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亞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我們常說女子如水便好,但有幾個女子能有水的柔性、純潔與觸物無聲卻能滴水穿石的神奇,水流巖石、高山、大河、江海而滌蕩席卷,穿石搬運,哪個不是它的神力所為。而我作為一位女教師,卻深感自己的無力,雖也柔弱,也隨性,但太多的時候,我是那個不由得大嗓門說話的人,講課時,不由得就啞了嗓子,得好幾天休養才能緩過勁來。《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這里面講到,嬰兒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生殖器卻能自然地興奮起來,因為他們精氣純正。他們整天哭號,卻不會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一樣的和諧。我們甚至不如一個柔弱的小嬰孩。因為我們的氣息不純正,我們亂吼的目的不純正,我們讓孩子記住我們講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對孩子們又有多少啟迪與使用價值呢。孩子們是擁有最具吸引力的心靈的人,他們才是真實的,他們記不住,不想學就是有道理的,累了,厭了,煩了,是真實的。老師卻視而不見,不可思議吧。這就是我們,常違背規律和真實在這兒胡作非為著,誤人子弟著,卻錯也不知,錯在其中。我是不喜歡我的這種工作狀態的,常常是恨不能遁世隱身掉。可生活是實在的,你那里也逃不了,只能每天面對孩子,面對同事,面對一大堆有用沒用的工作瑣事。
我不是水,沒法滲透,于是被埋沒,被麻煩纏繞,被疲累干擾,被差遣左右,被利欲熏心。所以就有了一個夢想,夢想著自己就是那清凌凌的水,每日里和顏悅色的流淌,到哪都風景獨特,風光無限。即便風來了,地勢變了,我也能順勢而為,為而不催。夜結露珠,晨飄霧靄,晴蒸祥瑞,陰披霓裳;夏為雨,冬為雪,化而生氣,凝而成冰。因勢而變,舒緩為溪,低吟淺唱;陡峭為瀑,虎嘯龍吟;深而為潭,韜光養晦;浩瀚為海,高歌猛進。多么愜意舒暢!
做教師已經三十年了,每每認識到對待孩子應該像水進入面粉一樣,努力形成一個面團,而面團在一定的濕度保存下,可以成為餃子皮,也可以變成面條,各種美食。而為師之道不過如此,讓孩子們在我們的教化下,成大器、成龍鳳、成天之驕、成地之寵,可就成了我的夢想了,我希望它能實現。
《論語》有云:不遷怒,不貳過。而我們常常是自己教不好學生,學生不專心學習,就怪罪學生,說了、訓了,不改變,就找家長,遷怒于家長,把家長怨得不行。搞得家長與老師勢不兩立。而如果我們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思考,替學生著想,為家長考慮,體諒家長,那我們首先可以不怒。不怒是多好的一種境界啊,我們很少有人達到。有時候,環境是一個主要方面,每一個周遭的人都怒氣沖天,怨天尤人,你也就很難心靜如水。這是在找理由嗎?是的。我們多么希望有一個好的環境,幫助我們不一過,更不二過。這也是我們的夢想,好的環境。
古有扁鵲三兄弟的故事啟發我們。扁鵲有兩個哥哥,大哥醫術最高,大哥能在人還沒有生病的前兆時,預測到病,并及時預防,跟扁鵲大哥在一起的人沒機會生病,大哥也就默默無聞了。扁鵲的二哥能在人稍微有生病的跡象后,稍微一調理病就好了。別人以為扁鵲的二哥只能治小病,所以也就不出名了。扁鵲自己專門治那些已病入膏肓的人,讓其康復,人們就認為他是神醫,能起死回生,故認為扁鵲的醫術最高。而實際上,大哥才是最厲害的!他是那種不動聲色,就能救人于水火之中的神醫。上善若水,潤物無聲。作為老師,能深知學生可能會犯什么錯誤,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用自身做榜樣,孩子們在榜樣力量的影響下,自覺努力,而學生自身卻不知道是受了教師的影響,這才是最高境界,就如“”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老子所言,讓學生感覺不到我們的存在,但卻會受我們的影響,自覺完善自己,不斷進步,成就學業和人生。
水是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的,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它養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從不挑三揀四、嫌貧愛富。它映襯荷塘月色,構造洞庭勝景,度帆檣舟楫,飼青鰣鰱鯉,任勞任怨,殫精竭慮。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彰顯自己,這就是水的博大。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告訴我們:大海的寬廣可以容納眾多河流;人的心胸寬廣可以包容一切。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因為它做到了沒有世俗的欲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無堅不摧,剛強而高聳的境界。
教師教書育人,就應該有水的這種博大。不嫌棄慢孩子,不過寵好孩子,不偏對每一個學生,公平地讓每一個孩子得到你的教養,讓每一個孩子在你的包容與大氣涵蓋下勇敢、堅強、聰慧、博學。不僅僅做到“親而譽之”讓學生喜歡我們,并且稱贊我們,從而喜歡我們的課程,更應該做到太上,不知有之。
做一場教育者的夢,做一場中國的夢。在舉國上下都在做中國夢的今天,我也做了這樣一場如水的夢,愿原教之若水,愿夢想成真!
(作者單位:甘肅酒泉西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