檢查。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并遵醫囑為其進行輸液治療。同時,還要協助醫生對重度酒精中毒的患者進行搶救[2-3]。
1.2.2 我院對乙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安全護理,具體的方法是:①進行病情評估: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要詳細詢問陪同人員患者的飲酒量、飲酒的時間、飲酒的種類、是否發生過嘔吐的情況以及其飲酒的原因。同時,還要詢問陪同人員患者在飲酒后是否發生過跌倒、自傷等情況以及其在受傷后意識是否清醒。護理人員在掌握上述信息后,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的評估,從而為后序的治療和護理工作提供依據。②進行基礎護理:對于意識模糊不清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對其咽部進行刺激,以促使其出現嘔吐反射,從而盡快吐出其胃內的食物。護理人員還要幫助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以防其因誤吸嘔吐物而引起窒息。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加強對患者進行保暖,避免其因體溫過低而出現心率過緩、呼吸減慢或意識模糊等并發癥。③進行安全防護:由于多數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會出現幻覺或具有攻擊性行為,因此,護理人員要將其安置在單人病房中,并在其病床的兩側安裝防護欄,以免其發生墜床和摔傷等意外事件。對于躁動情況較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使用約束帶限制其活動,或遵醫囑使用地西泮對其進行鎮靜治療[4]。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跌倒、墜床、自傷、窒息以及漏診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
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正負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乙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7.5%,甲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22.5%。乙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發生率的比較(n,%)
急性酒精中毒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面色潮紅或蒼白、眼部充血、心率加快、惡心、嘔吐、體溫下降以及瞳孔散大等,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呼吸衰竭[5-6]。據相關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臨床上對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進行安全護理的效果較好,可降低其發生意外的風險,促進其早日康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后,乙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7.5%,甲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為22.5%。乙組患者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見,對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進行安全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不安全事件的發生率。
[1]姚秀萍.急性酒精中毒的急救與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2,(06):120-121.
[2]康桂軍.89例急性酒精中毒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1,(12):87-88.
[3]徐英;郄俊蘭.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J].慢性病學雜志,2010,3(07):208-209.
[4]張振眉;陳秀霞,羅小英.整體護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3):58-59.
[5]黃蘭芝.46例急性酒精中毒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0):1640.
[6]劉金金.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安全性探討與護理干預[J].臨床護理研究,2010,9(0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