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智
(義馬煤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醫院普外科 河南 三門峽 472300)
小兒疝氣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此病的發病率為1%~4%。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男女疝氣患兒的發病比例為14:1[1]。少數患兒的疝氣可自愈,但大多數患兒需要進行相應的疝氣手術治療。以往,在臨床上主要使用傳統的疝氣結扎術對疝氣患兒進行治療,但進行此種手術會對患兒造成較大的損傷,增加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隨著微創手術療法的廣泛應用,微創疝氣結扎術已經逐漸被應用在兒外科的臨床上。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微創疝氣結扎術對疝氣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我院對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間收治的130例疝氣患兒分別使用傳統的疝氣結扎術和微創疝氣結扎術進行治療,其中接受微創疝氣結扎術的60例患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7月~2015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30例疝氣患兒。將這130例患兒隨機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有70例患兒,B組有60例患兒。在B組的60例患兒中,有男孩51例,女孩9例。他們的年齡在8個月~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1.4歲。其中,患有腹股溝斜疝的患兒有55例,患有直疝的患兒有5例。在這60例患兒中,有56例患兒患有單側疝氣,有4例患兒患有雙側疝氣。在A組的70例患兒中,有男孩56例,女孩14例。他們的年齡在9個月~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1.3歲。其中,患有腹股溝斜疝的患兒的有62例,患有直疝的患兒有8例。在這70例患兒中,有64例患兒患有單側疝氣,有6例患兒患有雙側疝氣。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為A組患兒使用傳統的疝氣結扎術進行治療,進行傳統的疝氣結扎手術的方法為[2]:①為患兒取仰臥位。在患兒麻醉成功后,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②在患兒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的1.5cm與其腹股溝的平行處做一個2.5~4cm的斜切口,然后逐層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組織及筋膜組織,男性患兒需充分暴露其精索。③在充分顯露患兒的腹橫筋膜、腹股溝韌帶、腹股溝管及腹膜外脂肪后,找到其疝囊。④對患兒的疝囊進行游離,并高位結扎其疝囊頸。在確定男性患兒未發生活動性出血后,將其精索及睪丸復位。⑤按照患兒腹部的解剖層次,間斷縫合其腹部的各層組織,最后對其手術切口進行縫合。為B組患兒使用微創疝氣結扎術進行治療,進行微創疝氣結扎術的方法為[3]:①為患兒取仰臥位。在患兒麻醉成功后,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②在患兒腹部的皮橫紋下做一個2cm的橫切口,然后逐層切開其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組織及筋膜組織,使男性患兒需充分暴露其精索。③找到患兒的疝囊,對其疝囊的周圍組織進行分離,并高位結扎其疝囊頸。在確定男性患兒未發生活動性出血后,將其精索及睪丸復位。④按照患兒腹部的解剖層次,間斷縫合其腹部的各層組織,最后對其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觀察患兒進行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可進行自主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率。
我們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兒進行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可進行自主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明顯優于A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
在B組的60例患兒中,有8例患兒術后出現陰囊腫脹的癥狀,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33%。在A組的70例患兒中,有13例患兒術后出現陰囊腫脹的癥狀,有2例患兒術后出現腹脹的癥狀,有3例患兒術后出現繼發性鞘膜積液的癥狀,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71%。B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小兒疝氣的發生與患兒的腹壁薄弱有關。腹股溝斜疝是小兒疝氣的主要類型,此病患兒典型的臨床表現是:在其腹股溝內側可見柔軟的可復性腫物,此腫物在其腹壓增大時明顯,在其平躺時會縮小甚至消失,男性患兒會出現一側陰囊腫大的癥狀[4]。實施傳統的疝氣結扎術對患兒造成的損傷較大,這就增加了其發生手術切口粘連的風險。使用微創疝氣結扎術對患兒的疝囊進行分離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5]:①可在患兒深筋膜的表面嘗試提起其疝囊,如可提起則表示其疝囊在深筋膜內,應再次對其進行分離。②拉緊男性患兒患側的睪丸,使其精索處于張力狀態,并經其睪丸向上尋找其疝囊,將其外環口(精索消失處)撐開并提起其疝囊后進行分離。③只需對患兒的疝囊進行高位結扎,不需對其進行修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兒進行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可進行自主活動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均明顯優于A組患兒,B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A組患兒,此研究結果與劉玉等人[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用微創疝氣結扎術對疝氣患兒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明顯縮短其進行手術的時間,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
[1]王崇林,王文貴.傳統手術與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療效比較[J].河北醫學,2014,20(3):476-478.
[2]尹惠生,楊強,姜璐.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9):53-54.
[3]于林峰.傳統手術和微創手術在小兒疝氣治療中的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6):204.
[4]駱小芳.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7):1066-1067.
[5]張立平.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價值[J].吉林醫學,2013,34(6):1031.
[6]劉玉,夏立平,鄭武平等.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