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為例
玉開慧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外語系,廣西崇左532200)
摘要: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反映當代非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消極英語學習心里、態度和行為,其結果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成績和身心健康。本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對影響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的個體因素和外部因素進行實證研究,旨在為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構建早期預防和后期干預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體系提供理論指導和事實依據。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英語學習倦怠影響因素
收稿日期:2014-10-19
作者簡介:玉開慧(1972-),男,壯族,廣西天等人,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1研究背景
大學英語學習倦怠是指非英語專業學生在長時間地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壓力、要求或缺乏學習興趣、動機、資源卻又不得不為之時就會產生負面情緒反應、消極英語學習行為和低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現象。英語學習倦怠反映當代非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消極英語學習心里、態度和行為,其結果直接影響學生的英語成績和身心健康。影響大學英語學習倦怠成因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既有學習者自身的問題,也與學校教學環境乃至整個社會大背景相關。但由于缺乏可靠的依據與有效的對策,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至今仍然無法找到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發生與蔓延的有效途徑,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研究旨在揭示影響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的潛在因素,為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構建早期預防和后期干預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體系提供理論指導和事實依據。研究結果有助于學校領導重新審視目前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解決教學過程存在問題;有助于老師了解大學英語學習倦怠成因及轉變其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和教學角色;有助于學生認識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危害及轉變自身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有助于充實今后國內英語學習倦怠領域理論與實踐研究。研究結果對促使學生樂于學習英語、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研究方法
500名來自廣西民族師范學院2010級和2011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參與此次問卷調查研究(見表1)。

表1 有效樣本基本信息
(1)結構。本研究工具采用崔巖(2009)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問卷調查表》并做稍微修改。該問卷包含6個維度23個項目:社會環境(6項目)、專業興趣(4項目)、教學方法與管理(3項目)、考試壓力(4項目)、學習自我效能感(3項目)和學習態度(3項目)。問卷要求被試者用Likert 5點量表(即從“5=完全符合”到“l=完全不符合”)進行自我評定。評定結果得分越高,說明該項目對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成因的影響就越高。
(2)效度和信度檢驗。利用SPSS17.0軟件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問卷調查表》在本研究中的信度、效度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有效問卷的KMO 值為0.842( P = 0.000 < 0.001),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有效問卷總量表的 Alpha 信度系數為 0.837,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可用于研究影響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的因素。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
(4)研究過程。所有問卷由研究者和其他英語老師利用英語課堂隨機施測并當場回收。本次調查研究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剔除無效問卷后,將問卷所收集的數據輸入計算機,利用SPSS17.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和相關性分析。
4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分析
由于《大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問卷調查表》每一個項目均采用5級評分制,故取中值2.5為參照值。利用SPSS17.0對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影響因素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被試者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各題項平均分為2.69,稍高于參照值,其中教學方法與管理維度均分最高,其次是學習自我效能感、專業興趣、考試壓力、學習態度和社會環境(見表2)。

表2 被試者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各影響因素均分狀況
利用SPSS17.0對大學英語學習倦怠與被試者人口學變量、主觀變量和客觀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 除專業興趣、教育層次、高中畢業學校和家庭來源等外,其他各因素都與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存在顯著相關,具有極其顯著影響的因子依次是考試壓力、學習態度、社會環境、學習自我效能感、教學方法與管理、英語水平、年級、學科和性別(見表3和表4)。

表3 大學英語學習倦怠與被試者人口學變量相關性

表4 大學英語學習倦怠與主觀變量和客觀變量相關性
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的形成原因是由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系統構成。它包含外部因素和個體因素兩個因子。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教學方法與管理、考試壓力等;個人因素包括專業興趣、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態度和人口學變量等。這些影響因素并不是單一起作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英語學習倦怠。
(1)社會環境。Maslach和國內眾多學者在學習倦怠領域研究中得出結論:社會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倦怠的外部因素之一。本研究調查結果表明: 65(13.5%)名被試者認為社會上“學習英語無用論”降低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152(31.5%)名被試者認為浮躁的社會環境影響他們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92(19.2%)名被試者認為社會競爭壓力大是他們對學習英語失去自信的原因;69(14.4%)名被試者認為就業壓力使他們不能全身投入學習英語;85(17.7%)名被試者認為就業前景不樂觀導致他們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由此可見,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也不可避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社會支持的缺陷是影響英語學習倦怠最大的外部因素。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地交際。但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很少有機會從事與英語有關的工作,也少有機會繼續學習英語或出國定居。因此,對他們來說,學習大學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不是要了解和融入目標語文化,其學習動機是屬于工具性動機。長時間的被動學習勢必造成學生英語學習效率降低、熱情減弱、效果欠佳和成就感降低的局面,進一步加重了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年級增高上升的趨勢。隨著我國加入WTO及外資企業加大在國內的投資,很多外資企業在應聘員工時都優先考慮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學生。這說明社會用人單位向學生傳遞這樣的信息: 四六級證書是找到工資高、地位好工種的前提條件。因此,對就業高期望值驅使很多學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四六級英語考試中,但當他們發現現實與理想有著較大差異時,便對學習英語產生了失落感和消極心理,進而引發了英語學習倦怠現象。
(2)專業興趣。國內學者在學習倦怠領域得出結論:專業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本研究結論與國內學者研究結果不一致。這是因為本研究主要關注學習倦怠領域中的一個具體部分,即英語學習倦怠。大學英語是高等院校的一門必修課,一般都要求所有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為期兩年的大學英語課程(公共基礎必修課)學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專業興趣不會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產生影響。
(3)教學方法與管理。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態度與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管理有著密切關系并長期受其潛移默化影響。然而,令大學生極為困惑的是:雖然高校大學英語教改的呼聲很高,但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是實施以結果為中心,以應試為導向的“全包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中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延伸,它強調知識的獲得,目標的達到,學習的系統性,卻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和學生英語基礎的差異,忽視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英語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需求。長時間處于他主學習狀態和接受固定不變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學起來索然無味,使他們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非英語專業學生出現英語學習倦怠心理就是“全包式”教學模式帶來的不良后果。本研究所得數據進一步證實上述觀點:186(38.8%)名被試者聲稱某些老師講授英語不夠吸引人,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149(31%)名被試者認為現在所學的專業課知識比較死板、不靈活;有222(46.2%)名被試者認為現在學校的英語教學方法沒有什么創新性。
(4)考試壓力。本調查結果顯示:155(32.3%)名被試者聲稱大學英語考試之前他們總是感到壓力很大、很擔心;147(30.6%)名被試者稱英語考試期間,由于太緊張以致忘記了自己本來知道的東西;109(22.7%)名被試者在英語考試前,他們總是感到苦惱;127(26.4%)名被試者稱一想到馬上就要參加英語考試,參加任何文娛活動都沒有勁了。由此可見,考試壓力不但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而且對其身心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黃希庭等人認為考試是大學生形成普遍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的刺激源,在校期間,大學生既要參加大學英語期末考試以取得足夠的學分,又要參加B級考試或四六級考試以便能順利畢業和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為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學生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來記詞匯、背語法、做仿真練習,一旦英語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就會出現焦慮、失望、緊張、不安情緒的狀態,對學習英語產生倦怠也就不足為怪了。
(5)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和進行具體活動能力的預測(高翔,2001)。研究表明,學習自我效能感低是學習倦怠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且兩者之間呈負相關。學習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面對困難時能夠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時間,更主動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而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相反,他們對學習缺乏信心,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本研究調查顯示:有185(38.6%)名被試者認為自己原來的英語學習基礎不好;153(31.9%)名被試者稱花同樣的時間,別人在學習英語上取得的成效比我大,這讓他們覺得沮喪;295 (61.5%)名被試者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缺乏信心。調查結果說明部分學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因此,在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他們容易形成一種無能感,進而產生英語學習倦怠心理。
(6)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是指學習者對學習活動的基本看法及其在學習活動中的言行表現,具體包括學生對上課的態度、對教師的態度、對學習紀律的態度、對課外讀物的態度、對課外活動的態度、對學習成績的態度、對考試的態度以及對學習前途的態度等。作為一個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學生的學習態度對學好外語有著積極的作用。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習語言,而消極的態度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而且還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但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大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并不容樂觀而且令人擔憂:有155(28.2%)名被試者認為現在英語學習目標不是很確定,總是在改變;122(25.4%)名被試者認為比起學習英語,他們更喜歡玩游戲、上網或其他娛樂活動;109(22.7%)名被試者認為對他們來說外面的世界比學校的學習有更大的吸引力。這種消極學習態度不僅減輕學生對自己學習責任的意識和增加對老師的依賴性,而且導致學生學習方式死板、機械和缺乏創新理念,失去學習大學英語的熱情和動機。
5結論與建議
①SPSS17.0描述性統計分析顯示:被試者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影響因素各題的平均分為2.69,稍高于參照值。被試者在教學方法與管理維度得分最高,其次是學習自我效能感、專業興趣、考試壓力、學習態度和社會環境。②SPSS17.0相關性分析顯示: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大學英語學習倦怠具有極其顯著影響的因子依次是考試壓力、學習態度、社會環境、學習自我效能感、教學方法與管理、英語水平、所在年級、學科和性別。
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倦怠是外部因素和個體因素引發的結果。學校領導、任課教師和學生必須高度重視英語學習倦怠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的影響,積極主動采取以下措施構建早期預防和后期干預英語學習倦怠體系:①學校要為非英語學生提供多層次的英語學習資源、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旨在為學生提供更多真實語言輸入與輸出機會,滿足學生英語基礎的差異與共性,促使他們想學;②教師要實施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旨在樹立學生學習英語自信心和提高他們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創造有利條件,真正挖掘學生學習英語的潛力、動機和熱情,促使他們樂學;③學生要轉變課前等老師上課、上課聽老師說課、課后看自己筆記這種英語學習觀念,積極探索適合自身能力的英語學習策略和學習方式,旨在提高學生自身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促使自己會學,為終身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④社會用人單位和學校要改變以四、六級考試成績作為錄用員工門檻或衡量學生英語水平的方式,旨在降低學生對四、六級英語等級考試的焦慮程度,降低學生在學習英語投入時間、精力與其收獲不相配的現象,使學生學習英語動機由工具性轉變為融合性,最終提高他們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只有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相互積極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預防和緩解大學英語學習倦怠現象。
參考文獻:
[1]陳飛虎,黃勝,鄒立君.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生學習倦怠的成因與對策[J].職教論壇,2013(9):89-92.
[2]陳妮婭.大學生學習倦怠調查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 2010(01):190-191.
[3]崔巖.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董軍強.農科大學生學習倦怠成因及解決路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3(2);94-96.
[5]高丙成.大學生學習倦怠的類型及其對學習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3(12);84-89.
[6]李慧.大學生學習倦怠情況調查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2,33(6);152-156.
[7]凌霞.高校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9):97-98.
[8]劉在花.學習倦怠對在職研究生學校幸福感和學業羞愧情緒的影響[J].中國特殊教育,2013(12);79-83.
[9]孫愛玲.大學生學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0]嚴金波.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狀況的調查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3(9):107-111.
[11]張奇智.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25(3):130-134.
責任編輯:劉琳
An Empirical Study on Influenti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English Learning Burnout among Non-English Majors——A Case Study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U Kaih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ongzuo 532200, China)
Abstract:English learning burnout reflects the negative learning psychology,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contemporary non-English majors with significant potential consequences for their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s, mental health and physical well-being. 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s,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perso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burnout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more empirical evidences for university authoriti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struct the systems to prevent and intervene the phenomenon at its early and late stag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words:non-English major; English learning burnout; influential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