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王國立(通訊作者)
(1.華北理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河北 唐山 063000;2.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 唐山 063000)
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此病患者的發病原因是由于其感染了鮑曼不動桿菌。鮑曼不動桿菌是一種革蘭陰性桿菌[1],可通過醫療器械或醫護人員與患者相接觸等途徑在醫院內進行傳播。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聯合使用替加環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對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探討此種療法的有效性,我們對近年來我院收治的98例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8例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患者。這些患者的年齡為23~84歲,其平均年齡為56.4歲。他們中有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5例。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①他們均存在與醫療器械接觸史或與醫護人員接觸史,而且其病情均符合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的診斷標準[2]。②他們的痰量明顯增加,肺部伴有啰音,體溫持續升高。③他們白細胞的計數均明顯增高。④進行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他們的肺部均發生了炎性浸潤。⑤對他們進行連續2次痰培養的結果顯示,其痰液中存在鮑曼不動桿菌。⑥在接受治療前他們均未使用替加環素進行抗感染治療。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替加環素組和美羅培南組,每組各有49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為美羅培南組患者使用美羅培南和頭孢哌酮-舒巴坦進行治療。頭孢哌酮-舒巴坦(每瓶1g,頭孢哌酮:舒巴坦=500mg:500mg)的用法是:2g/次,每8h對患者進行一次靜脈滴注,共治療14天。美羅培南的用法是:1g/次,每8h對患者進行一次靜脈滴注,共治療14天。為替加環素組患者使用替加環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進行治療。頭孢哌酮-舒巴坦的用法與為美羅培南組患者使用的方法相同。替加環素的用法是:首次使用100mg的替加環素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然后按照50mg/次的劑量,每12h對其進行一次靜脈滴注,共治療14天。
①痊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的檢查指標恢復正常。②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經實驗室檢查,患者的檢查指標明顯改善。③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④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在加重。治療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正負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替加環素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美羅培南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n(%)
在美羅培南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了皮疹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了血小板下降的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1%。在替加環素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癥狀,有2例患者出現了皮疹的癥狀,有1例患者出現了血小板下降的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0.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
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患者的發病原因是由于其感染了鮑曼不動桿菌所致。鮑曼不動桿菌是一種革蘭陰性桿菌[4]。該菌可對喹諾酮類藥、B-內酰胺類藥及氨基糖苷類藥等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5]。替加環素是新型的甘氨酰四環素類抗生素,對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厭氧菌及金葡菌均有較高的敏感性,故具有較強的廣譜抗菌活性。有研究證實,聯合使用替加環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治療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此病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其機體的免疫系統對病原菌的清除能力。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替加環素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美羅培南組患者。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不顯著。
總之,聯用替加環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治療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性肺炎的效果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郭晶,張民偉,陳青等,替加環素治療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療效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9):1131-1132.
[2]聶愛玲,替加環素輔助治療ICU高齡患者肺部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療效探討[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5,1(23):100-101.
[3]韓其政,賈曰林,替加環素治療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部感染1例[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3,13(3):224-225.
[4]吳偉,王璐旭,楊磊,替加環素治療NICU泛耐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3):120-121.
[5]毛正道,張倩,殷小偉等,替加環素治療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部感染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29):6487-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