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乾錄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髖部骨折是骨科臨床上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紊亂,其機體中鈣的流失量較大,這會導致其單位骨結構中骨組織的含量降低,這是老年人易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原因[1]。臨床上通常使用內固定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對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進行髖部骨折手術會對老年患者的機體造成一定的創傷,因此,在進行手術前,臨床醫生應嚴格評估手術的危險性,進而確?;颊哌M行手術治療的效果[2]。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內固定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危險性,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F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我們將這96例患者隨機分為人工關節置換組和內固定組,每組各有48例患者。在內固定組中,有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22例。他們的年齡在59.5~73.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8±4.5)歲。在這些患者中,發生髖部橫行骨折的患者有15例,發生髖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有19例,發生髖部縱行骨折的患者有10例,發生髖部撕脫性骨折的患者有4例。在人工關節置換組中,有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23例。他們的年齡在59.0~73.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2±4.3)歲。在這些患者中,發生髖部橫行骨折的患者有14例,發生髖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有20例,發生髖部縱行骨折的患者有9例,發生髖部撕脫性骨折的患者有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這些患者入院后,我院對其均進行了對癥治療、影像學檢查、術前準備及全麻聯合硬膜外麻醉。為內固定組患者進行內固定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在患者股骨大轉子的外側做一個手術切口,在C型臂X線透視機的引導下對其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復位效果令人滿意后,在切口處沿135°角插入導針,用三聯擴孔器沿著導針的方向進行擴孔,根據患者骨折的具體情況為其選擇單個螺釘或多個螺釘進行內固定治療,將螺釘擰入患者股骨頸的骨質中,為其套入適當長度的 DHS 鋼板,并對其股骨干進行固定。為人工關節置換組患者使用人工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在患者髖關節的后外側做一條手術切口,切開此處的關節囊,暴露其股骨頸,取出其股骨頭,使用髓腔銼進行擴髓,并修鑿、沖洗此處的髓腔。根據切除股骨頭的大小為患者選擇相應大小的人工股骨頭,讓人工股骨頭的下端與患者的髓腔平齊,將骨水泥灌入髓腔內,并將骨水泥緩慢地推入人工股骨頭的下端,對假體進行按壓并迅速清除此處多余的骨水泥。手術結束后,為兩組患者使用雙氧水及生理鹽水沖洗其傷口,常規放置引流管,并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的下降幅度、病情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
我們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結束后,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的下降幅度相比差異均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人工關節置換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顯著短于內固定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的比較(±s)
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的下降幅度(%)內固定組 145.3±45.2 486.2±59.7 11.8±3.9 23.5±4.9人工關節置換組 110.0±21.7 475.5±49.8 5.9±2.2 24.5±3.3 t 8.962 4.145 10.254 3.256 P值 0.039 0.086 0.012 0.094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周)
手術結束后,人工關節置換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內固定組患者,兩組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n(%)]
對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其髖關節面的平滑,縮短其治療的時間,降低其手術部位出現感染及病情復發的風險,進而提高其治療效果[3]。臨床上通常使用內固定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對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進行內固定術是通過使用外源性材料將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連接、固定。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是將人工關節植入患者的骨折部位,為其置換病變的關節,進而恢復其關節的功能。在本此研究中,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的下降幅度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使用內固定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手術操作對患者機體的創傷性較小,可顯著改善其髖部關節的功能。
與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相比,進行內固定術的難度較大,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長,其骨折部位出現松動、感染及延遲愈合的幾率較大,后期并發癥較多,病情復發的機率較大[4],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在本次研究中,人工關節置換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均顯著短于內固定組患者。這說明,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效果不錯,該手術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此外,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還可以有效地恢復患者髖關節平面的平整,有效地修補其受創的關節囊,進而恢復其髖關節的功能[5]。在本次研究中,人工關節置換組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內固定組患者。這說明,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安全性更高,其預后更好。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髖部骨折的臨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郝耀,向川.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Meta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06(9):107-111.
[2]王濤.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Meta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5,09(7):72-73.
[3]向川,郝耀,楊宇君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META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4):1384-1391.
[4]栗時祥.用人工關節置換術與內固定術治療骨質疏松性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5,14(9):210-211.
[5]周迎鋒,劉曉潭,路坦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動力髖部螺釘內固定術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針內固定術治療高齡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對比研究[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29(9):69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