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鳳
摘要:《電路基礎》課程作為大部分高等學校理工專業都設置的課程,而且是專業基礎課,那么如何將這門課程建設好,對于這些專業的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本文從實驗課、理論課和課程考核三個方面著手,分析如何建設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
關鍵詞:電路基礎;課程體系;教考分離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5)11-0084-02
一、《電路基礎》課程的現狀
一個學校如果開設有《電路基礎》課程,那么一般都有多個班級上《電路基礎》課,或者是多個專業在上這門課程,也可能是不同教師講授,那么,在課程內容、重點難點、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等幾個方面很難達成統一的標準;而且,這門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都是放在大學一年級學習,但由于專業要求不一樣,學生們的知識基礎水平也參差不齊,教師很難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再一方面,不同的教師可能對重點難點的把握和成績的評定標準都不一樣,那么就很容易導致不同教師授課的班級的最終考核成績標準不一致,導致學生的期末成績差異很大。
二、如何建設電路基礎課程體系
為了消除學生或是教師在教學效果上帶來的差異,筆者以高職院校為例,建立一套完整的電路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筆者除了使用多媒體、黑板、實驗器材等傳統的教學工具,還選擇了信息時代必不可少的網絡教學平臺,將教學資源放到網絡上,學生只要登錄就可以得到所要的資料、試題、和老師進行交流,和同學進行討論以及考試和評價等。同時,所有任課教師必須嚴格按照學校制定的教學大綱的內容進行課程安排,所有教師統一授課計劃,并嚴格執行。由于《電路基礎》課程是一門動手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程,所以,筆者從實驗課和理論課兩個方面分別入手,分析這門課程的建設。在課時分配上,選擇實驗課時和理論課時1比2的比例。
1.實驗課方面
大部分學生在高中時代由于高考的因素,更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而實驗方面的動手能力相對比較欠缺,而且《電路基礎》又是理工大一新生開始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所以實驗課一定要從最基礎的講起。我們主要開設了以下幾個實驗內容:實驗室須知及萬用表的使用、電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測繪、驗證歐姆定律、驗證基爾霍夫定律、電阻串并聯、疊加定理、戴維南定理、交流儀表的使用、RC電路的充放電、二階電路充放電的波形觀測、正弦交流信號的觀測、感抗容抗、交流串聯電路、交流并聯電路、串聯諧振、并聯諧振。為了統一不同教師授課之間的差異,也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安排比較有經驗的教師在每次實驗課之前錄制一段本次實驗內容的講解和實驗操作的視頻,在上課之前就放到網絡學習平臺上,學生就可以在課前預習了,尤其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學習。
我們的實驗報告也是提前就放到網絡平臺上的。每份都有一部分的理論計算,要求學生在實驗課前必須完成這些題目,也就是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預習實驗課必備的理論知識。課程中間由任課老師播放之前所錄制的視頻資料并講解,這樣即使學生沒有預習或者預習了但并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也能跟上教學進度,學生通過老師現場講解以及視頻的示范操作,可以輕松地掌握并能獨立完成實驗內容。
這種方法相對之前教師現場操作的方式來講,一方面統一了不同教師講解的差異,但并沒有限制各位教師自己的發揮,另一方面,學生看大屏幕的視頻播放看得更清晰,尤其是人數比較多的班級,不會因為人多而看不到老師的操作,影響學習效果,而且視頻又可以提前預習,課上也可以多次播放,這就滿足了不同基礎的學生學習要求。
2.理論課方面
理論課方面主要是參考教學大綱的要求,統一授課計劃。所有教師都按照統一的授課計劃進行課程的安排,進度統一,內容一致,不能隨意增減。這樣,即便是不同專業,不同教師授課,只要教學大綱的要求是一樣的,授課計劃就可以一樣,授課方式和內容都可以統一,那么考核就可以做到統一標準了,學生得到的成績的標準就是統一的了,不會由于教師的個人因素,導致某個班級成績普遍過高或過低。
理論課程的講解,我們借助的工具主要是多媒體課件、黑板和網絡平臺。我們把所有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學課件、課程首頁、參考資料、學習網站等這些“推送”的資源(也就是老師給學生的,學生只要接受即可,不需要和老師交互),也包括每次課程結束后的隨堂練習、章節測驗、期中測驗、期末測驗、討論版、在線課堂等“交互”模塊(可以和老師和同學交流問題,老師可以檢測學生學習狀態)都放到網絡課程中,所有的學生得到的資源都是一樣的,做的習題也是一樣的,這樣即便每位教師課上講解的方式,側重點有所不同,那也是大同小異了,這也就避免了不同教師授課內容或習題的偏向不一樣的問題。
電路基礎課程體系建設探索
3.課程考核
實驗課方面,我們采取“半開卷”的策略。也就是把所有的題目都告訴學生,讓學生課后自由復習,考試時隨機分發題目給學生,每個學生在考試前都不知道他將獲得哪道題目,教師把出好的題目寫在實驗報告紙上,學生考試的時候隨機給學生分發題目,每人一題(類似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題目的分發方式)。學生按照自己的題目要求在實驗箱上完成實驗內容,再由教師按照操作步驟和所得數據來評分。
理論課方面,既然嚴格統一了授課的內容和方式,也就是消除了不同教師授課的差異,那么我們完全可以采取“教考分離”的考核方式,也就是教授課程的老師和出期末考試題目的老師是不同老師,也就是出題老師必須是有著豐富的電路課程的教學經驗但本學期并未擔任《電路基礎》課程授課的老師。那么所有任課老師都不知道期末考試試卷的題目,這也就避免了可能有的老師會“透題”,這樣對所有班級的學生而言,大家都是一樣的。
三、課程體系試用效果
通過在本校四個專業6個班級的近三年的應用,我們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和完善,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們建設了自己的教學團隊,建成了完善的網絡平臺,整理了《電路基礎》的試題庫,統一了考核標準。學生一致認為學習方法更加簡單,學習效果更加出色,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我校擬在其他課程上推廣《電路基礎》課程課程體系,如數字電路、模擬電路這種多個專業或多個班級學習的課程。
四、總結
人類在進步,世界在進步,我們的教學方式不能一成不變,也要不斷探索、前進,更好地服務學生,服務社會。這也是我們老師所追求、學校所向往的。
參考文獻:
[1]顧倩.電工電路與配電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林修杰,曾慶振.電工電路與配電應用實驗手冊[D].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