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隨著德國空軍也開始在敘利亞上空執行作戰任務,不足20萬平方公里的敘利亞的領空開始變得熱鬧起來。
雖然在敘利亞陸地上橫行的兩大力量——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和“伊斯蘭國”都不具備值得一提的空中力量,但在敘利亞上空,目前已經有敘利亞政府軍、俄羅斯空軍、土耳其空軍、美國空軍、英國空軍、法國空軍和德國空軍等至少7個不同國家的空中力量在執行各種作戰任務,不可謂不熱鬧。這七方作戰力量在戰斗中互不隸屬也幾乎沒有什么協調,也算創下了世界航空作戰史上的一大紀錄。
對于如此多不同的戰機,空中的航路分配與敵我識別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個大難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空中的敵我識別技術在戰機上已經發展到了相對成熟的地步。但技術上,無線電敵我識別信標依照的原理依舊是幾百年來的對口令形式,這種設備在識別簡單的敵我雙方中十分有效,在復雜的多方識別中卻總是要暴露不少問題。
對于各種“非友”的飛機,如何確定其威脅大小,又如何判斷其是否會影響本方執行任務甚至危及戰機的安全?本來還好說,大家都是來敘利亞“打擊恐怖分子”的“伙伴”,雖然轟炸的地面目標可能各有所屬,但保護他們不受攻擊的職責本該屬于外交官們,戰機只要互相問候并安全飛行,不至于發生空中相撞即可。但自從土耳其貿然打下一架俄軍的蘇-24戰斗轟炸機之后,一切都變得不可預測,誰也不知道某個中立目標上的飛行員此刻有沒有扳開空空導彈的發射紐,準備射出致命一擊。
一旦空域里的信任喪失,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就變得無從預料。連專門負責扔鐵炸彈的蘇-34現在出動都要帶上幾枚中距離空空導彈,可見俄羅斯方面對這一事件反應的情緒有多么激烈。
更要命的是,一旦發生什么空中誤判,空空導彈被射離掛架,所帶來的麻煩會更大。一來射出去的導彈潑出去的水,航天火箭可以自毀,導彈只能等它命中目標或者失的墜落,斷沒有彌補之策;二來敵我識別對導彈是個不存在的偽命題,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裝備敵我識別設備!這種時候,導彈打不著還是小事,萬一打到了在戰場周圍觀戰的別國不相干飛機,那惹出的國際糾紛可就無法收拾了。
老實說,敵我識別對于空軍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早在越南戰爭時期,美軍就一度因為無法確定無線電識別系統的正確與否,最后不得不強行下令戰機之間必須以目視接觸確認為準。最后讓美軍戰機空有射程幾十公里的中遠程導彈,卻不得不每每逼近到10公里以內,讓數量和遠距離作戰能力都不及美軍的越南人民軍空軍有機可乘。美國海軍則曾經因為導彈無法識別敵我,導致射向中國戰機的導彈最終打下了同一方向上的自己人。雖然時至今日,那樣的低級錯誤不會再重演,但面對復雜環境和多種未知情況下的飛行員會做出什么決策,誰也無法保證。
讓情況進一步復雜化的則是俄軍新部署到敘利亞的S-400導彈,這種每一發都和電線桿一樣的龐然大物是俄羅斯現在最先進的防空武器,雖然只在敘利亞西北部署了一套,其巨大的射程不僅足以保護機場,還能掩護政府軍近一半的控制區,甚至還把土耳其的領空劃進了四分之一。以往只要飛高點就能高枕無憂的多國戰機,這下還得小心,萬一做出讓俄羅斯人誤判的行動,一切后果都不會好玩。
今日的敘利亞領空已經成了國際空域,卻沒有相應的地面管理人員和機構對來來回回飛行的戰機做任何引導指示。這顯然是敘利亞空中亂局的濫觴。雖然美俄都有獨力管制這一地區的想法和技術手段,但雙方都不肯屈就自己的戰機聽從另一個大國的指使和擺布。于是美俄各自在敘利亞上空劃分了行動區域,試圖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隨著特立獨行的英國、自由行動的法國和自高自傲的德國接連加入敘利亞的空襲打擊,已經復雜的敘利亞空中戰局還能亂成什么樣,也許是值得我們觀察的一個新問題。
(作者系《觀察者》網軍事頻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