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鵬偉
[摘要]本文以淮海戰役中山東人民的支前運動為考察對象,展現出軍民團結的感人情景。歷史的啟示在于告誡我們不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只有獲得群眾的支持,我們的事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淮海戰役;山東人民支前運動;榮成人民支前
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為確保戰爭勝利山東人民踴躍支前,有力保證了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在支前的過程中山東人民表現出的自我犧牲精神、勇于擔當的精神可歌可泣,值得后世敬仰。
一、山東人民支前工作的內容
淮海戰役戰爭規模巨大,因該戰區是國民黨軍隊長期掠奪和連年遭受水害的地區,群眾生活極為困苦,所以支前任務很大程度上要靠后方穩定的山東解放區來完成。具體來說,山東人民的支前工作主要從以下三點展開:
第一,供運糧食,確保對前線部隊糧食供應不間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淮海戰役解放軍參戰兵力約60萬人,參戰部隊加支前民工每天需要消耗糧食、馬料350萬斤到500萬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淮海戰役人民支前工作和后勤工作極為重視,一再指示中共華東、中原、華北中央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給”,“必須準備全軍部隊及民工130萬人左右,3個月至5個月的糧食、草料、彈藥,10萬至20萬的傷員的醫治。”[1]為全力支援淮海戰役,山東人民用扁擔、小車等原始方式,將糧食運到淮海前線。據統計,淮海戰役共籌運糧食9.6億斤,其中山東4.52億斤,占糧食總數的47%,戰役實用糧4.3億斤,其中山東2.5億斤,占實用糧食總數的58.1%。[2]前線軍糧供應充足,支前民工功不可沒。
第二,調集民工隨軍支前,保證彈藥、物資的前運和傷員的后送。
為了將物資及時送上前線,山東人民組織了強大的運輸隊伍。這些民工組成擔架團、民工隊,隨軍執行戰勤任務。淮海戰役期間,山東共出動民工218萬余人,他們向前運送糧食、彈藥、被服,后送傷員,確保前線將士專心打仗。考慮到民工隨軍支前會造成家鄉田地不能耕種或農忙時節人力不夠的情況,中共中央華東局1946年11月18日規定:“出夫(即隨軍常備民工)必須是全村合理負擔,記工算賬發工票,常備夫(即二線常備民工)一個工算一個半工,出夫人之農作物得由村中及時還工,代耕代種,適當照顧其家庭生活,不得有違農時。”[3]我軍處處關心群眾,愛惜民力,避免因戰爭使人民負擔過重。在共同的敵人面前,軍民一心,相互體諒與幫助,人民傾盡所有支援戰爭,子弟兵心念百姓不易,奮勇殺敵,如此扶持與幫襯,無疑是對黨與群眾“魚水關系”的生動注解。
第三,動員青年參軍,保證我軍作戰人數。
打仗必然有傷亡,確保前線作戰人數、及時補充兵員就成為支前工作的又一項重要內容。山東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把參軍視為最光榮的行為。山東莒南大地上至今仍回響著梁懷玉擲地有聲的承諾:“誰第一個報名參軍,我就嫁給誰”。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前為42萬人,作戰中傷亡105097人(內亡19044人),到戰役結束時為46萬余人。經過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人數不僅未減,反而增加,這在戰爭史上是罕見的。
二、山東榮成支前情況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研究
榮成人民歷來不缺乏革命熱忱,在這1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培育出130多位將軍。榮成和湖北紅安縣、江西興國縣、安徽金寨縣并稱為新中國四大將軍縣。將軍縣的美譽既源自于將軍們血場上無畏的拼殺,同時也離不開背后榮成人民熱情洋溢的革命情懷。與山東其他地區相比較,榮成人民的支前工作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在戰爭期間,全縣廣大人民積極響應上級提出的“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和“部隊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口號,踴躍出夫,支援前線。榮成人民的支前內容主要包括開展參軍工作、開展支前工作、做好擁軍優屬工作、抽調干部支援新解放區等。榮成縣先后組織10批支前民工6544人支援解放戰爭。[4]榮成歷次支前的民工,在戰斗中都表現出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
另外,榮成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當地人民支前內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前線軍火的轉運方面。
淮海戰役期間,東北大部分地區被國民黨所占領,根據條約規定大連由蘇聯派兵駐守。因此,位于大連中共第一個軍工企業——建新公司,得以制造并向外運輸軍事物資。因當時煙臺、青島、威海衛等重要港口皆在國民黨的把持之下,作為老解放區,榮成縣俚島地區則為我黨所占據,所以取道俚島就成為我黨運輸武器的不二選擇。[5]
俚島是個小港,幾百噸的船舶靠不到碼頭,要想將這些貨物運到岸上必須用小舢板擺渡。大船與小船之間的垂直高度有兩層樓高,就這樣炮彈一箱一箱地從大船上沿著半米寬的木板扛下來,再由小船運到岸上。緊接著,再交由小推車推到華東前線陣地。[6]運輸任務繁忙時期,俚島港人車如潮,山路上人來人往,木輪小車川流不息,日夜兼程。正是有了榮成人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前方的炮火供應才能源源不斷。可以說,淮海戰役的軍功章有前方將士們的一半,也有支前民工們的一半。
[注釋]
[1]王東溟.論山東地區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略地位[J].中共黨史研究,1993(1).
[2]王東溟.山東人民支援解放戰爭史[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43).
[3]《俚島軍火大轉移》,參見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872630.
[4]中共榮成市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編.中共榮成地方史(第一卷)[M].第216頁.
[5]周海濤,張超.淮海戰役軍火的登陸點:俚島[J].百年潮,2006(12).
[6]劉向上.俚島軍火大轉移[J].文史博覽,2007(4).