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時間:2015年11月13日
地點:法國巴黎巴塔克蘭劇院、法蘭西體育場等
12月6日開始投票的法國地方選舉將該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推到了風口浪尖的位置上。首輪投票結果顯示,主張排外、反移民的“國民陣線”獲得高達30.8%的支持率,其黨魁馬琳娜·勒龐宣布“國民陣線已經成為法國第一大黨”。法媒稱,選舉后勒龐本人極有可能成為北部-加來海峽大區議會議長。而這一大區恰好也是受難民危機影響最嚴重的地方。
外界普遍認為,“國民陣線”的大獲全勝是早前巴黎恐怖襲擊案件后歐洲政壇右翼崛起連鎖反應的第一波。
不到一個月之前的11月13日晚,浪漫之都巴黎遭遇血腥屠殺。在該市的法蘭西體育場、巴塔克蘭劇院以及小柬埔寨餐館等地先后發生多起由恐怖分子策劃的爆炸和槍擊案件,引發大規模的公眾恐慌。
當晚,巴黎地區共有129人無辜殞命。次日,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宣布對事件負責。這意味著加上2015年年初的“《查理周刊》襲擊案”,整個法國已經有至少141人在2015年的恐怖主義陰云下喪生。
如果除開2011年那次由挪威極右翼分子布雷維克策劃的“獨狼式”槍擊案,上一次發生在歐洲的如此大規模的恐怖襲擊還要追溯到十年前的倫敦“7·7爆炸案”。
有觀點稱,“巴黎11·13襲擊事件”影響之深遠,性質之惡劣,實在可以算得上是歐洲版本的“9·11”。
正因為如此,空襲之后的歐洲各國民族主義乃至種族主義情緒迅速抬頭,尤其對還在涌入歐洲的難民潮產生了大規模的集體抵觸——在巴黎遭襲當晚,著名的加來難民營遭到火燒,令媒體展開猜測。在德國和瑞典等地,襲擊難民營的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
以剛剛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的“國民陣線”為例,該黨長期以來都因為政治主張過于極端而被排斥在主流政壇之外。但現如今,擁抱極端卻成了很多人的選擇。“這說明憤怒情緒在公眾中達到頂點。”右翼媒體《費加羅報》分析說。
法國里爾第二大學的社會政治學家列斐伏爾稱,巴黎恐襲后富人選擇右翼,而窮人選擇極右翼的趨勢正在加劇,而正在執政的左翼社會黨將逐漸被邊緣化。
列斐伏爾預測,在2017年的總統大選中,法國選出極右翼總統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意味著如果反歐盟的勒龐一旦上臺,屆時將與舉行退歐公投的英國一道,給已經風雨飄搖的歐洲聯盟送上最后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