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鷹
1927年7月15日,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因國民黨右派勢力的背叛而徹底宣告失敗。反動派殘忍地將槍口與屠刀對準共產黨和革命群眾等昔日的盟友。面對血雨腥風,中國共產黨沒有嚇倒和退縮,而是在臨時中央集體的領導下,有力的組織了三次著名的起義。盡管當時由共產國際主導的起義在準備上有些倉促,思想上有些盲進。但起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給他們造成從未有過的震撼。可是,在如今的史學界和部分民眾心里,依然對如何界定三次起義的成敗飽受爭論。那么,本文就借秋收起義來作一些粗略分析,以正視聽。
一、為什么說失敗論是片面狹隘的思想
2017年9月19日是紀念秋收起義暨文家市會師勝利九十周年,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的三大起義之一,其功績早已是彪炳史冊。然而,在史學界和公眾眼里,仍然存在一種失敗的論調在評議著這次偉大的起義。那么,毛澤東領導的這次起義是否真的就像少數人說的是一次失敗的起義呢?回答當然是否。持有這種思維的人大多是沒有全面的研究和看待這次起義。那么,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呢?分析看來,一方面,主要的依據還是拿“奪取中心城市長沙的觀點”來看問題,作結論。事實上,從本身奪取中心城市這個觀點上評判秋收起義成與否就是不成立的。試想在當時的形勢下,要本來就弱勢且元氣大傷的中國共產黨要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反動派爭奪中心城市就是蘇(俄)思維,是個不顧國情的套搬。拿一個“死守預定目標而不依實際情況變通的想法”去衡量一個起義的成功與失敗本來就是不客觀公正。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就是這個道理。況且秋收起義在進攻長沙的過程中也攻陷了多座城鎮,建立起共產黨的政權。怎么就能用一個簡單的失敗去主觀性的否定一次起義呢!另一方面,持失敗論者都只著眼于秋收起義的前半部,而忽略研究會師轉兵的后半部,以點代面,以偏概全,沒有辯證的統觀全局,而是片面的下結論,從而形成了一種誤導。事實上,不管任何一次起義還是戰斗,都是進攻與撤退過程的有機結合。所以,定論一場完整的秋收起義過程更不能進行人為的割裂,只認定前半部,后半部就不算。
二、秋收起義的重要歷史作用
縱觀秋收起義的歷史作用,主要貢獻有三:解決了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的問題,解決了建什么樣的軍的問題,解決了中國革命走什么樣的路的問題。
南昌起義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放開手腳,似乎缺乏獨立領導革命的底氣,為了拉攏國民黨左派力量,所以沒有舉出自己的旗幟。而秋收起義中,毛澤東與湖南省委堅定的打出了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讓廣大民眾眼前一亮,終于有機會看清誰是代表廣大窮人的隊伍。這面旗幟,一直被中國共產黨沿用了十余年,遍布全國大大小小的根據地,就像是一盞明燈一樣引領著人民英勇斗爭。說明他是有很強生命力的,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早期中國共產黨所掌握的正規軍隊很少,除葉挺獨立團的共產黨員比較多外,其余掌握的零星軍隊內黨員極少,人員良莠不齊,成分復雜。南昌起義時,起義的部隊有3萬余人,可一但起義受挫,部隊便分崩離析。秋收起義部隊的成分更為復雜,5000多人中有四分之三是工農地方武裝,不管是軍事素質、心理素質還是武器裝備都無法與正規軍隊相提并論。當遇到強敵圍堵時,更是驚慌失措。再者,毛澤東也發現了舊式軍隊中存在嚴重的官僚作風,極其不平等、不公平也是促使部隊不能形成戰斗力的原因。針對危害部隊的根源,毛澤東果斷的在三灣對部隊進行了改編。將支部建到連上,成立士兵委員會,公開伙食費用,實行官兵平等等措施讓部隊產生了質的變化,為構建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浪淘沙始到金,也正是“三灣改編”這種新的體制,讓一小撮人經不起考驗叛離隊伍,讓隱藏的投機者露出本來面目。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信念堅定,意志堅強的人。正是這種改革,讓井岡山上的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兩支部隊為新中國培養了近百位將帥級人物。
大革命及以前的中國在探尋民族獨立與解放的道路上一直未獲成功,國民黨的統治走的依舊是只代表著買辦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和封建地主少數利益群體權益的道路。中華民族依然無法實現真正的獨立與解放。而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的重要轉折,卻讓中國共產黨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共產黨走到中國革命的臺前,開始放棄“奪取中心城市理論”轉向農村,讓革命的火種在廣大農民的心中發芽壯大,走群眾路線,建立農村根據地,建立工農兵的政權。從而引領廣大群眾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將中國革命一步步推向成功。
三、秋收起義始終契合著時代潮流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莊嚴宣告: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的沿著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清晰明確的向世界講明中國要“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達到什么目標”。歸根到底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國家強大,人民富裕。
其實,近九十年前的秋收起義,也第一次為中國共產黨解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要達到什么目標”的問題。現在看來,兩者雖然相隔幾十年,所在時代賦予的內涵與要求也各有不同,但其精神實質的內核沒有變;中國共產黨求實創新,解放思想,為人民服務的秉性沒有變;中國共產黨人繼承與發揚,傳承與創新的理念沒有變。
所以,為什么說秋收起義始終契合著時代的潮流,即使在中國共產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方針與目標上,仍然具有驚人相似的契合度。是因為他是一次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代表人民利益的偉大起義。歸根到底,就是他在追求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本質上是一致的,都具有相同的使命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